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人來說,姓氏是十分重要的,它不僅是區分血緣關系和人際關系的一種符号,更是從古流傳至今的文化瑰寶。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古代的姓氏其實和現代還是有很大區别的,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和演變,出現了很多不同之處,而且很多現代的很多姓氏追随到古都與很多名人志士密切相關。
很多曆史事件的變換和朝代的更替,都會引發姓氏的産生與消失,而正是在這種複雜的大環境的影響下,才導緻越來越多新的姓氏的出現。
據統計,目前已經出現并記入史冊的姓氏總共有5730種之多,其實有七種姓氏,祖上為高官貴族的概率最大。
最早的時候,姓氏其實是從圖騰中演變而來的,對于遠古時期的人類,每天吃飽穿暖就是他們的人生大事,對自然界中發生的一些奇幻的現象并沒有太深刻的了解,也無法與之抗衡,因此為了生存,他們往往會把希望寄托在神明身上。
而這也最終造就了部落的存在,不同的部落所信仰的神明不同,其使用的圖騰也有存在差異。
不過,雖然遠古時期的人類知識儲備薄弱,文化水平低微,但是他們卻知道近親之間無法結婚生子的道理,于是為了避免類似事件的發生,他們便利用圖騰進行地域和種群的劃分,而這些圖騰最後就逐漸演變成不同的姓和氏。
其實在秦朝之前,姓和氏都是彼此分開的,秦王統一六國後,才正式将姓氏合二為一,成為我們目前使用比較廣泛的命名方式。
帝王想要更好的治理國家,就離不開手下各種官員的幫助和扶持,不同的部門需要管理不同的事物,但是從整個國家的角度上來講,最為重要的莫過于軍隊、農事、治安以及民政。
于是帝王便命令司馬、司徒、司空和司寇分别管理這四種不同的事物。
一般來說,司馬的權力是最大的,他往往掌控着國家命脈的軍隊,一個國家的安穩和團結離不開軍隊的守護;而司徒則主要進行城内百姓的管理問題,看似十分瑣碎但卻關乎着全國人民,上至高管權貴,下至黎民百姓都在他們的管轄之内。
而司空司寇也是如此,分别在各自的崗位上盡職盡責的工作,幫助帝王一起管理國家。所以,之後為了紀念和延續他們在職時的榮耀和風光,特地将他們的姓氏改為對應的官職,因此遇到這四種姓氏的人很有可能其祖上是官職極高的人。
我們平常十分常見的張姓和李姓在古代也是經常出大官的,其中李姓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年間,它最早是嬴姓的後代,和當年統一六國的秦王也有一定的聯系。
李氏家族在當時出過不少長官刑事法律的官員,後來這種官員又被稱作是大理,和之前一樣,為了方便記憶便将他們的姓氏改換為理。
可是由于一名叫理徽的人惹惱了纣王,連帶着整個家族都受到牽連,為了生存,他們隻能靠種植和販賣李子為生,最後便直接将自己的姓氏改為李。
後來到唐朝年間,李姓一躍成為皇族的姓氏,其地位也有了明顯的提升。
而張姓最早能追溯到黃帝的後代張揮,要知道黃帝是姓姬的,為什麼他們的後代又變成了張姓了呢?
其實張揮原來也是姓姬的,隻不過在逐鹿之戰的過程中,由于他發明的弓箭幫助黃帝赢得了戰争的勝利,為了表示對他的獎勵才把張姓賜給他,由此可見,張姓不僅僅是高管的象征,更是代表着黃帝的血脈。
很多人會把自己所負責的官署作為姓氏,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錢姓,這個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黃帝的第七世彭祖。傳言,彭祖一直活到880多歲,他本身就是一個十分有能力且有才幹的人,憑借自己的滿腔熱血成為了有名的大官,後來更是被後人尊稱為彭祖。
而彭祖的兒子也是個當官的好材料,當時他主掌國庫内錢财的使用,治理的井井有條受到了皇帝的重用,因此後來他便把錢作為自己的新姓氏。由于彭祖和其兒子的關系,因此後世也流傳出一句彭錢不分家的俗語。
由此可以看出,上述所提到的七種姓氏追随到古代都是和赫赫有名的大官,不過司馬司徒等姓氏目前還是不多見的,錢姓的數量也比較少,最多的莫過于李姓和張姓了,這兩個姓氏不僅是高官的後代,更是流傳着皇家的血統。
如果真的要仔細研究的話,說不定這兩種姓氏祖上幾輩都是威震一方的大官。
其實除了這其中姓氏之外,還有很多姓氏都是有着不小的淵源,隻不過中國的姓氏數量實在是太多了,如果一一進行考察的話還不知道要研究到什麼時候去。
而且其實歸根結底,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炎黃子孫,都有着共同的祖先,所以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身上都流淌着高貴的血脈,足以支撐我們去完成我們的夢想。
因此我們不必糾結自己的姓氏和祖先,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最最重要的,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