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些常見的“養生穴”,沒事的時候經常按一按,有助于保持健康、強身健體。
【位置】:百會穴屬督脈,在頭頂正中央,是人體的最高點。百會穴的定位是在頭部,前發際正中直上5寸。便捷取穴法為折耳,兩耳尖向上連線的中點處。
【功效】:百會穴主治頭痛、眩暈、中風失語,癫狂病;失眠、健忘等。
【方法】:以點按為主,點按酸脹為度,一次持續10秒。
【位置】:位于後頸部,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
【功效】:按揉此穴可明目醒腦,舒緩疲勞、緊張或焦慮。
【方法】:将雙手扣在頭後部,雙手拇指恰好點在風池穴處進行點揉,由左向右,揉的時間可長可短。如果揉一會兒覺得頭暈,就少揉一會兒。
【位置】:肩井穴是足少陽膽經常用腧穴之一,位于肩上,大椎穴與肩峰連線的中點。一側手通過前胸順勢搭置在對側肩部,中指所對肩膀中間的位置為肩井穴。
【功效】:對于頸項強痛,肩背疼痛有很好的療效。
【方法】:用力按揉2-3分鐘直到有酸脹感,另一側同樣操作。按揉完之後,可用手掌緊貼頸部後方,稍用力來回摩擦頸部約50次直至發熱,換另一手同樣操作。
【位置】:肘部,屈肘最高點凹陷處。
【功效】:上火發炎,咽喉疼痛不舒服,按按曲池穴,可達到清熱祛火的目的。對于因熱導緻的便秘,有很好的緩解作用。而且曲池穴降壓效果最好,若血壓居高不下,除藥物調理外,可以試試曲池穴。
【位置】:伸開手臂,掌心向上,握拳并擡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間有兩條筋,内關穴就在離手腕距離三個手指寬的兩條筋之間。
【功效】:除了保護心髒,内關穴還是個救急的穴位,在病人突發心髒病時,先讓病人平躺,在等待急救期間,配合按揉内關穴可起到緩解疼痛的效果。 此外,按揉内關穴還能緩解頭疼、口幹、嗓子疼、頸椎病、肩周炎、腰部疼痛等病症。
【方法】:用大拇指垂直往下按,每次按揉3分鐘左右,直至局部感到酸麻。
【位置】:肚臍以下3寸(約為除拇指外四根手指并攏的寬度)處。
【功效】:按揉關元穴可補充腎氣,延緩衰老。對男性來說,按揉關元穴可以緩解腎虛、腰酸、掉發等問題。 對女性來說,按揉關元穴可以治療和緩解很多婦科病。
【方法】:按揉關元穴前,要先搓熱手掌,将掌心對準腹部的關元穴做搓揉的動作,由輕到重,直到感覺發熱。
【位置】:位于人體軀幹的黃金分割點上,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功效】:“膻中者,為氣之海”,膻中是氣會之穴,容納人一身氣機,于各類“氣”病,哮喘、胸悶、心悸、心煩、心絞痛等均有緩解,同時還有助于調理慢肝病及性支氣管炎,經常艾灸此穴,可助人體打開“氣閘”,讓全身之氣通行。
【方法】分揉法和推法,揉用中指端按揉,約揉50~100次;推用雙手拇指腹自膻中穴向外。
【位置】: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功效】:中醫認為,氣血充足是一個人健康的基礎,膈俞穴位于心俞、肝俞之間,為氣會之穴,它具有活血止血、補血養血的功效,主要調理各種血虛證、出血證和血瘀證。
【位置】: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小腿外膝眼下三寸所在)。
【功效】:陽陵泉為筋之會穴,也是膽經的合穴,具有清肝利膽,舒筋活絡之功效。
【位置】:足三裡位于膝眼外下四橫指。
【功效】:中醫有“肚腹三裡留”的要訣,說的是,如果我們有肚腹部的疾病,如慢性胃腸炎、慢性腹瀉、胃寒等,都可以按揉足三裡。另外,足三裡對高血壓、冠心病、肺心病、腦出血、動脈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也有很好的預防作用。白領和亞健康人群,每天按壓足三裡10分鐘,能減輕工作壓力,緩解疲勞。
【方法】:用大拇指或者中指按壓,以酸痛感為準,每次5秒,反複5—10次。■
來源:中國中醫 轉自:中國中醫藥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