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是由于頸椎骨質增生刺激或壓迫頸神經根、頸部脊髓、椎動脈,或交感神經等而引起的一系列綜合征候群。
頸椎
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以肝腎虧虛、氣血不足為本。外加感受風、寒、濕邪或外傷勞損,以緻氣血運行不暢,筋脈拘急而疼痛麻木。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以椎間盤的退變為基礎,外因則為頸部肌肉、關節、韌帶的急、慢性損傷、加速了退變的進程。
頭面頸部肌肉
我在臨床上常見本病患者多為40歲以上中年人,多數是長期伏案工作或低頭工作者。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異。一般多以頸項疼痛強直,肩背疼痛,僵硬感,頭部屈曲、轉動受限,呈斜頸姿勢,病變處肌痙攣伴壓痛等為主要症狀。
依據其受壓的部位分為神經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動脈型等。壓迫神經根時則會出現手指麻木等症狀;椎動脈受壓時出現頸項轉動至某一方位時突然出現眩暈,改變該方位則明顯好轉,更有其者常在走路或站立時,回頭或頸部轉動,下肢肌張力突然消失而跌倒;脊髓受壓時出現感覺、運動、交感神經等受累的各種表現,如下肢無力、沉重、肢體麻木(一般先出現下肢麻木,再逐漸向上發展),癱瘓或麻木的肢體怕冷等;交感型的頸椎病則出現頭暈、目眩,轉動頭部與症狀無明顯關系,心前區疼痛,血壓不穩定,局部肢體或半側肢體多汗或少汗。臨床雖可見到單一類型的頸椎病,但多為兩種的混合型,也有三種的混合,其臨床表現瓦有參雜。
肌肉
本病的治療分手術療法和非手術療法兩大類,但大部分可通過非手術治療解決問題,而在非手術治療中又以推拿最為有效,特别是對神經根型和推動脈型的頸椎病。
對本病的治療主要作用是擴大椎間隙及椎間孔,促使椎體複位,恢複頸椎正常的生理曲度,緩解對神經根的壓迫,消除腫脹,松解粘連,解除血管、肌肉之痙攣,改善血液循環,增強局部血液供應,促使病變組織的修複。常施以舒經通絡、活血化瘀、理筋整複之法。
手法
①患者坐位,醫者在其頸項部用滾法操作約5分鐘,以放松頸項背部肌肉。
②按揉風府、風池、天宗、曲池、合谷、手三甲,每穴約1分鐘,以舒經通絡。
③醫者用大拇指及其他手指,或大拇指和示、中兩指對稱用力,夾住颌項部穴位風池周圍的肌筋,逐漸用力作輕重交替而連續的一緊一松的捏提和捏揉動作5~8次。然後患者肢體放松,醫者用雙手掌面夾持住患者的肩部,相對用力,快速搓揉約2分鐘。接着醫者用雙手或單手握住患者的手腕或手掌部,将其上肢慢慢地向前外側擡起至60°左右,然後稍用力作連續的、小幅度的、頻率較高的上下抖動,并使抖動的振幅由腕關節逐漸傳遞到肩部,使肩關節和上肢産生舒松的感覺。然後拔伸手指關節。
④搖頸部,使頭部向左或向右緩緩轉動各15次。
⑤頸部拔伸法。
手法
而對于頭痛、眩暈患者用一指禅推法或揉法,從印堂開始向上至神庭,往返5~6次,再從印堂向兩側沿眉弓至太陽往返5~6次;最後用一指禅推法沿眼眶周圍推拿塗療,往返3~4 次。對于上肢麻木者,宜用指撥腋窩法,即以中指或食指撥動腋窩處臂叢神經。
對于頸椎病的治療,牽引不僅是重要的輔助治療手段,而且有利于療效的保持。但牽引方法重要的是一定要在維持頸椎生理弧度的情況下垂直向上或微前屈(122)牽引∶若患者做牽引時症狀加重,應當停止牽引。推拿治療的手法要輕緩柔和,切忌暴力,特别是使用搖法、扳法時,扳法不應強求有彈性。患者枕頭的高度要合理,枕頭盡量靠頸根部,使頸保持輕度的後仰位,以放松頸部肌肉。工作時低頭時間不宜過長,低頭一段時間後應當休息一下,并活動頸部。頸部進行适當的功能鍛煉。注意掌握好運動量,過猶不及。
注:賦生堂職業培訓學校、賦生堂中醫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