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爾摩效應是指被害者對于犯罪者産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産生好感、依賴性、甚至協助加害人。
人質會對劫持者産生一種心理上的依賴感。他們的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裡,劫持者讓他們活下來,他們便不勝感激。他們與劫持者共命運,把劫持者的前途當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視為自己的安危。于是,他們采取了“我們反對他們”的态度,把解救者當成了敵人。
1973年8月23日,兩名有前科的罪犯JanErikOlsson與ClarkOlofsson,在意圖搶劫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内最大的一家銀行失敗後,挾持了四位銀行職員,在警方與歹徒僵持了130個小時之後,因歹徒放棄而結束。然而這起事件發生後幾個月,這四名遭受挾持的銀行職員,仍然對綁架他們的人顯露出憐憫的情感,他們拒絕在法院指控這些綁匪,甚至還為他們籌措法律辯護的資金,他們都表明并不痛恨歹徒,并表達他們對歹徒非但沒有傷害他們卻對他們照顧的感激,并對警察采取敵對态度。更甚者,人質中一名女職員Christian竟然還愛上劫匪Olofsson,并與他在服刑期間訂婚。這兩名搶匪劫持人質達六天之久,在這期間他們威脅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時也表現出仁慈的一面。在出人意料的心理錯綜轉變下,這四名人質抗拒政府最終營救他們的努力。
據心理學者的研究,情感上會依賴他人且容易受感動的人,若遇到類似的狀況,很容易産生斯德哥爾摩綜合征,斯德哥爾摩綜合征,通常有下列幾項特征:
1.人質必須有真正感到綁匪(加害者)威脅到自己的存活。
2.在遭挾持過程中,人質必須體認出綁匪(加害者)可能略施小惠的舉動。
3.除了綁匪的單一看法之外,人質必須與所有其他觀點隔離(通常得不到外界的訊息)。
4.人質必須相信,要脫逃是不可能的。
這四個條件下,人們就會産生斯德哥爾摩綜合征。
而通常斯德哥爾摩綜合征會經曆以下四大曆程:
1.恐懼
因為突如其來的脅迫與威吓導緻現況改變。
2.害怕
在不安的環境中,身心皆受威脅。
3.同情
和挾持者長期相處體認到對方不得已行為,且并未受到“直接”傷害。
4.幫助
給予挾持者無形幫助如配合,不逃脫,安撫等;或有形幫助如協助逃脫,向法官說情,一起逃亡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