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職場

 > 鄭闆橋在濰縣做了什麼

鄭闆橋在濰縣做了什麼

職場 更新时间:2024-08-16 11:17:50

中華大地,郡縣制開端于秦始皇,地方設“縣”直接歸屬中央管轄,萬戶以上的大縣,長官稱為縣令,萬戶以下則稱縣長。均直接由皇帝簽批任命,官職雖小卻上承天命,此後兩千年至今,曆朝曆代均承襲秦制。

自魏晉“九品中正制”至隋唐官員品級的出現,縣令作為七品官員,又被稱作“七品芝麻官”,意思是官職之最低微者。封建時代,縣令層出不窮,能被後人稱道政績,能夠留名青史的,則寥寥無幾,清代擔任濰縣縣令的闆橋公,詩、書、畫“三絕”人稱“揚州八怪”,就是其中之一。

鄭闆橋在濰縣做了什麼(濰縣做官十二年辭職回家)1

鄭闆橋(1693—1765)姓鄭,名燮,字克柔,号闆橋,祖籍江蘇揚州興化縣。他年少時也沒有什麼出衆的地方,甚至沒有什麼顔值,據他自己說,“幼時殊無異人處,少長,雖長大,貌寝陋,人鹹易之。又好大言,自負太過,謾罵無擇。”沒有過人之處,長得也不好看,而且性格自負,喜歡說大話,這樣的品行,大家都不喜歡他,家裡長輩都怕自己孩子跟他學壞了。這樣一個年輕人,卻也有特長,鄭闆橋非常喜歡讀書,“或當食忘匕箸,或對客不聽其語,并自忘其所語,皆記書默誦也。”

封建社會,能夠跳躍層級的唯一方式,就是學而優則仕,讀書科舉進入“公務員”隊伍,鄭闆橋也選擇了這樣一條道路,他自稱“平生不治經學,愛讀史書以及詩文詞集,傳奇說簿之類”,不喜歡讀正經書,最愛看詩詞小說傳奇的人,卻一路仕途順暢,康熙年應童子試,得了秀才身份,雍正十年(1732)40歲時,赴南京鄉試中了舉人。又四年,在乾隆登基那年(1736),44歲的老鄭赴京城應禮部高級别測試,終于考中進士。為了達成讀書人的目标,鄭闆橋至此人生已然過去大半。

鄭闆橋在濰縣做了什麼(濰縣做官十二年辭職回家)2

中國人的生命中,少不了兩個詞,一個是政治,貫穿整個生命全過程,政治生命宣告結束,則人生即告完畢;另一個就是人脈,人脈是改變人生軌迹的推動器,優質的人脈可以幫助“逆天改命”,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按照清制,有了學曆不一定準有崗位安排,賦閑待職不是辦法,時光荏苒,人生百年,按奈不住寂寞的老鄭在進士五年後,再次踏上了進京的道路,這次他要為前程搏上一搏。

關于這次入京,鄭闆橋目的明确,卻沒有記載究竟出于什麼原因,畢竟大衙門門檻高,臉難看,門難進,話難說,後人推斷,最可能的一種原因,是進京搭關系尋人脈。鄭闆橋在北京的人脈是哪個?說起來,确實不同凡響,他就是雍正爺的弟弟,比鄭闆橋小十八歲的允禧,根正苗紅的皇親國戚。

允禧,是康熙爺第二十一的兒子,雍正時期的貝勒爺,乾隆時期的慎郡王,大清王朝有名的風流才子。雍正爺對兄弟手段殘酷,小弟弟允禧因為年幼沒有威脅,所以逃過大難。乾隆登基後,與他同齡的小皇叔允禧,被授予郡王封号,一個“慎”字,可見允禧在皇族中謹小慎微、戰戰兢兢的狀态。但是這位王爺在文化人中的聲望卻很高。

允禧小鄭闆橋十八歲,兩人均有才華,惺惺相惜。雍正三年,鄭闆橋還是個“臧否人物,無所忌諱”的文學憤青,由家鄉到京城飽覽天朝盛景,當時喜歡胡鬧的允禧,正巧混在侍衛隊伍中郊遊,兩人竟這麼相遇了。鄭闆橋一介儒生,當然不可能知曉眼前充滿貴氣的年輕人身份,而貴公子允禧對鄭闆橋的談吐言行深深折服。二十年後,已經是中年人的允禧,在詩中回憶“二十年前晤鄭公”時,仍然津津樂道。

鄭闆橋在濰縣做了什麼(濰縣做官十二年辭職回家)3

鄭闆橋晚年的自序中,也寫到了兩人的交情。相信鄭闆橋的此次進京,應當是與這位忘年交有關。也确實是在這一年,賦閑的鄭進士,得到了人生第一次正式任命。或許是慎郡王活動能力有限,據說,鄭闆橋的原意,是要留在皇城做個京官,最終卻放了外任,也不過是個小小的縣令。鄭闆橋有一枚閑章“七品官耳”,可見他對這個崗位的心情也真不如何。這年老鄭四十九歲,馬上進入知天命的年齡了,到遠離家鄉的山東作知縣,一幹就是十二年。老鄭曾說,“老不得志,仰借于人,有何得意?

