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表外表裡 (ID:excel-ers),作者:周霄 陳成 徐帆,編輯:付曉玲 曹賓玲
“除了直播和發視頻,我自己從來都不刷視頻号。”一位粉絲超兩百萬的視頻号超頭部博主這樣說道。
頭部尚且如此,普通用戶更别說了。
而這顯然和市場當初對視頻号的構想相左。
視頻号作為強強聯合的産物——依托的微信,是國内規模最大流量池;短視頻模式是“時間殺手”,一度被認為有“取代抖快”的潛力。
甚至,電話會議中不斷釋放的視頻号即将加載廣告的預期,某種程度上,是支撐騰訊估值反轉的信号。
且支撐确實有一些底層邏輯,最新數據顯示,視頻号的月活和日活分别達到了7.5億、5億,已超過快手,逼近抖音。
然而作為叠代的内容形式,視頻号在最關鍵的地方是啞火的:單用戶使用時長僅為35分鐘,不到抖音和快手的三分之一。
如此一來,前面花團錦簇的設想,瞬間有空中樓閣之感。那麼,視頻号為何會如此?情況又是否能扭轉?
一、我看短視頻是娛樂放松的,不想被教做人衆所周知,微信迄今有兩個重要的内容生态——公衆号和視頻号,而平台對它們的态度截然不同:
公衆号被張小龍予以“給微信用戶助助興”的雲淡風輕,一草一木都是自己原始發育。
而對視頻号,張小龍卻珍而重之地表示:視頻化表達應該是後十年内容領域一個主題……視頻号希望的是人人都能表演。
可結果,不受重視的公衆号,爆發式發展;被偏愛的視頻号,上線兩年多,一直不溫不火。
為什麼内容模式叠代反而效果更差呢,難道是微信生态不适合短視頻形式?
這顯然不是事實。數據顯示,2020年11月-2021年7月,視頻号TOP500強的内容發布量,持續提升,用戶對内容創作熱情很大。
平台也在2021Q4電話會議提到:視頻号在新聞、音樂和知識類内容等内容類别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超過100,000個贊的視頻數量強勁增長。
更準确的真相,或許可以在油管的相似經曆中找到。
2011年左右,YouTube的互聯網訪問量已排到第三,但囿于用戶隻是将其當作視頻“中轉站”,平台粘性停滞不前。
YouTube團隊采取了一系列策略,包括配置專業的攝像設備,重押“訂閱頻道”,招攬麥當娜和沙奎爾·奧尼爾等頂流内容創作者,想通過内容建設,讓用戶在網站停留更長時間。
然而一年後,ComScore數據顯示,用戶在YouTube上花費的平均時間基本與之前持平。
這讓YouTube管理層意識到,問題的關鍵并不是視頻内容上,而是怎麼将視頻内容和正确的用戶進行匹配。
找到問題後,YouTube通過不斷優化叠代視頻推薦系統,取得了卓越效果:
2014-2017年,人們在YouTube上觀看視頻的總時間增長了20倍,通過“視頻推薦”觀看視頻的時長達到了總時長的70%。
那麼,視頻号能否以類似的方式逆轉局勢呢?
