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優雅的說不”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值得去學習的一堂課。
拒絕看似是一件很小的事,但是做起來真的不容易,那種心理掙紮的滋味想必很多人都體驗過。
工作中的難以拒絕:“這不是我的責任,可是别人求我做了,不做的話容易得罪别人,可是做了對我又沒有任何好處。”
生活中的難以拒絕:“他和我借錢,可是我哪有這麼多錢,不借他的話,身邊的人會不會覺得我太摳呢?”
人們之所以不太會輕易的拒絕别人,無非是兩個原因,第一,人情世故,怕得罪了别人,第二,想要去和别人證明自己,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或者是誤解了自己的心理想法。
若是能幫的事,我們有必要付出行動去幫助别人,若是本就無能為力,還要硬去撐着做,最後的結果無疑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那麼如何将這個“難言之隐”巧妙的說出口呢?面對對方的要求,如何高情商的去拒絕呢?
今天我們就和大家探讨一下“拒絕”的心理學方法。
一、表明你的立場,對方自然不會強人所難
隻要是在對方明理的情況下,你隻要向其表明你的立場,他就能夠完全接受。
人在請求别人做一些事情的時候,雖然是期盼的心情,但是也很懂得去權衡一件事情的難易程度,因此也就不會太強人所難。
這裡的立場,主要包括了自己對于事情的看法,以及自己為何無法去做這件事情的真實情況,亦或者是難言之隐。
有時候大膽的向對方表達出來,反倒是比遮遮掩掩的推辭和搪塞更加讓對方接受。
二、中性的語言,更加讓對方能夠接受
的确被接納的感覺要比拒絕的滋味強太多,所以在和對方溝通交流時,很有必要使用中性的語言。
一直以來我們倡導“中庸思想”,不偏不倚及是一種智慧。
我們在說話的時候同樣應該如此,語氣要溫和親切,語調不要過急,說話的内容也不應該過于強硬。
語言表述的好壞與否,直接會影響你給别人帶來的感受。
所以無論是我們答不答應别人這件事,都該采用尊重的方式。
三、彌補行為,向對方表達歉意
在拒絕他人之後,我們不防用一些彌補的行為,讓對方知道自己的歉意,這樣可以使得事情達到一個更加圓滿的效果。
比如同學結婚讓到場,可是那個時候自己恰巧趕不到,除了必要的份子錢之外,我們可以下一次找一個恰當的時間,去請對方吃一次飯。
既表達了自己的需求,也滿足了對方的需要。
所以我們不防在拒絕别人的時候,給予一個相對現實,可以滿足對方的行為活動。
舒适而自然的拒絕行為會令人接受,幫别人是情分,拒絕别人是本分,我沒有任何義務去無私的滿足于他人的需求。
大家在學會拒絕他人的同時,也應該明白幫助的含義。隻有在自我有能力的情況下,去滿足他人的需要才是真正理智的行為。
我們提倡義無反顧的“舉手之勞”,更提倡合作,但是這絕不是盲目,亦或者是做一些違背自己意願的事情。
該拒絕的時候,我們就該學着去理性的拒絕别人。
參考資料:《行為心理學》
情感有點甜主筆:說愛情感說愛情感 每天讀點情感心理學,會更懂對方的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