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聊聊心身疾病的發病機制以及如何診斷、預防及治療心身疾病,還列舉一種代表性心身疾病以作示例。
心身疾病的發病機制--------重點讨論中介機制
過去曾将中介機制劃分為神經、内分泌和免疫三條途徑,反映了研究初期的認識。近十年來,大量的跨學科的動物與人體研究資料證實:這三者是一個整體。Chrousos及Gold(1992)提出,由植物神經系統及神經内分泌系統構成了應激綜合征的“效應器”即應激系統(Stress system),而心身疾病的發病機制是個體對應激源經過認知評價,察覺威脅或挑戰的存在後,大腦邊緣系統去喚醒應激系統,并影響包括免疫系統在内的各種内髒活動。這一系列的活動如超過個體的承受能力(反應阈值),破壞了機體的穩态,便會産生心身疾病。
為讨論問題的方便,現僅對中樞神經系統,神經内分泌系統及免疫系統的作用分叙如下:
(一) 中樞神經系的作用
神經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切心理活動都離不開以大腦皮質為中心的中樞神經系統。各種心理、社會因素作為信息(刺激)傳入,首先被大腦皮層覺察并認知評價而産生一定的情緒,而情緒對機體的生理功能産生影響。如果反應強烈而持久,就可能引起相應的病理改變。
情緒是大腦皮層和皮層下中樞(邊緣系統、下丘腦、腦幹網狀系)協調活動的産物。即情緒不但受大腦皮層調節,且直接與邊緣系統和下丘腦有關。情緒的直接中樞在邊緣系統,而邊緣系統與下丘腦有廣泛的神經聯系。
(二) 神經内分泌的作用
情緒活動與神經内分泌有密切聯系。長期持續的不良情緒體驗和心理矛盾是通過兩條途徑來産生各種軀體反應的,其中下丘腦起了重要作用。
1. 大腦邊緣系統—下丘腦—植物神經通路即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的效應作用。
情緒的直接中樞在邊緣系統,而邊緣系統與下丘腦有廣泛的神經聯系。長期的不良情緒可使下丘腦興奮交感神經—腎上腺髓質機制,引起大量兒茶酚胺(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釋放,導緻生理反應如血液循環加快(以增加心腦、骨骼肌的血液供應),外周血管收縮,血壓升高以及呼吸加速等。
2. 大腦邊緣系統—下丘腦—垂體前葉—腎上腺皮質通路
下丘腦可分泌多種神經激素。如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作為一種化學信息興奮垂體前葉—腎上腺皮質機制,使垂體前葉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進而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特别是糖皮質激素(氫化考的松)的合成與分泌,以利機體産生相應的生理、行為變化。通過神經内分泌機制,心理社會因素引起的情緒反應經上述兩條途徑轉變為軀體的生理反應。
(三) 免疫系統的作用
近代免疫學研究已證實,免疫功能受中樞神經系特别是下丘腦調節。緊張刺激或情緒可通過下丘腦及由它控制分泌的激素影響免疫功能,如産生胸腺退化,影響T細胞成熟,使細胞免疫功能降低;皮質類固醇的增高對巨噬細胞有抑制作用,降低吞噬功能,使病原迅速擴散,影響B細胞産生抗體,降低抵抗力而緻病。
綜上所述,心理社會因素作用于人體,經中樞神經系評估而産生情緒,神經内分泌系和免疫系共同作用,可将精神因素轉變為生理、軀體的因素。若持續、強烈地存在不良情緒刺激,可使上述三個系統作用失衡,從而引起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的診斷、預防和治療原則
(一)心身疾病的診斷标準
心身疾病的診斷除了采集病史和體格檢查之外,還應在心身疾病有關理論指導下,結合病史通過晤談和相關心理測驗對病人的心理社會因素作出評估,按以下标準作出診斷:
1.有确切、具體的軀體病變存在。暫未發現病變者須有相對固定而局限的軀體症狀。
2.發病前有明确的心理社會因素存在。
3.病情的緩解和加劇與情緒因素密切相關。
4.一定的個性特征成為對某些疾病的易感因素。
(二)心身疾病的鑒别診斷
心身疾病主要和一些神經症及某些精神疾病相鑒别,尤其是前者,如焦慮症、疑病症等。它們雖與心理社會因素有關,也有各種軀體方面的不适,甚至有明顯的軀體症狀,但常廣泛而反複無常,僅表現為功能障礙,無确定的軀體病變部位,無明顯的器質性病變;而心身疾病既有明顯的軀體症狀,又有明确而具體的病變部位,一般累及植物神經所支配的脆弱器官。
(三)心身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原則
1.心身疾病的預防 心身疾病是心理、社會和生物學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産物,其預防不能隻着眼于生物學因素,而應從更廣泛的方面設計預防方案和具體措施,才能保持生理、心理和社會适應三方面的健全狀态,收到良好的效果。