你仔細留意的話應該會發現,你自己以及朋友的公衆号在看、視頻号内容點贊等公開行為,互動的基本都是時事新聞、民生政務、企業财經等泛知識品類,很少有娛樂八卦分享。
原因在于,經過朋友圈沉迷“人設”的猥瑣發育,整個微信的内容生态消費,都籠罩在“立人設”陰影裡。
這樣一來,導緻公衆号、視頻号的内容結構偏好,都側重泛知識化。
然而同樣的内容品類,與不同形式載體的匹配度是不一樣的。
在娛樂方式的多樣化的過程中,嚴肅内容和娛樂内容的表達界限逐漸分離。如下圖,排在兩個極端的是:看書和短視頻。
這樣一來,順規律的就會發展得很好,如公衆号之于泛知識類内容,以及幾乎所有開通短視頻模式的平台,靠前的短視頻内容均是情感、娛樂類。
也就是說,短視頻模式的表達下,簡單看看帥哥、美女、萌寵、搞笑等,歡樂休閑,挺好的。
但反觀視頻号,“短視頻 垂類内容”明顯逆傳播規律,硬生生給整成“各種教你做人”的知識暴擊。
而為了承接泛知識内容的深度,其試圖跳出短視頻時長的限制。數據顯示,2021年視頻号中,50-60S視頻占比最高,已經占比達到27.55%。
但這并不能消解内容消費的另一個本質問題——泛知識類内容相比泛娛樂内容,邊際遞減迅速。
刷短視頻,娛樂爆棚,反複體驗快樂中,時間無聲流走;看教科書,需要集中注意力、需要耗費腦細胞,連打開都需要勇氣。
這種體驗傳導到創作上,也是一樣:
看了劉畊宏跳操,很多人會自己錄制跳操視頻上傳;但看完“什麼是元宇宙”視頻,你不會想自己剪一個的。
也就是說,泛娛樂内容跨越了難度的“适居帶”,能激發用戶的表達欲和參與性;垂類内容太過深度和複雜,别人無法複制,也無法傳播。
然而短視頻的下滑機制決定了,播放量是由平台分發的,參考權重不大。激勵體系更看重點贊、評論、轉發等互動指标。
比如,B站開發story模式時,激勵策略就更倚重贊評。
可視頻号上,用戶“隻敢遠觀,不敢亵玩”,“互動門檻”太高,一定程度會影響激勵實行。而創作者得不到激勵,會限制短視頻創作者的持續産出。
既沒有想看的内容,也沒有互動參與的欲望,大家都不沉迷,視頻号的用戶時長如何添磚加瓦?
換句話說,在視頻号的消費上,用戶囿于平台“立人設”屬性,表現出的消費偏好:裝X,與其對短視頻内容的本質需求:娛樂,是相反的。
這導緻了視頻号實際側重的内容供給,和用戶的需求錯位。顯然這種情況不是像上述Youtube那樣,隻優化推薦能解決的。
當然,視頻号也對問題有認知,其在2022Q1電話會議提到:視頻号新聞、娛樂内容日益豐富,加上推薦技術提升,視頻播放量及使用時長同比大幅增長。
看起來,确實比Youtube當時的突破方式多了一環。
二、重心從社交分發轉向算法,時長能否逆襲抖快?其實,基于“先天”用戶特性,出現内容供需錯配的情況,在短視頻行業并不鮮見。
快手以下沉用戶起家,早期平台充斥着自虐視頻、低俗黃段子和各種行為怪異的内容。這種“野蠻内容生态”,一定程度将用戶推向了抖音。
危機重重的快手“後天發力”,采取的方式和視頻号要做的差不多:
一方面,擴充内容,推出各種激勵計劃,如“光合計劃”拿出百億元拿出百億流量,扶持10萬優質生産者。
另一方面,優化分發,大量引入MCN機構,向抖音靠近。
雙向推動下,截止2019年9月,快手一二線城市日活用戶超過6000萬,南方地區日活用戶超過8000萬,生态一定程度逆轉。
那麼,視頻号能否複制這樣的路徑呢?
