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把瓜子看春晚,攥把老虎豆喝頓酒,甭管是一年的故事還是酒桌上的豪邁,都在這一把幹貨裡。瓜子、花生、老虎豆是天津人最愛吃的炒貨。
天津炒貨看王口,王口炒貨當數大瓦頭。十年來,大瓦頭村炒貨産業快速發展,炒貨産品從最初的炒果仁發展到如今的19大系列近70個品種,一個小村莊扛起了王口炒貨的大旗。
炒貨淡季設備升級
王口鎮是天津的“西南門”,是靜海區對接雄安新區的7個“口子鎮”之一,大瓦頭村是從靜海城區進入王口鎮的第一村。
大瓦頭村位于子牙河西岸,據村裡的老人說,明朝年間大瓦頭村是子牙河邊的一處窪地,幾名漁民在此建村,窪地常年積水,故取名大窪頭,後來叫白了,改名大瓦頭。在當地流傳着“水旱碼頭王家口,魚米之鄉大瓦頭”的贊譽。
夏季是炒貨淡季, 8月的大瓦頭村,裝運炒貨的車輛并不是很多,可炒貨商們可沒閑着。
轟隆隆幾聲悶響,陣陣灰塵在水霧中漸漸壓下,鏟車加大油門清理碎石塊……71歲的張恩德仔細盯着施工的每一個步驟。炒貨淡季卻是炒貨商們土建的旺季,張恩德作為大瓦頭村最早的一批炒貨商,要趕早升級設備、改造廠房。用張恩德的話說,夏天把“刀”磨快,冬天才好切“菜”。
入行30多年來,張恩德記不清更新了多少次設備,從最初的燒煤鐵鍋到燃氣鍋爐,從半自動化到自動化,幾乎年年都有新設備投入使用,廠房拆拆改改更是數不清了。
近十年來,炒貨行業的發展速度比過去30年加起來還快。從産品更新換代,到設備升級,再到工廠改造,投入的資金也從最初的幾萬元到如今的上百萬元。
第一代炒貨商:掙一萬元一宿沒合眼張恩德是大瓦頭村第一代炒貨商。他7歲的時候跟着家人去東北謀生,直到他27歲才回到家鄉大瓦頭村。那時候,在種糧為主的農村,想要幹個體企業,着實需要些勇氣。
大瓦頭村的嶽家是全村第一個炒貨商。當初嶽家娶兒媳婦,張恩德為他家打家具時看到,嶽家買了進口彩電,這可是全村的大事兒。
張恩德想幹炒貨,可沒有資源更沒有資金,一位好友勸說張恩德放棄木匠活兒幹炒貨,好友的話給了張恩德創業的勇氣,于是他扔下鋸子決定闖一闖。
張恩德向外人借了5000元錢,為了節省成本,他在自家院裡用磚頭和土坯壘了竈台,支起一口大鐵鍋,這就是他最初的炒貨作坊,從此大瓦頭炒貨商中有了張恩德的名字。
張恩德從炒葵花籽入行,他從河北省、内蒙古等地進生瓜子,在自家大鍋中炒熟,然後騎着“大鐵驢”自行車往天津西站附近零售。
從大瓦頭村到天津西站大約50公裡路程,張恩德要馱200斤瓜子,現在看來這種馱載方式堪稱“王者”,張恩德卻說自己是最孬的一個,别人都馱300多斤。
每天淩晨4點起床,在西琉城大橋橋頭吃早點,這也才走了一半的路。即便下雪天也要去,什麼時候賣完什麼時候回家,路上經常能看到因為車輛打滑側翻的自行車,一個人很難将車扶起來。
僅僅一年下來,張恩德的腿就承受不住了,再這樣下去恐怕腿就廢了。不去市區賣貨,張恩德就在家裡煮鹹味兒瓜子,炒熟後販賣給其他商戶,從中賺取一些加工費。
就這樣,入行第一年張恩德賺了一萬元錢,“萬元戶”是張恩德以前從不敢想的日子,當看到一萬元現金擺在眼前時,張恩德竟然不知道該幹什麼了。五分、一毛、兩塊、五十……張恩德夫妻倆把錢數了一遍又一遍,激動得整宿沒合眼。
張恩德說,那時候蓋一處新房子才2000元錢,如果幹木匠恐怕半輩子也攢不下蓋一處房子的錢。從此,張恩德決定在炒貨行業中堅持下去。
