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耳朵也會清出外耳炎?
外耳炎主要由外部因素誘發形成
外耳炎可分為兩類,
一類為局限性外耳道炎,又稱外耳道疖。
另一類為外耳道皮膚的彌漫性炎症,又稱彌漫性外耳道炎。
外耳道疖常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所緻。一些人(如有過敏反應,牛皮癬,濕疹或脂溢性皮炎者)特别易患外耳炎。
外耳道的感染可以是局限的(疖腫),或累及整個外耳道(彌漫性外耳道炎)。較常見于夏天遊泳季節,并常稱為泳者耳。
誘發因素包括:進水或各種刺激物,如噴發劑或染發劑液,進入外耳道和由于要拭淨耳道導緻耳損傷。通過上皮的脫屑,像傳送帶那樣運動由鼓膜外面向外傳送脫屑,進行外耳道的自身清潔,患者用棉簽人為地清潔外耳道(拭耳),幹擾了自身清潔機制。
由于拭耳的方向和上皮脫屑活動的方向相反,可将碎屑向耳道内推入,促使脫屑聚集。脫屑和耵聍吸收進入外耳道的水,引起皮膚的浸軟,為緻病菌的侵入創造了條件。
預防外耳炎要戒除挖耳的不良習慣
防治外耳炎主要是控制感染,促使耳朵幹燥,在平時的生活中應該戒除挖耳的不良習慣。挖耳不但損傷皮膚引起感染,而且經常刺激皮膚還容易生長“外耳道乳頭狀瘤”,使耳道經常出血,甚至影響聽力。其次,要防止污水入耳。在洗頭、遊泳之前可以用特制的橡皮塞或幹淨的棉球塗上油膏堵塞外耳道。要及時清除外耳道耵聍或異物。最後,要注意保持耳部幹燥,避免損傷。
外耳道炎是怎麼回事?
外耳道炎-病因分型
1、病毒性因素:常見緻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鍊球菌、綠膿杆菌和變形杆菌等。
2、疾病性因素: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貧血、内分泌功能紊亂等也易誘發本病。
3、生活習性因素:遊泳或洗浴的水液浸漬造成上皮軟化、腫脹、破裂、角質層破壞,使緻病微生物侵入而造成感染。
外耳道炎-臨床表現
1、外耳道灼熱、發癢、疼痛、呈彌漫性充血、腫脹、表皮糜爛,先為漿液性分泌物,繼而變為漿液性或膿性分泌物。皮膚腫、遮蔽鼓膜,産生傳導性耳聾及耳鳴。重者耳周淋巴結腫大并可出現全身發熱、不适等症狀。
2、耳道紅腫潰爛。常見病變為外耳道疖和彌漫性外耳道炎,中醫分别稱之為耳疖和耳瘡。前者表現為局限性紅腫,疼痛明顯,突起如椒目或頂現膿點,後者則為彌漫性紅腫、潰爛,黃白色分泌物較多。
3、遷延為慢性者,主要為耳部不适和癢感,常有少量分泌物,聽力稍減退,外耳道皮膚充血或增厚,或覆有痂皮,痂皮伴随少量膿液或碎屑。有時揭去痂皮可緻出血,鼓膜可渾濁、增厚,或因鼓膜上皮受損,其表面有少量肉芽形成。
4、外耳道異物。而且這種症狀表現多見于小兒,成人也可發生。多因挖耳或外傷遺留,及蟲類侵入而造成。異物可分為非生物類、植物類和動物類。若異物小而無刺激者,可久存而無症狀。異物大者可阻塞耳道引起聽力下降及發脹感。有時引起眩暈、耳鳴和耳痛,或造成皮膚破損。
外耳道炎-疾病治療
1、早期局部熱敷或作超短波透熱等理療;
2、嚴重者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服用鎮靜、止痛劑;
3、局部用1~3%酚甘油或10%魚石脂甘油滴耳,或用上述液紗條敷于患處,每日更換紗條2次。慢性者可用抗生素與類固醇激素類(如強的松龍、地塞米松等)合劑、糊劑或霜劑局部塗敷。外耳道膿液及分泌物可用3%雙氧水清洗;
4、疖腫成熟後及時挑破膿頭或切開引流;
5、積極治療感染病竈如化膿性中耳炎,診治全身某些有關疾病如糖尿病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