就分發來說,YouTube那時僅靠優化推薦,突破用戶時長增長瓶頸,在于用戶認為其像是自己肚子裡的蛔蟲,能夠精準推薦感興趣的視頻。
可以看到,以社交分發起家的視頻号,也在逐漸側重算法推薦。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推薦類内容占比52%,朋友看過(社交分發)占比46%左右,其餘為已關注博主。而據張小龍提出的願景,算法推薦:朋友:關注的比例,最終将達到10:2:1。
之所以這樣轉變,或在于突破社交分發的局限性。
早前,視頻号憑借獨特的社交分發,依托微信龐大的流量池,在冷啟動階段用戶規模迅速攀升,如兩年時間DAU就近5億。
但社交分發拉新有力,留存效果卻有限:
樣本統計顯示,泛知識類賬号辰辰說财經,同樣的内容,在視頻号的點贊、評論量,遠高于抖音;泛娛樂賬号手工耿,同樣的内容,抖音的點贊、評論要遠超在視頻号,但轉發/點贊對比,視頻号卻高于抖音。
也就是說,因着好友關系,關注點贊的内容,可能隻是基于人情;而真正感興趣的泛娛樂内容,囿于“人設”,存在點贊壓力。結果就是,泛知識類内容更容易受到激勵、推薦。
對此,微信曾推出私密贊功能,進行調節。
但一方面,點私密贊需暫停視頻或長按點贊鍵,很影響消費體驗;另一方面,都私密了,點贊毫無分享樂趣可言,改善效果有限。
基于此,調整策略倚重能精準推薦的算法分發,顯得勢在必行。
不過,當下發力算法推薦,和Yotube那時作為引領者的情況,完全不同。
内部來說,平台仍然占比較大的社交分發模式,一定程度會限制推薦算法的精準率——算法可能會基于錯位的互動情況,持續給用戶推薦不感興趣的泛知識類,而忽略其真正感興趣的内容。
外部層面,抖快在算法分發上,有充分的先發優勢,後進入者能吃到的份額,是被擠壓的。而數據顯示,2021年抖快份額加起來超過70%,很大程度上已滿足用戶的需求。
這種情況下,視頻号想逆襲抖快,要麼是更具叠代的娛樂方式,要麼是更豐富的内容。
前者目前可能性不大,而後者實際上就是另一個後天發力的路徑——激勵創作,擴充内容。那麼,視頻号這一塊表現如何呢?
去年年中,視頻号推出“北極星計劃”,以一定的流量為獎勵,邀請其他平台有粉絲積累的網紅大咖入駐,豐富内容。
這确實吸引了一些抖音博主過來占坑,也有營銷号搬運其他平台内容,進行持續經營。
年底,其又推出“創作者激勵計劃”,對原創内容提供流量傾斜,扶持原創作者,進一步完善内容生态。
一邊撬抖快牆角,坐享成熟搬運内容,一邊鼓勵原創,以差異化突擊抖快内容封鎖,算盤打得不錯,但過于“貪心”,反而适得其反:
統計顯示,2021年2月-2022年3月,入圍音樂排行榜的門檻,由102w點贊量下滑到16w,音樂内容品類流量在萎縮。
而2022年1-2月,視頻号TOP500榜單中,美食、音樂等易于搬運的泛娛樂内容占比,平均減少50%;相反,運動、教育、母嬰育兒等泛知識類賬号占比明顯增加。
也就是說,創作者激勵施行了一年多,泛娛樂内容的擴充可能又回到了原點,相反泛知識内容卻進一步強化。
原因解釋起來就是,在流量更側重原創内容下,搬運得不到獎勵大家自然不愛做了;而其對原創的激勵,對外站創作者吸引力也有限。
換句話說,視頻号無法用抖快的方式,去打敗抖快。
據觀察,尚未有抖音、快手、B站的原生博主,有批量向視頻号靠攏的迹象。據統計數據顯示,抖音裡90%頭部網紅、明星并未入駐視頻号。
不過,由于生态體系尚不成熟,玩法還在探索階段,視頻号其實比較利于新進入者。
總的來說,視頻号的分發機制,實則會加重供需錯位的問題,而創作者激勵,更大可能是進一步加強平台泛知識類屬性。
“後天發力”不僅沒改善,反而更加重了先天局限性,如何能留住用戶?
小結曾成功講過公衆号、小程序叠代故事的微信生态,在視頻号上啞火了,至少從用戶時長看是這樣的。
這并不是微信生态不适合短視頻内容,而是囿于平台“立人設”屬性,視頻号實際側重的泛知識類内容供給,和用戶對短視頻内容的娛樂需求,本質錯位。
視頻号積極“後天發力”以期改變,但無論是“社交 算法”分發模式,還是當下的激勵擴充模式,都改善有限,加重先天局限性的副作用明顯。
一句話,用戶規模提升上來的視頻号,想在人均消費時長上突破,囿于基因阻礙很難“大力出奇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