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是一種非常漂亮的觀賞植物,我們常見的杏花通常是白色,或捎帶一抹淡紅,但是在很多古代詩文中,卻專寫紅色的杏花,難道古代的杏花跟今天的杏花有多不同,是以紅色為主嗎?
其實,杏花有一個特點,它們是由紅而白的,和人一樣,杏花的一生也要經曆“紅顔白發”。杏花在含苞待放時,是豔紅色的,激情而熱烈,如同人的青春期,肆意張揚;等到杏花進入成熟期,花朵兒慢慢綻放,就逐漸由紅色變為白色,這就是我們平常看到杏花時白中帶紅的原因,如同人的青年到中年期,由紅而白的轉變,就像人的頭發,由黑而白,從無到有,從少到多;杏花花期過去,花朵凋零時,杏花就徹底成了白色,如同一片雪,人的老年時光,不也是白發蒼蒼嗎?
從熱烈激情的紅,到無力飄零的白,杏花走過了它的一生,人也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紅杏:
宋朝詞人宋祁在贊頌春光明媚的時候,就寫到了紅杏鬧春的美景:
《玉樓春·春景》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春自東來,春風也叫東風,所以詞人從東城入筆,寫春光漸好,次句寫春水泛起漣漪。接着便是綠楊如煙,紅杏如火,最後用一個鬧字,寫盡了那一片春意盎然和熱烈。
白杏:
王安石眼中所見的杏花又不一樣,他看到了北邊池塘岸上的白色杏花:
《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寫池塘邊的杏花,但他不寫杏花開滿了岸邊,反而寫一池春水圍繞着杏花,以水之柔襯托杏花之柔美,柔中還帶着一絲嬌媚,占滿了整個春。最後寫道,縱使春風吹落了杏花,那片片飄落的花瓣也會飛入清澈的池水中,勝過了那些開在到路邊的其他話,落到地上被車馬碾作塵土。實際上,這是王安石借物抒懷,表達自己不受世俗沾染的孤傲品格。
非紅非白的杏花:
同為宋朝詩人,楊萬裡看到的杏花則全然不同:
《文杏塢》
道白非真白,言紅不若紅。
請君紅白外,别眼看天工。
杏花到底是什麼顔色?楊萬裡遇到了一個哲學問題,他用“道白非真白,言紅不若紅”這樣模棱不清的語言,反而抓住了杏花盛開時,白中透紅的特點,讓人讀來眼前自然就能想象出杏花的樣子。
以上三首詩,分别從杏花含苞待放、熱烈盛開、花期将盡,寫完了杏花一生中3個不同時期的特征,都是寫杏花的絕佳詩詞,但另有一首詩,僅用一句“一枝紅杏出牆來”就牢牢占據了千古以來寫杏花的頭把交椅,那就是宋朝詩人葉紹翁的《遊園不值》。
《遊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記得小學時初讀這首詩,我還傻乎乎地跑去問老師,為什麼詩人會覺得在園中遊玩不值得?我把詩題中的“不值”按照今天人的思想去理解了,其實這裡“不值”是沒有得到機會的意思。“遊園不值”的意思是“想要去遊覽(杏花)園,但是因為園門關閉,沒有得到遊覽的機會”。
這首詩的主題,也是圍繞着“不值”一事來寫的,二月正是杏花初開之時,葉紹翁趁着春光出遊,他來到一處花園門前,想進園中去賞花,輕輕地巧了幾下柴門,卻沒有反應,葉紹翁心想,大概是因為主人憐惜園中蒼苔被外人踐踏,故而閉門謝客,感到失望的葉紹翁正準備離去時,擡頭回望間,看到一枝紅杏探出頭來,他便由一枝花而領略到了滿園春色,真是意外之喜。
葉紹翁寫下這首詩後便一炮而紅,詩的後兩句“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也成為了千古名句,這兩句詩到底好在哪裡,能受到後人的無限追捧呢?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這兩句詩之所以受人追捧,千古不朽,隻因為這兩句詩,有四處絕妙,讓人回味無窮。
第一妙,具有人格的杏花
葉紹翁筆下的杏花,不是純粹的觀賞植物,而是具有人格的,一個“關”字,整個花園都活了,想把杏花關在園中,孤芳自賞,不為外人道,但接着又一個“出”字,杏花的靈性就體現了出來,它似乎感受到了詩人心中的失望之情,故意探出頭來讓詩人觀賞,多麼善解人意,這是拟人之妙。
第二妙,從冷寂中寫出繁華
二月春天,正是百花綻放的時節,那園中有花,隻一牆之隔,詩人就無緣與花相見,牆外冷寂清淡,園中熱鬧繁華。正是因為這一枝孤單探頭的花,才讓詩人聯想到園中繁花似錦的熱鬧,一枝紅杏與滿園春色兩相呼應,從冷寂中見繁華,這是第二處絕妙。
第三妙,景中含情
主人閉園謝客,原因是害怕外人的木屐鞋踐踏了園中蒼苔,這是主人惜春之情;詩人想要遊園賞花,吃了閉門羹後失望遺憾,這是詩人愛春之情。一惜一愛,主客之間雖然沒有語言溝通,但彼此之前對春天的愛意溢于言表。一關一出,又體現了人格化的“園”和“花”各自的情感,互為因果,這是景中含情之妙。
第四,景中寓理
宋朝以文為詩,喜愛在詩中融入人生哲理,這叫理趣。在學習這首詩的時候,老師往往會說,杏花出牆,是因為花朵初開,具有“新生牛犢不畏虎”的品質,園要關花,是眼前的困難,花要出園,是沖破困難尋求自我。這就是這首詩中的理趣,賦予了杏花全新的生命和意義。
葉紹翁在作詩時到底有沒有這層意思呢?根據宋人作詩講理的特點,我想是有的,隻不過,高明的詩人絕不會直白地把道理講出來,而是通過對景物的描寫,把哲理蘊含其中,這樣的詩讀起來,才有趣味。
至于後人用這句詩來暗示女子出軌,倒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春色正濃、情趣盎然,丈夫不在家,自然關不住,就要出牆來了。這句詩最早被化用代指出軌,是出自宋朝話本《西山一窟鬼》,其中就有“如撚青梅窺少俊,似騎紅杏出牆頭”的暗示。
在中國古代文學中,“杏花”和“牆頭”本就有着重要的地位,因為杏花是春色的代名詞,後來幹脆直接代指美女;“牆頭”呢,意味着阻隔,牆裡牆外是孤男寡女,十分暧昧。當這份暧昧和一片春色相遇,紅杏不由得不出牆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