心身疾病的心理學預防應從早做起。具體的預防工作包括:對那些有明顯心理素質弱點的人,例如有易暴怒、抑郁、孤僻及多疑傾向者應及早通過心理指導加強其健全個性的培養;對于那些有明顯行為問題者,如吸煙、酗酒、多食、缺少運動及A型行為等,應利用心理學技術指導其進行矯正;對于那些工作和生活環境裡存在明顯應激源的人,應及時幫助其進行适當的調整,以減少不必要的心理刺激;對于那些出現情緒危機的人,應及時幫助加以疏導。至于某些具有心身疾病生理史如高血壓家族史或已經有心身疾病的先兆征象(如血壓偏高)等情況者,則更應注意加強心理預防與生理監測工作。
總之,心身疾病的心理社會方面的幹預工作是多層次、多側面的,這其實也是心理衛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2.心身疾病的治療 心身疾病的治療原則是心身同治。心身疾病是一組發病、發展、轉歸和防治都與心理因素有關的軀體疾病。因此對心身疾病的治療要根據病程的不同時期和主要矛盾确定治療的主次,兼顧到病人的軀體和心理兩方面。一方面要采取有效的軀體治療,以解除症狀、促進康複,如對潰瘍病的制酸,高血壓病的降壓,支氣管哮喘的支氣管擴張劑治療等。另一方面,如果需要持久的療效,減少複發,則需要在心理和社會水平上加以幹預和治療。
心理和社會水平上的幹預、治療主要圍繞三個目标:①幫助患者從客觀上消除緻病的心理社會因素;②提高患者對應激的認識水平,增強應對能力;③減輕生理反應,緩解病情。具體方法有:
(1)環境治療: 在幹預治療手段中,可對環境作出适當調整或住院。目的是使患者暫時擺脫引起或加重其疾病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減少或消除應激源。
(2)藥物治療: 在心身疾病中,情緒因素可緻病情變化,而病情變化又可影響疾病本身。因此當患者負性情緒水平很高或已維持很長時間(焦慮、抑郁),認知能力很差時,使用藥物治療可降低負性情緒水平,生理反應也随之改善,并有利于心理治療。
(3)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方法很多,如精神分析法、認知法、行為療法等。治療的目的在于影響患者的人格、應對方式和情緒,以減輕因過度緊張而引起的異常生理反應。其中行為治療方法對原發性高血壓、某些類型的心率失常、偏頭痛和緊張性頭痛效果較好。
例如冠心病病人,在其病情基本穩定以後指導其對A型行為和其他冠心病危險因素進行綜合行為矯正,幫助其改變認知模式,改變生活環境以減少心理刺激,從根本上消除心理病因學因素,逆轉心身疾病的心理病理過程,使之向健康方面發展。又如采用長期松弛訓練或生物反饋療法治療高血壓病人,可改善循環系統功能,降低血壓。通過心理學技術直接改變病人的生物學過程,提高身體素質,促進疾病的康複。
一種代表性心身疾病示例
友情提示
以下列舉一種有一定代表性的心身疾病,以利于大家分析理解心理社會因素在不同疾病中的作用。
原發性高血壓
—原發性高血壓—
定義:是一種以循環動脈血壓升高為主要表現,以全身細小動脈硬化為基本病變的一種被最早确認的心身疾病;
影響因素:一般認為,原發性高血壓是一種多因素導緻的疾病,除與高鈉膳食,遺傳缺陷等原因有關外,心理社會因素在本病的始動機制中起主要作用;
流行病學調查:在惡劣的社會環境中生活,或責任過重、工作壓力過大,或應激性不良生活事件過重過多的人群中,患高血壓病者多。如同樣的黑人,凡世代居住非洲的,患高血壓者甚少,而生活在美國北方大城市的,因其社會經濟條件差,犯罪率高,暴力事件多,人口密度大,遷居率、離婚率高,所以患高血壓者多;而在工作壓力大的日本,高血壓病是居民主要的死因之一。 現代城市居民因就學就業競争壓力大,生活節奏快,人際關系複雜,患高血壓者明顯高于農村。;
動物實驗:長期的緊張刺激使動物血壓升高。如讓不同群體的大白鼠生活在缺少食物的一個籠子裡,結果大白鼠均因争食撕打毆鬥而患高血壓病:關在籠子裡的狒狒王,眼看自己的“下屬”自由地進食而不理它的威風和尊嚴,經常氣得暴跳如雷,終于患上頑固性的高血壓病;
有關情緒與高血壓的研究:情緒對血壓的影響特别明顯。長期的憂慮、恐懼、憤怒常導緻血壓的持續升高,1971年Hokanson等人對憤怒導緻高血壓的研究表明,在激怒的被試者中,那些必須壓抑敵對反應而不允許發洩憤怒的人比允許發洩憤怒的人血壓要高。有人通過催眠暗示的辦法研究情緒對血壓影響,發現經催眠暗示,被催眠者表現愉快時,血壓可下降20mmHg脈博每分鐘減少8次;相反,在暗示憤怒時,血壓可升高10mmHg,脈博由65次/分增加到120次/分。
此外,人們發現,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多有易焦慮、易沖動、求全責備、主觀好強的A型性格特點,而臨床對高血壓病的觀察也表明:藥物配合心理治療的效果明顯高于單純藥物治療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