初入仕途,鄭闆橋就任于當時山東的範縣(今河南境内),是個荒僻貧瘠的地方,與家鄉揚州實在有天壤之别。剛剛出仕為官的鄭闆橋,也不以此為意,他發揮自己的才幹,勤政愛民,禮賢下士,受到當地百姓的擁戴,頗有些政績聲望,赢得了廣泛口碑。

三年後的乾隆十年(1745),朝廷考評業績,将鄭闆橋調任濰縣,繼續做縣令一職。濰縣比不上揚州,卻比起範縣要好得太多,繁華城鎮,商業繁榮,手工業發達,是山東著名的城邑,北方地區的經濟重鎮。老鄭被遷官至此,雖說沒有提升,卻也是得到了上級的重用。鄭闆橋在山東的影響,主要是其調任濰縣以後産生的。

鄭闆橋在濰縣做了什麼(濰縣做官十二年辭職回家)4

山東曆來最講政治,地方勢力盤根錯節,與廟堂勾連,人際關系最難處理,許多人都與省城和京内的要員有密切聯系,鄭闆橋在《濰縣竹枝詞四十首》中還有專門描述,“連雲甲第尚書府,帶宅園林太守家”。他是如何搞定的呢,用鄭闆橋自己的話說,“以餘閑作為蘭竹,凡王公大人、卿士大夫、騷人詞伯、山中老僧、黃冠煉客,得其一片紙、隻字書,皆珍惜藏庋。”鄭闆橋最擅長畫竹子,能夠得到鄭公一片字紙的,都要趨之若鹜,老鄭用自己的超級才華,赢得了他們的尊重。最讓他自豪的,莫過于乾隆十三年的接待禦駕親臨,鄭公記載“燮為書畫史,治頓所,卧泰山絕頂四十餘日,亦足豪矣。

鄭闆橋來到濰縣的前後幾年裡,适逢連年天災饑荒,一個好好的北方富庶之地,卻是田園荒蕪,災民流離,賣兒賣婦,餓殍遍野。鄭闆橋自己也是苦出身,他立即采取行動,解救鄉民于倒懸。他冒着丢官免職的風險,不經上級批準即私自開倉赈濟災民,他捐出養廉銀充當糧款,填補國庫虧空。大清朝自己墊錢做官的少之又少,即便如此也不夠應付連續的饑荒,他又以基建工程為名義,号召境内士紳富戶捐資,修建破損的濰縣城池,讓災民作為工人,以工代赈,幫助饑民度過災荒。他他有一方閑章為“恨不得填滿了普天饑債”,字裡行間可見基層官吏的愛民之情。

鄭闆橋在濰縣做了什麼(濰縣做官十二年辭職回家)5

自古官場的潛規則從未改變,逢迎鑽營,趨炎附勢,求仕途通達者多,不以仕途進退累心者少。鄭闆橋不遵守體制内的遊戲規則,那時候可沒有“不讓基層幹部涼了心”一說,自然也做不了大官,也得不到升遷。事實上,鄭闆橋一生隻有這兩任清知縣,十二年的辛苦忙碌,除了濰縣百姓對他的留戀,隻落得兩袖清風歸去故裡,晚年以賣畫為生。

鄭闆橋的離任,并沒有很明确的記載原因,一種說法,是當時他不請示上級擅自開倉赈濟,被人參奏罷官,另一種說法是,他看透了仕途官宦的烏煙瘴氣,自行離任而去。辭官一事,用他自己的說法,“天下人未必許之,隻合自許而已”,似乎後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據說,鄭闆橋在山東十二年,沒有沒辦完的案子,沒有有怨氣的鄉民,尤其是濰縣一任,留下諸多佳話,離開濰縣時,全城百姓夾道含淚相送。鄭闆橋隻留下一首詩,“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釣竿”。

鄭闆橋在濰縣做了什麼(濰縣做官十二年辭職回家)6

原創作品,版權屬于頭條号"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歡迎關注。

文章相關圖文資料,均來自互聯網公共資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職場资讯推荐

热门職場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