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說起陽謀,那就必提一個明擺着想搞你,而你又知道他想搞你,可是你卻又不能拒絕,隻能是坐等被他“玩弄”的“千古第一陽謀”—推恩令。
推恩令,是西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由中大夫主父偃所提出的一項削藩政令,意在削弱地方諸侯勢力,加強中央集權。
武帝初期,西漢雖已變得極其強大,俨然已是東方第一強國,但是中央朝廷依舊面臨着多重的挑戰:
這三個問題,一旦惡化,卻不加以阻止,則勢必就會嚴重威脅到西漢的統治,所以對于剛剛即位的武帝而言,他要想穩固自己的皇權,就必須得優先解決以上的問題,隻有這樣皇權才能得到鞏固。而正所謂“攘外必先安内”,要想解決外敵,就得先解決内患,由此如何解決諸侯王問題,就是武帝首要解決的問題。
就這樣,“推恩令”誕生了!
“推恩令”的内容很簡短:“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适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寸之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就是改變以往諸侯王隻能把封地和爵位傳給嫡長子的規矩,下令諸侯王的封地其子嗣共同繼承,除長子繼承王爵外,其餘子嗣皆封列侯,自建侯國。
咋看起來,這是武帝厚待諸侯王,讓原本諸侯王除嫡長子外都沒有爵位和土地的子嗣獲得可以世襲的土地和爵位,這是多大的恩典。但是,細想下來讓其他子嗣得到列侯爵位,且從諸侯國中劃出一塊土地,讓他自建侯國,這其實就是在明目張膽的分裂諸侯國的力量。讓其他子嗣也有資格建立封國,就是找機會讓每個封國的面積都化整為零,漸漸縮小,再也不足與中央朝廷抗衡。
同時,按照漢制,侯國是隸屬于郡,直屬于中央,由郡守統轄,地位與縣相當。也就是說,從諸侯國中分裂出的侯國,在實質上,它已經不是一個獨立的封國,中央可以合法合理的對它進行直接的管理。簡單的說,自諸侯國的土地被劃給新建的侯國後,這塊土地就不再屬于諸侯國,而是被中央朝廷所得。
“推恩令”的實質就是“衆建諸侯而少其力”,利用允許諸侯王所有子嗣都可繼承諸侯國土地的政令,來将曾經鐵桶一塊的諸侯國分裂成一個諸侯國和數個侯國,繼而達到“削弱諸侯,強大自身”的目的。
推恩令的目的很明确,隻要稍微有頭腦的人,就知道中央朝廷用意何在,那就是削弱他們諸侯國的力量。
但是,就是這麼一個看起來很“幼稚”的政令,卻恰恰成了西漢諸侯王無法抵擋的最後一道催命符。
如若将“推恩令”放在當代,它其實很好破解,隻要諸侯王懂得計劃生育就可以,就是隻生一個兒子,推恩令自然就能不攻自破。但是,若将它放在西漢,“推恩令”注定是一個無法用和平的手段去抵擋的政令。
首先,推恩令的推行,諸侯王是無法拒絕執行的,一旦拒絕執行,那就是違抗君命,而一旦違抗君命,武帝就可以名正言順的發兵對其進行讨伐,直接将其除國。要知道,武帝時期的諸侯國,經過“七國之亂”的摧殘,雖然他們依舊還有着一定的軍事實力,可已經不足以對中央朝廷造成緻命性的威脅,尤其是單個諸侯王的力量,中央軍更是眨眼間就可以讓他灰飛煙滅。
對于武帝而言,他要滅掉地方上的某個諸侯國,這是很簡單的事情。而他之所以不動手,那是因為缺乏足夠的理由,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如果毫無理由的就對某個諸侯國動手,則武帝勢必就會面臨着朝野上下巨大的壓力,尤其是地方上的其他諸侯王,他們更是會群起而攻之。如此,武帝并不能随意的就對諸侯王下手。但是,如若諸侯王膽敢直接拒絕“推恩令”的執行,那武帝就有理由對他動手了,畢竟“不遵王命”等同于叛逆,武帝讨伐逆者,這合情合理。
其次,在無法拒絕“推恩令”執行的情況下,要想完美的避過“推恩令”埋下的陷阱,隻有一個方法,那就是減少子嗣的出生,甚至是隻生一個兒子。但是,對于諸侯王而言,少生子嗣這根本就不可能。
要知道,古代的醫學可是很落後的,小孩早夭的悲劇是屢見不鮮的事情,就連享受着天下最先進的醫療的皇帝,也都有出現因皇子接連早夭,最終絕嗣的事情。而一旦絕嗣,那就意味着其傳承就要旁落于外人。而對于西漢的諸侯王而言,他一旦絕嗣,則就要被除國,其土地就要直接歸中央朝廷所有。
所以,對于西漢諸侯王而言,少生子嗣這絕對是不可能的事情,子嗣多雖說土地就會被瓜分,但至少傳承還能保留,其爵位和諸侯國還能繼續存在。
可以說,當時的諸侯王,若想要阻止“推恩令”的推行,唯一的方法就是造反。但是,彼時的諸侯國,他們的實力早已不複文景時期,經過“七國之亂”的摧殘,諸侯國的實力早已不同往昔,此時軍政财等諸多方面都被中央朝廷所掌控,實力已是大不如前。
對于中央朝廷來說,這時的諸侯國已沒有多少的威脅,隻要不群起而攻之,中央軍眨眼間就能将他除國。所以,對于此時的諸侯王來說,除非他想被除國,不然他就隻能乖乖聽從武帝的吩咐,去執行“推恩令”。
作為“千古第一陽謀”,推恩令的推行無疑是成功的。
因地方諸侯王無法去減少自己的子嗣,于是乎“藩國始分,而子弟畢侯矣。”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他們的諸侯國土地是越分越小,最後小到“大國不過十餘城,小國不過數十裡”。而與諸侯王的土地越分越小相比,中央朝廷的實力卻是大為增加,因分裂出的侯國直屬于中央,故最後是“漢郡八九十”,直屬于中央的郡最終占全國國土面積的80%—90%。
同時,這些直屬于中央的郡,其所處的位置還是“形錯諸侯間,犬牙相臨,秉其扼塞地利”,這些郡總是穿插在諸侯國之間,與諸侯國的土地是犬牙交錯,将諸侯國與諸侯國之間的土地完全隔開,尤甚者有時連單個諸侯國的土地都不能不能連成片,并且直屬于中央的郡縣總是占據或扼守着有利地形,将諸侯國牢牢控制住。
如此,就在“推恩令”的推動下,自此後,各地的諸侯王再也無力與中央抗衡,即使諸侯王膽敢倚仗自己擁兵自重進行叛亂,中央朝廷也能很快将其平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