此後的幾十年,村裡人入行得多,放棄得也多,張恩德卻堅持了下來,并把這份手藝傳給了兒子張金來。
最近幾年,張恩德的産品從傳統的葵花籽到堅果,他覺得大衆的口味變了,以開心果、巴旦木為代表的堅果市場潛力大,于是果斷更新設備和産品。
近十年來,年輕消費群體對新産品的接受速度和需求變化非常快,張恩德感覺自己的思想觀念有些陳舊了,他希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扛起王口炒貨的大旗。
張恩德的工廠正在改造
新一代炒貨人尋求轉型年輕一代炒貨人,更多的是看到了小作坊式炒貨廠的限制,他們更多的是尋求轉型。
劉海(化名)是轉型的炒貨商之一。劉海的父親和叔叔都曾經營炒貨廠,作坊式的作業方式延續了近30年,幾口大鐵鍋,幾個煤爐子曾是家裡最大的經濟來源,劉海結婚的彩禮錢都是靠小作坊掙來的。
劉海成家後,接手了父親的炒貨作坊,原本劉海想擴大生産規模,但2015年前後,靜海區下大力氣治理“散亂污”。廠房改造、設備升級總的成本算下來要投資近200萬元,劉海關閉了炒貨作坊,到靜海城區做起了副食零售。大瓦頭村作為王口鎮炒貨廠最集中的村,自然成了劉海門店銷售的采購點。
從以前支大鍋炒瓜子到如今單純銷售炒貨,劉海有了更多和炒貨商合作的機會,大瓦頭村誰家有什麼貨,誰家貨好,全都印在劉海腦子裡。
最初,劉海隻是采購打包的散裝貨銷售,5斤一袋的瓜子,10斤一袋的花生,起初這種銷售模式在過年過節時能吸引不少客戶,畢竟走親訪友拿在手裡更顯得大氣。可日常來說,客戶大多買半斤、一斤炒貨作為零食,一兩天就能吃完,時間久了容易變質。
于是劉海就把大包裝換成小包裝,瓜子、花生按斤賣。再後來,人們對開心果、巴旦木、杏仁之類的堅果産品需求增大,堅果類産品大多以克零售,劉海又制作了300克、400克的專用密封包裝,從散裝到精裝,迎合不同需求的消費者。
近幾年,直播帶貨興起,劉海曾嘗試開直播,但因為物流成本相對較高,以批發走量為主的大瓦頭村炒貨,并不适合走精包裝的零售。安徽、江浙地區的精包裝炒貨,從一開始就是走零售路線,貨源是本地的,生産線也是為精包裝量身打造的,甚至連包裝袋都是專利産品,因此這些産品走直播帶貨是有利潤的。
像劉海這樣從炒貨商變成銷售商的年輕一代炒貨人,在王口鎮還有近百位。劉海和其中的半數有過交流和合作,他們大多以銷售自家或者采購他人的貨源進行銷售,以精品禮盒包裝為主。
經過幾年的經營,年輕一代的炒貨商逐漸達成一種共識,如今市場更注重健康、精細的産品,過去人們追求多味兒的炒貨,如今原味兒和五香的産品是主打。零食的多樣性逐漸取代了傳統的炒貨,以克為單位的小包裝炒貨成為主流,以鍋巴、爆米花為代表的膨化類食品市場潛力大。劉海認為,傳統的瓜子、花生類的産品已經到了瓶頸期,細分市場依舊有大展身手的機會。
整包瓜子轉運
傳統産品做出新“花樣”同樣發現王口炒貨瓶頸的還有嶽友超,他是新一代炒貨人,卻堅持傳統炒貨産品,但他瞄準了産品升級。
在大瓦頭村乃至整個王口鎮,提起炒貨,天津嶽城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嶽城”)是繞不開的話題,可以說目前嶽城是王口炒貨的标杆。
嶽友超子承父業,公司是他父親創辦的并以父親的名字命名。27歲的嶽友超是公司副總經理,别看他年紀不大,但嶽城公司能跻身全國堅果炒貨行業的第一梯隊,嶽友超功不可沒,行業裡“南洽洽,北嶽城”的名号正是在他手中打造的。
