#頭條創作挑戰賽#最近深有感觸,有一位酷愛釣魚的朋友真是人生一大幸事。到了旺魚期,每每收獲滿滿,我便可以借機解饞了。
我是被人戲稱屬貓的——見魚樂,從小就愛吃魚。不分品類,不挑大小,是魚就行。
可我生在龍江偏北,距離海邊較遠。小的時候除了鹹帶魚,其他海魚基本見不到。七十年代的松嫩平原,生态環境尚好,有很多河流,水泡子,夏秋季節可以見到魚。主要是鲫魚、鲶魚、泥鳅、柳根、老頭魚。這些淡水魚土腥味重,都是離不開大量的調料的,葷油辣椒蔥姜蒜,尤其少不了的就是大醬,一定要是自制的純黃豆大醬,不添加面粉的那種。然後自然是炖,大火長炖,所謂千滾豆腐萬滾魚。遇到雨水豐沛的年頭,魚也會出很多,一時吃不完也會晾曬一些,留到“苦春頭子”時候,拿出來煎着待客下酒,或蒸了來解饞就飯。蒸時少,主要原因還是太腥,一般人不好接受。
前些年在蘇滬生活,那邊吃蒸的魚比較普遍,魚的品種也多,常見的比如鲈魚、鳜魚、鳊魚等。但大多都是養殖的,味道平淡了許多。
至去年又回到大連,也是深秋之季,朋友将所釣的魚送來了一些。
海浮,大連都這麼叫。到底是哪個“fu”字我也沒搞清楚,學名叫什麼也沒去百度,姑妄呼之吧!這是一種外形很像淡水鲫魚的小型魚,我見過最大的也不過三兩多,刺多,尤其背鳍,堅硬鋒利,每次收拾的時候一不小心就被紮的呲牙咧嘴。
嘗試了幾種做法:清炖、油煎、紅燒、炖豆腐、炖小白菜、燒湯等,我是每餐皆爽,樂在其中。可是媳婦兒很不喜歡,嘗不過幾口就放棄了,謂之曰“俗不可耐”,“一般得很”。搞得我有點郁悶。
前幾天又給送來一些,冰箱裡已然“魚滿為患”。于是收拾幹淨了,撒鹽拌勻,用籠子裝了放在外面晾曬,待半幹了再進冰箱。體積收縮了一些,也不怎麼散打腥味了,得以幸存。
有一次菜比較多,再炖魚有點來不及,為了省時省力幹脆蒸上了,吃的時候發現這麼吃才能吃到海浮的真味,鮮美到無以言表!
從此愛上清蒸海浮,恨不得餐餐皆備,隔兩天不見就饞,是那種久違了的“饞”。
我的蒸法也極簡單,隻在魚身上撒些鹽,放兩片姜而已。有條件的鹽可以講究些,找那種大粒的粗海鹽,再研成細末。有點年紀的人都知道,鹽的味道和滲透力是不一樣的。
如此蒸好的海浮會滲出一些湯汁,肉眼可見上面漂浮着油珠兒,這便是其鮮美的根源了。好象肉類的鮮美味道都是來自其脂肪吧?或者主要來自脂肪。
還有一種吃法就是蒸好了加蒸魚豉油,也好吃。但我總是不能适應,後來總結應該是蒸魚豉油中添加了味精和糖類物質,攪擾了魚本身的鮮味物質,形成了另外一種鮮味。兩相對比着,味道差别就很明顯了。
有人說,大自然的真味是用最簡單的烹饪方法就能得到的,看來是正确的。人們改變了方法,是因為提高了追求。
讓簡單的事物複雜化,是人類不斷進化的方法之一,但有時也真是徒增煩惱,比如吃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