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 皮
一般來說,烏龜腐皮多發生于春秋季節,春天烏龜剛出眠,經過一個冬眠的消耗身體能量損失挺多,加上氣溫不穩定造成的晝夜溫差大,最主要的還是那些冬眠後遺症,在冬眠期間照顧不周的,粗心大意的尤其多發生于揶土冬眠,揶土冬眠,照顧不周的容易引發腹皮,像南方還好一點,北方的話,如果揶土冬眠,對于濕度的把控不好的情況下,出眠之後容易腐皮甚至腐甲。在秋天這個季節,過了國慶假期,最高氣溫都很難再突破25度了,夜間溫度甚至不到15度;同時伴随着晝短夜長以及秋季雨水天氣增多,日照時間大大減少等自然季節現象。這些條件下,人工飼育條件的龜,尤其是當年新生的龜苗們,最易發生腐皮現象,如不及時正确處理,往往會迅速惡化引發死亡,一場秋雨一場寒啊。
1,腐 皮 常 客
有一些品種的龜是腐皮常客,甚至某些擔得起腐皮之王的稱号。草龜、花龜、 果核、黃喉、日本石龜、歐洲澤龜是腐皮高發的常見品種,另外龜苗階段最容易出現腐皮或類似腐皮的病症。飼養品種數量較少或不喜歡帶大苗子的龜友可能感受不深,這種貌似體表的疾病看起來很小兒科,卻是很多龜幼苗期的一大殺手。
中度腐皮的草龜苗
中度腐皮的巴西苗,
腐皮,的小青
腐皮加各種并發症的歐澤苗,
重度腐皮的日食苗
輕度腐皮的日石雜喉苗
腐皮和細菌感染的木雕水龜苗
初期的星點
腐皮伴随白眼的紅面
2.為 何 是 我
上面列舉了一些容易腐皮的常見品種,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規律:那就是這幾種基本都是溫帶龜品種,或者說是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飼養是不需要加溫,可以自然冬眠的品種。如此适合本土氣候的品種為何是腐皮症的重災區呢?
首先,就因為這都是耐寒的品種,我們覺得它們對于内地氣候的适應性好,往往就疏于照顧,氣溫突變的時候也沒什麼保護措施。倘若是公認的需要加溫的熱帶品種,一旦溫度下降立馬就加熱棒、加溫燈、保溫箱伺候上了。所以熱帶品種反而出現腐皮的機會更少,而我們自認為都能扛的過去的溫帶品種卻往往腐了又腐。
其次,這幾種龜的繁殖是需要經曆冬眠才可以,因此它們經曆低溫期是必須的過程。這個過程中,低溫一方面是刺激性腺發育,是積極意義上的好作用;另一方面低溫卻是對龜的嚴峻考驗,食欲降低或絕食,抵抗力下降,細菌病毒乘虛而入 。事實上我們見到的野生龜都是經曆了嚴酷的自然法則篩選後的強者,而在人工飼育環境下,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同樣會進行篩選,被我們人工繁殖出來的大量CB個體,必然有會有相當比例的個體會被諸如腐皮等各種疾病奪取健康和生命。
還有,這些品種都是特别喜歡曬背的品種,一些早期的皮膚感染往往都能通過曬背這種幹燥身體和提高體溫的自然辦法來自愈。當我們的飼養環境提供的陸地不合理,沒有足夠的日曬時間和場地的話,腐皮病症就會嚴重起來繼而出現其他并發症。
3.罪 魁 禍 首
通常龜友們認為腐皮的罪魁禍首來之溫差,我并不否認這個觀點。溫差導緻的直接常見結果是感冒和呼吸道感染,就像人在春秋季容易感冒一樣, 呼吸系統的病症往往體現在外的就是爪子發白,眼皮發白,脖子發紅等腐皮的典型病症。
但是個人覺得對溫差的認識需要區别對待。内地地區春秋季節晝夜溫差巨大,恰好這也是龜腐皮的高發時間,因此我們把緻病因都推到溫差上面。可是我們縱向的按一年四季來對比一下每個季節的晝夜溫差,就可以看出溫差值上相差并不大。我們以一般家庭陽台或露台養龜環境溫度做例子:夏季高溫季節,白天三十六度,夜裡三十度,晝夜溫差六度;十月份白天氣溫25度,夜裡18度,晝夜溫差七度。或者按天氣預報溫度,夏季高溫三十七八度,夜裡二十七八度;十月初白天氣溫二十三四度,夜裡十五六度。單看溫差值非常接近,如果說春秋季溫差大容易得病,那麼夏季晝夜溫差也不小,為什麼就很少得腐皮病呢?
