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最美是清歡原文?“但得衆生皆得飽,不辭羸病卧殘陽”這是古人對飲食的美好願望小時候的我對飲食的願望可不是這樣,最大的願望就是能端着老碗吃下鍋菜,最起碼早上吃玉米珍子能就上一點下鍋菜,一個月能吃上一回肉,這樣就心滿意足了,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人間最美是清歡原文?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但得衆生皆得飽,不辭羸病卧殘陽。”這是古人對飲食的美好願望。小時候的我對飲食的願望可不是這樣,最大的願望就是能端着老碗吃下鍋菜,最起碼早上吃玉米珍子能就上一點下鍋菜,一個月能吃上一回肉,這樣就心滿意足了。
六零後的我出生在具有古老而傳奇色彩的揉谷,因前農業始祖後稷在此“采揉谷物,以觀青黃”而得名,按理說在吃飯這個事情上應該沒有委屈吧。的确如此,我們避過了三年自然災害,沒有受饑餓之苦,食物雖糙,但勉強可以吃飽。
在我的記憶裡,中午飯總是下一大鍋面條,至于菜就是用炒長把勺,倒一丁點油,伸到鍋竈裡面,待油熱了,放進一點蒜苗、韭菜、辣椒之類的菜丁,放點鹽,等待菜和油充分融合,用筷子撥拉幾下,倒進鍋裡,就算把下鍋菜爛好了,即便這樣,我們當時也是吃的津津有味。早上和晚上一般都是玉米珍子為主,當然包谷珍子我喜歡就是很稠那種,筷子必須能挑得出的那種,就的菜就是很平常的生蘿蔔,有時在珍子裡面下點紅薯就更好吃了。
當然我就喜歡吃就是粑粑馍了。那個年代麥子分到戶裡都不多,蒸的馍基本都是麥面玉米面都有,吃的時候必須用手捧着,這樣馍渣就隻能掉到手心裡,馍吃完,馍渣也是不能浪費的。記得有一年生産隊中的白玉米,磨出來的玉米面不是很黃的那種,而是很白很白的那種,甚至比麥子磨出來面都白,那是母親就用白玉米面蒸了一釘笆馍,白生生的,煞是好看,但是僅僅是好看而已,吃起來和普通的黃玉米面馍沒有什麼兩樣。但是粑粑馍就不一樣了,是用玉米面做的,但是不是那種一個一個小塊的那種普通馍,而是搓成一個圓圈,和面時用的是糖精水,蒸出來後一釘笆基本上就是三個圓圈,切個一小段扛在手上,吃起來甜甜的,那種味道需要慢慢才能體會出來的。現在市場上也有賣的,但是已經吃不出來原來的那個味了。
那時的我們吃飯是大碗地吃,吃飯就菜是很奢侈的事,隻有在逢年過節或者走親戚的時候才能享用。逢年過節時菜還能多一點,粉條,豆腐之類就有了專門的菜碟子,當然少不了一碗大肉,但是那時候時吃馍就菜,粉條,豆腐難的吃一回,最主要的就是吃肉了。那時肉好不好,主要看肉膘厚不厚,誰家娶媳婦,肉膘接近一紮厚,那是最值得稱贊的事了。至于平時走親戚,中午吃的就是很普通的面條了,但是多了兩碟子菜,雖然沒有豬肉,一碟子紅蘿蔔豆腐塊,一碟子青菜蒜苗,就這面條也算是難的美味了。
那時候吃飯很難想象菜比飯多,吃起來時什麼滋味,能吃上一鍋燴菜就米飯,吃上一次黃瓜涼幹面,都是很值得很幾天炫耀的美事了,至于下館子吃飯那隻能是夢中的美事了。
随着時代的進步,飯桌上的變化簡直是翻天覆地。最主要的就是菜的樣子變化多樣,原來那種在電影上才能看得到七碟子八大碗的奢侈菜樣,到現在簡直是小兒科了。就是在春節裡,冬日裡很難見到的夏秋季的時令蔬菜,現在在春節的飯桌上都是很平常的事了。
在我看來,最顯著的變化莫過于飯碗小了,菜碟子多了。原來那種一大鍋飯,隻有一小勺下鍋菜的吃飯模式現在的确都很難想象了。就是很平常面條,都要炒上一兩道菜,至于米飯,沒有四五樣菜,吃飯都沒有味道的,至于逢年過節,渾雞渾魚,肘子海鮮,都不是新鮮事。至于吃飯的碗,原來那種隻有蹲在石頭上端着的大老碗,現在能找到就算古董了,吃面條的碗還算大點的,吃米飯的飯碗隻有手心大小,原來那種吃飯就是吃飯,變成現在吃飯吃的不是飯,而是菜樣了。
當然最大的變化就是下館子了,我想象中原來不管是請客吃飯,還是家庭聚會,一般人家都是在家裡擺上一桌,哪裡還有去飯店吃飯的道理,有一年母親大壽,适逢天熱,我們一大家子就去楊淩擺了三大桌子,在外邊買了酒水,這是我們一大家第一次熱熱鬧鬧下館子,那是下館子吃的不是飯,喝的也不是酒,要的就是那種氛圍,那種場子。
現在,我們的飲食結構已經成城裡沒有多大區别了,從“吃飽吃好”到“吃綠色”“吃健康”,“小康菜譜”的叠代更新始終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在諸多飲食中,肉類的影子很少出現,更不要提什麼肉膘接近一紮厚的肉了;至于現在的硬菜,已經不是什麼肉食,而是那些更綠色的糧食蔬菜,散養的家畜家禽。換句話來說,現在的飲食就是把傳統放進胃裡,把健康吃進嘴裡,慢慢地咀嚼,才能品出的那種美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