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補脾胃養肝養脾?來源:廣州日報“長夏”有兩種含義:一是指“漫長的夏日”,二是指農曆六月夏三月中的季夏指漫長夏日時,“長”聲調為陽平;指季夏時,“長”讀為上聲,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夏天補脾胃養肝養脾?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來源:廣州日報
“長夏”有兩種含義:一是指“漫長的夏日”,二是指農曆六月夏三月中的季夏。指漫長夏日時,“長”聲調為陽平;指季夏時,“長”讀為上聲。
醫書中的“長夏”特指某個時間段,屬于中醫養生學中一個重要概念。在長夏季節中,養生需護脾,而護脾首先要防濕。
“長夏” 兩種含義兩種讀法
農曆六月,是夏三月中的季夏。在古代,又稱“長夏”。
“長夏”一詞,常見于古代醫書及詩詞作品中。如杜甫的名篇《江村》,首聯為:“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描寫清澈的江水繞村而流,在“長夏”中,有如世外桃源的江村,發生的每件事都顯得格外幽靜、隐秘。
又如陸遊的“劍南無劇暑,長夏更宜人”;司馬光的“長夏金正伏,火意尤驕盈”;張耒的“長夏百草秀,道旁多野花”;蘇轼的“樽酒樂餘春,棋局消長夏”等,均出現“長夏”一詞。
不過,古詩詞中的“長夏”,其含義多為“漫長的夏日”,隻有很少一部分指農曆六月。指漫長的夏日時,“長”字讀為平聲;指季夏時,“長”讀為上聲。如上述陸遊、司馬光、張耒詩句中的“長”字讀為平聲,而杜甫、蘇轼詩句中的“長”字則應讀上聲。
為何杜詩“長夏江村事事幽”和蘇詩“棋局消長夏”中的“長”字要讀上聲?清人紀曉岚解釋杜詩雲:“長夏溽暑——長夏字,出《黃帝素問》,謂六月也,王太仆注讀上聲。杜工部‘長夏江村事事幽’句,皆讀平聲,蓋注家偶未考也。”即是說,紀曉岚認為杜詩中的“長夏”應理解為源于《黃帝内經》的農曆六月,讀作上聲,曆代注家注為平聲是疏于考究。
據考,杜甫的《江村》,确實作于農曆六月。且從格律和對仗角度言,杜詩中的“長夏”與“清江”對應,因“清江”的平仄是“平平”,故“長夏”應為“仄仄”,“長”字要讀上聲。同理,蘇詩中的“長夏”與“餘春”對應,因“餘春”指季春,“長夏”應指季夏。“餘春”的格律為“平平”,“長夏”應為“仄仄”,故“長”字也要讀為上聲。
醫書中“長夏”象征“土”
醫書中的“長夏”,首見于《黃帝内經·素問》,特指某個時間段,後成為中醫養生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黃帝内經·素問·金匮真言論篇第四》雲:“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六節藏象論篇第九》又說:“帝曰:‘何謂所勝?’岐伯曰:‘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五行時之勝,各以氣命其藏。’”
可見,所謂“勝”,是指五行的互相制克。春屬木,長夏屬土,木克土,故“春勝長夏”;冬屬水,土克水,故“長夏勝冬”;夏屬火,水克火,故“冬勝夏”;秋屬金,火克金,故“夏勝秋”;金克木,故“秋勝春”。
但《金匮真言篇》是講“四時之勝”,《六節藏象論篇》是講“五行之勝”,前後文義似乎有矛盾,實則後者是對前者的進一步解釋。一年之中,隻有春、夏、秋、冬“四時”(四季),如論“相克”,則變成五行的相克。按“四時”論,隻有春木、夏火、秋金、冬水,缺了五行中的“土”,故《黃帝内經》又引入“長夏”的概念,以“長夏”象征五行中的“土”。如此一來,四季在中醫學中便變成五季,除了春、夏、秋、冬四季,還有長夏一季。按順序,長夏為第三季。
何謂長夏?長夏在一年中是哪個時間段?對此,《黃帝内經》沒有作出解釋。唐人王冰,即前文紀曉岚所說的“王太仆”注雲:“四時之中,加之長夏,故謂得五時之勝也。所謂長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長在夏中,既長而王,故雲長夏也。”
王冰認為,所謂長夏,是指農曆六月。六月屬“土”,生長于夏季的“火”中,進而成為“土”最旺的季節,故名“長夏”。可見“長夏”的“長”字,是“生長”的意思,故讀為上聲。
夏日養生少食肥膩别吃太飽
按《黃帝内經》中五行與五髒的對應關系,土與脾相對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雲:“脾主口,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藏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味為甘,在志為思。思傷脾……濕傷肉。”這段話,不僅說明了土與脾的對應關系,還陳述了濕氣、思緒等對脾的影響。
從養生的角度來講,在長夏季節,應注意哪些問題?明人高濂在《遵生八箋》中說:“季夏之月,發生重濁,主養四時,萬物生榮,增鹹減甘。是月腎髒氣微,脾髒獨旺,宜減肥濃之物,益固筋骨。”脾屬土,腎屬水,因土克水,六月土旺,易傷腎氣,故不宜多食肥膩之物。
醫家孫思邈則認為:“是月肝氣微弱,脾旺,宜節約飲食……不令太飽,時飲粟米溫湯、豆蔻熟水最好。”
農曆六月,正是“三伏天”之時,此時既熱且濕。由于脾喜燥而惡濕,濕盛則傷脾。脾主升降運化,脾傷則消化不良,因而長夏護脾,首先要防濕。既要防外濕,更要防内濕。(鐘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