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認為,人參味甘,微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脫,益氣,健脾,生津,安神益智的功效。臨床上凡氣虛不固,肺氣不足,脾氣虛,津液不足,心神不安,智力下降者都宜用人參。人參是中藥的代表,多少年來是治病救危,防病延壽的上品,《神農本草經》一連用了八個動詞,即:補(五髒)、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并稱“久服輕身延年”。除此之外是不宜用人參的,或禁忌用人參者。
臨床上我們記住人參的功效很容易,但如何正确運用人參,防止在用人參時産生不良反應,注意其慎與忌,這是大多數患者與醫生容易忽視的。《傷寒論》中用人參的方劑有22首,《金匮要略》中用人參的方劑有29首之多,《本草綱目》中介紹用人參的方劑有62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世界性的養生熱潮興起,服用人參補益的人群也越來越多,與此同時,濫用人參也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我們常說,“用藥如用兵”,每味藥的功效是該藥之優勢,但“是藥三分毒”,這又是每味藥的劣勢。
因此,在遣用人參時必須首先了解它的副作用,在充分了解其不利因素之後,目的不是棄而不用,而是謹慎使用,或通過配伍後運用,這樣就能最大限度地趨利避害了。 首先,關注其慎用。 (1)補氣防滞氣:凡脾胃實邪、濕邪或熱邪停滞,症見胃腹脹滿、疼痛、嗳氣、吞酸嗳腐、嘔吐穢濁、舌苔白厚或黃膩、脈弦勁有力者,當慎用人參,如臨床必用,當配伍陳皮、佛手等;氣虛之人,體内又有實邪停滞時,要特别注意。一般新病多實,也不能過早遣用人參。
(2)表證而邪正難分時當慎用:以小柴胡為例,其方後注:“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覆微汗愈”,就是屬于這種情況。
(3)益氣易升陽:人參益氣主升,凡血分有熱,肝陽上亢,烘熱上沖,吐血,衄血,咯血,面目紅赤,眩暈,上重下輕,走路不穩等有上逆趨勢的病證當慎用,或配伍代赭石、石決明等潛鎮之品,以制其升陽之弊。
(4)扶正防礙邪:中醫治病十分重視“因勢利導”。對于氣虛外感,有實邪在表,又有氣虛體質者,此時當扶正祛邪。遣用人參有幾點講究,如劑量不可過大,時機不能太早,以免補氣而礙邪氣之外出。如系風熱之邪在表,初起還得忌用人參,尤其是外感又兼咳喘者,應慎用人參。
(5)性溫恐助熱:本來人參的溫性不強,有些書上還有“微溫”的記載,但近幾十年來,可能是人工栽種人參中的化肥農藥的應用,或氣候、生長周期過短等因素的影響,臨床上不少患者有服後出現燥熱的現象。本來人參有生津之功,現在的人參用後反而令口渴口幹者增多。因此,凡陰虛内熱,症見口燥咽幹、心煩失眠、潮熱盜汗、大便幹結、尿少色黃、黃痰膿痰、舌質紅赤、舌苔少或無苔、脈細弦而數等,當慎用人參。必須用時,可配伍生地、麥冬、川石斛以制其溫。
前人有“蒼黑人宜少投”的告誡,即凡體質壯實的體力勞動者要少用人參;現代多數青壯年嗜酒,且房事過度,酒生濕熱,房事傷陰,陰虛則内熱,用人參當慎,或配伍葛根、白蔻仁、苡仁或山栀子用;“諸痛不可驟用”人參,此說在于“痛則不通”,人參補氣,有滞氣之虞,故大多數痛證雖有氣虛的表現,也不宜大量久用,以免加重症狀。
此外,“斑疹初起”“産後瘀血”當慎用人參。斑疹初起,正氣不虛而熱毒熾盛,不可使用;或産後雖虛,但有瘀血在内也不可孟浪,當然如配伍益母草、紅花、桃仁,也是可以用的。對于嬰幼兒純陽之體、肥胖的痰濕體質,以及髒躁興奮、情志抑郁者(常有四肢無力的症狀,酷似氣虛之疲乏),應謹慎遣用人參。 無病之體,欲求長壽者,切忌過用人參,隻有經中醫辨證确屬氣虛者方能服用,且隻可暫用,不可久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