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堂課介紹了點的十個筆勢,我想大家現在對什麼是筆勢,什麼是化勢,應該有點了解了。
專論筆勢最早是唐朝《玉堂禁經》,所以《玉堂禁經》是一個基礎。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張旭系統,單一筆勢有"永"字八法八個點畫,在晚唐《永字八法詳說》已經稱之為側勢、勒勢、努勢……等等。
《玉堂禁經》還有複合筆勢"五勢"。這十三個筆勢就是崔邈所言、韓方明記錄的,确鑿無疑。我把它稱書法十三勢,這是筆勢系統的根本。單一筆勢是動作,複合筆勢是招式,等于拳術有了套路,就可以開打了。
《玉堂禁經》後面還論述了三十幾個筆勢,如烈火勢等等,韓方明《授筆要說》沒有提到這些筆勢,但時代很早,也是重要内容。
後代的筆勢,都是從《玉堂禁經》演化出來的,我舉一些例子:宋代有《翰林密論》,作者不清楚,有人說是唐代李陽冰寫的。元代和尚李溥光《雪庵字要》他把八法化出二十四個筆勢。元代還有《書法三昧》,潘伯鷹先生懷疑是胡翰所作。明代姜立綱《七十二例法》内容就比較龐雜了,他把筆勢和結字法都收在一起,所以有七十二法之多。清代也有一些,如上次我講到的《漢溪書法通解》。
還有日本方面的,有些中國已經失傳,在日本的著作中還可以看到。一般來說,初學書法不必去買這些書,因為裡面文字、配圖錯誤很多,要弄清楚不容易。
因為曆朝曆代都有人解釋和補充筆勢,所以有時候搞得很繁瑣。
舉例來說,《雪庵字要》給"永"字八個筆畫重新起了名字。第一點側,新名字叫"怪石"。第二個勒,新名字叫"玉案"。接下來努叫"鐵柱",趯叫"蟹爪",策叫"虎牙",掠叫"龍角",啄叫"龍爪",磔叫"金刀"。這些名字聽起來好像有點文采,但給記憶上帶來了麻煩。這還不算完,換一個人又有其他新名字。
我整理筆勢系統,是以十三勢為基礎的。十三勢有的名稱,我不會改動。隻有十三勢以外産生的新的化勢,才會用新名字。接下來的課程中,就遵照這個原則。今天我繼續講單一筆勢。
1、"永"字豎筆的筆勢
為了方便,我先從豎筆開始講。豎筆有什麼筆勢呢?"永"字八法中有努勢,這是大家都已經知道的。"五勢"中有鈎努勢,相對的有鈎裹勢,所以我們知道,跟"努"相對的是"裹"。
除了這兩根弧線,豎筆還有什麼筆勢呢?豎筆還有比較直的一根,這一根叫什麼呢?
梁武帝《觀鐘繇書法十二意》說"直,謂縱也",那這一根可以稱之為"縱"。"縱"是一個很古的名稱,篆書中已經有這樣的稱法了。蔡邕《篆勢》有"縱者如懸,橫者如編",至今我們還說"縱橫",什麼"縱橫四海","縱橫交錯"等等。
在《玉堂禁經》中,有"垂針異勢"一節,介紹了豎筆的兩個筆勢。尖尾巴叫做懸針,圓尾巴叫垂露。
在漢魏篆書中已經有懸針篆和垂露篆,後來真行草中保留了這兩種寫法。
我們現在知道,懸針就是揭筆收尾,垂露就是頓筆收尾。
《玉堂禁經》把"垂露"和"懸針"歸功于鐘繇、王羲之,
第一種垂露,他說:"此名頓筆之理,以摧挫為工。此乃古法,鐘元常守而不失,改為'垂露'。"作者的意思說,圓尾本來就是頓筆寫的,"摧挫"就是一來一回。"古法"指篆隸用的方法,"鐘元常"就是鐘繇。用這種方法收尾的豎筆,稱為垂露。
《玉堂禁經》又說懸針:"此名懸針,古無此法。右軍書《曲江序》,'年'字緣向下頓筆,'歲'字三畫藏鋒,與'年'字頓相逼,遂改為垂露頓筆直下垂針。後人立懸針相承,遵此也。"照作者的觀點,垂露的功勞歸于鐘繇,這懸針的功勞就歸于王羲之了。"古無此法"指篆隸一豎收尾不用懸針,到王羲之寫《曲江序》(就是《蘭亭序》)的"年"字,才發明了懸針法,這顯然不符合曆史事實。這跟什麼毛筆是秦将蒙恬發明一樣,都是英雄崇拜。
他說《蘭亭序》"年"字收筆本來用頓筆收尾,因為"歲"字起筆三畫藏鋒,那也是圓形的頭,這樣一來和"年"字頓筆就相同了,所以"年"字改為懸針。作者當時大約沒福氣看到《蘭亭序》雙鈎墨迹本,在墨迹本上不是這樣一回事。
請大家注意,《玉堂禁經》後面講筆勢的文字,傳抄錯誤不少,閱讀時要小心。
但無論如何,如果我們不計較發明權屬于誰,豎筆有懸針和垂露這兩種筆勢是可以成立的。揭筆尖尾巴叫做懸針,頓筆圓尾巴叫垂露,但還有挫筆收尾的,那叫什麼筆勢呢?