我們說到溫差的時候,必須要想起另外一個概念——積溫,這個詞通常用在龜卵孵化的文章中,意思是龜卵的孵化溫度積累到總量一定的度數的時候,龜苗孵化完成自主破殼而出,比如一些資料上的烏龜的孵化積溫範圍大約為38000~41000之間,按平均30度計算,40000積溫,烏龜孵化天數=40000/(30X24)=55.5天。我們可以把這個概念用在龜的生長上面,夏季晝夜溫差也不小,但是平均溫度顯然比春秋季平均溫度要高,夏季積溫高,龜生長代謝包括繁殖行為都比較旺盛,抵抗力也較強;春秋季積溫較低,龜活動力弱,攝食少消化慢,能量轉化慢,如果在之前的生長階段沒有積累足夠的營養和脂肪,就很難抵抗低溫帶來的危害而産生病害。(不是特别懂)
還有一個說法是腐皮來源于水質問題。理論上來說,水質差,細菌多,自然腐皮的概率就大,可是為什麼很多玩家過濾系統完善的飼養環境裡,龜照樣腐皮呢,反而養殖場裡綠的發黑的水裡龜就活的生龍活虎呢?一度流行的泥水養龜大法,為什麼真的腐皮現象就很少呢?
我個人覺得,水質誠然是飼養環境裡重要的一環,但是水質的好壞不等同于肉眼可見的清澈或混濁,城市玩家追捧的綠水也未必是包治百病的好水,烏黑發臭的池底水也未必就是垃圾。我理解的水環境就好像一個人的起居室,這個環境必須符合居住者的習慣,在有基本的衛生條件之上,清爽也好,邋遢也好,隻要個人住的舒心,那就是他合适的生活方式,随性擺放的物件,真要來個人給歸置的整整齊齊,需要用的時候那還真找不到東西呢。多數水龜對水質并不敏感,隻要水不是壞到毒害到魚類生存的程度,混濁也好,濃綠也好,烏黑也好,綠藻也好,藍藻也好,都隻是這個環境變化的某個中間階段,維持适合龜生活這個水質區間裡并保持穩定,才是最适合的狀态。
現在不少人推崇的泥水養苗大法,據說龜苗極少出現腐皮迹象。我本人沒有照搬那種模式養苗(事實上我繁殖飼養的苗子較多也無法照搬這種模式)。但是我的一些戶外龜池也比較接近泥池環境,水底沉積了大量泥沙和水生植物的枯敗枝葉,即便是腐皮之王的日本石龜,在這種環境下都可以安全的在戶外越冬。其實這種飼養辦法道理都是一樣的,有底泥的環境注定你不可能每次全部抽幹換水,永遠保持老水,這就保證了水質環境的相對穩定;有了底泥以及陸地區泥土的蓄熱功能,水溫可以得到穩定,龜也可以自由選擇進入陸地區曬背或鑽土來調節自身狀态。解決了溫度和穩定兩個層面的問題,龜的疾病自然就大大減少了。
以上文章多轉載于公衆号——我為烏龜做牛馬,摻雜一些自己小補充。
烏龜腐皮相信現在朋友們已經有一個全新的認識來,歡迎關注下篇的治療方案。
歡迎點贊 評論 轉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