在其他炒貨商關上設備忙着土建時,嶽城公司的生産線就沒有停下,20000平方米的标準化生産車間内機器轟鳴,一粒粒瓜子在全自動化的炒鍋中來回翻滾,瘦小而狹長的瓜子殼每個部位都盡可能均勻受熱。工人們巡視着炒鍋,不時鏟起幾顆瓜子揉搓幾下,伴随着清脆的聲響瓜子仁破殼而出,這時候火候就差不多了。
嶽友超記得,小時候父親在自家院子裡炒瓜子,因為燒煤院子裡經常黑乎乎的。父親沒有貨車,都是讓别人帶貨到市區銷售,後來自己買了貨車,父親每天都往市區送貨,有時候一天都顧不上吃飯。
瓜子個兒大,口感好,敢賒賬,人誠信,是嶽城創業的核心,逐漸地客戶找上門來訂貨,嶽城公司的瓜子得到了客戶認可,生産規模不斷擴大,員工增加到二十多人。
2009年,為了适應市場的發展需要,嶽城公司在原炒貨廠的基礎上,設立高标準實驗室,聘請專職化驗員對每個批次的原料及成品進行化驗,從原料進廠到産品出廠,全程跟蹤。
2010年,其他企業都在使用燃煤鍋爐做炒貨的時候,嶽城公司便着手研究天然氣設備。十年前,嶽城公司5條生産線全部完成天然氣熱源改造,實現了清潔生産。
十年來,嶽城公司又先後投入2000多萬元對生産線進行自動化、智能化改造。時至今日,公司已經擁有3個車間、9條生産線,實現了從小作坊到現代企業的華麗轉身。
嶽友超通過長期的市場調研發現,消費者對炒貨産品多樣化的需求大約從2014年開始加快節奏,那時候很多炒貨品牌正準備轉型,而放棄了對傳統炒貨産品潛力的挖掘。嶽友超發現了市場的變化,他從産品包裝、口味上下功夫,但依舊堅持深耕瓜子市場,他認為瓜子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如今嶽友超瞄準了多味兒、健康的瓜子産品。都說吃瓜子上火,那麼嶽友超就生産低糖、低鹽的瓜子。嶽友超多次到安徽、江蘇等地考察,和當地的炒貨龍頭企業交流學習,在産品研發和品牌推廣上下功夫投資金。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貨源、物流乃至消費市場都影響着炒貨行業,甚至有人幹脆轉行,嶽城卻堅持了下來。
新類型瓜子
在品質和品牌上下足功夫據不完全統計,王口鎮近三分之一的炒貨企業落戶大瓦頭村,全村的注冊企業240多家,僅村裡的工業園就聚集着170多家企業。
在大瓦頭村黨支部書記嶽海營的記憶中,十年以前每年村裡的炒貨廠開業、轉型不下20家,但大多是作坊式的,設備大多以煤爐為主,那時候經常能看到炒貨廠的煙囪裡呼呼冒着黑煙。
五年來,靜海區下大力度“散亂污”治理,積極引導炒貨廠升級改造,增加環保設備,實施“煤改氣”。以張恩德、嶽友超為代表的炒貨商加大投資力度,對企業升級改造。廠區環境好了,設備升級了,客戶多了,産品更豐富了。
如今王口炒貨包括黑瓜子、白瓜子、花生米、開心果、青豆等19大系列,70多個品種。從大瓦頭村走出的炒貨已經遠銷北美、歐洲、非洲等世界各地。國内主要銷往北京、陝西、上海、四川等24個省市,企業與近800家銷售商合作。每年旺季,全村有超過4000人從事和炒貨有關的工作。
如今面臨着市場和行業的挑戰,王口鎮正在圍繞品質和品牌下功夫,整合全鎮資源,在生産、銷售上切實為企業服務,打好王口炒貨的金字招牌。
嶽城公司現代化生産線
津雲新聞記者 王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