戈守智《漢溪書法通解》有一個"鐵柱",他說:"鐵柱者,首搶上蹲鋒,借勢捷下,尾乃煞筆上搶。'山'、'由'等字用之。"這裡"煞筆"就是停筆,我們現在停車還叫"煞車"。"煞筆上搶"就是挫筆收尾,然後搶出。這個"鐵柱"各種古籍中所指有所不同,我這裡采用戈說,把挫筆收尾的豎,定為鐵柱。這樣縱就有懸針、垂露和鐵柱三種筆勢,加上"努"和"裹",表面上看來豎筆筆勢有五種。為什麼我說"表面上"呢?你看懸針、垂露和鐵柱三種筆勢都是按照收筆來區分的,收筆動作是小圈,不是大圈。上一堂課講到左側勢、右側勢和四角勢,都是看大圈,看手腕動作,看弧線還是折線,至于怎樣收筆,并不改變筆勢的名稱。所以我認為,就大圈面言,豎筆筆勢隻有努、裹、縱三種,懸針、垂露和鐵柱應該視為裹束了小圈的結果,那是我們三級課程要講的問題了。
豎筆這三種大圈,左邊努勢寫起來手腕動作是左-右。右邊這根裹勢,手腕動作是右-左。中間的縱,看起來完全垂直,似乎不用動手腕,實際書寫時不是這樣,它也是要動手腕,不是平拖下來的。
我在一級課程26課中講解過,像努這樣的弧線,當手腕左右的動作幅度減小,弧線就會逐漸接近于直線。所以寫縱這樣的直線,其實和寫弧線運腕的方法是一樣的,僅僅是搖腕幅度較小而已。
在書法中,隻有寫小字很短的一豎,才有可能隻用一個動作拉到尾的。要是臨寫褚遂良《陰符經》這種大楷,一豎都要動手腕,都有左右來回,如果線條再長,那就可以多來回幾次,這就是著名的屋漏痕寫法,又叫"戰行",技法上稱之為"振"。
你看智永寫的"師"這一豎,手腕就是左右來回了多次。
這種例子在智永《真草千字文》中很多,你仔細看"歸"字也是。
再看褚遂良《陰符經》中的"邪"字,看清楚了,這一豎也是屋漏痕。
《陰符經》是一本營養豐富的字帖,如果你把這種細微的動作都漏掉,那就是清水湯了。
我已經多次提到書法這四根線,各位記得這個圖形嗎?兩根直線,兩根弧線。我們現在沒有講到橫,拿掉中間這根橫線,剩下的三根線,就是豎筆的三種基本筆勢。
讓我們再來看多些實際例子。《陰符經》中這個"下"字的中間一豎,左邊這個一豎是努,右邊這個是裹,臨帖時要一眼判斷出來。
這裡還有個問題,王羲之《蘭亭序》中這個"帶"字,中間一豎收筆尖鋒不在正中間,算不算懸針呢?要不要另起一個名字?我意思不要了,這也是懸針。
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一豎,收筆有時在左,有時在右,如果每樣再起一個名字,勢必搞得太複雜。把它們歸類為懸針比較簡單,最多你稱它為懸針化勢,就可以了。
但名稱簡化,不等于用筆動作簡化。當你臨帖時,要研究一下收鋒為什麼偏左或偏右。你看《陰符經》中的"用"字,一豎收筆的尖鋒偏向左面,此時手腕必然在右,以尖鋒推出,這是揭筆的标準寫法,這種動作絕對要學會,不能簡化。
本節要點:
· 書法十三勢是筆勢系統的基礎。
· 豎的基本筆勢:努、裹、縱。
· 包括收筆:懸針、垂露、鐵柱。
複習思考:
· "屋漏痕"究竟是努還是裹呢?先看看我舉的兩個字例。
· 懸針、垂露和鐵柱是根據收筆來區分的,可不可以用于努和裹這樣的弧線上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