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羅,專注于觀賞魚飼養技術,歡迎關注。
前幾天有魚友問我——有時候魚明明看着好好的,為什麼突然就死了呢?要如何判斷魚缸中的魚是否生病?
當時由于時間關系,我就跟他說了 3 種簡單的判斷方法:
(1)從吃食情況判斷
在水溫、天氣等環境因素變化不大的情況下,如果魚的食量突然下降,甚至不吃食,那就很有可能是魚生病了。
(2)從活動情況判斷
遊動有異常的魚仔細觀察的話其實很明顯。比如有些魚離群獨遊,且遊動遲緩或停浮在水面,這種情形就表面,這條魚可能生病了;再比如有的魚表現得急躁不安,在水中狂遊、轉圈或躍出水面,極有可能這條魚是感染寄生蟲病了。
(3)從魚的體色判斷
健康的魚體色該是怎樣就是怎樣的,但是生病的魚大多會有體色變化,比如體色變淡,或變黑,或發紅,或發白等,這種情況就要注意了,往往是生病的征兆。
以上述 3 種方法來判斷魚是否生病基本上也可以了,不過畢竟不太全面。今天有時間我就寫具體點,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往下看。
由于絕大部分魚友都沒有專業的設備,所以通常以肉眼觀察來判斷觀賞魚是否生病。
一般來說,觀賞魚生病後,會有一系列反應,我們通過肉眼仔細觀察魚的體表、體形、行為和其他部位的異常情況,就可以初步判斷是感染了哪種疾病。
(1)觀賞體表如果仔細觀察病魚或剛死亡不久的魚,通過體色有無變化,鱗片有沒有脫落或豎立,黏液分泌是否過多,體表局部或全身有沒有充血、出血、炎症、水黴、白點、潰瘍、水泡狀物或各種大型寄生蟲等,另外肛門有沒有紅腫或血黃色黏液流出等,就可以初步确定病情。
通常細菌性疾病主要表現為皮膚充血、發炎、腐爛、膿腫及長有贅生物等;寄生蟲病則表現為體表黏液增多、出血或長有點狀、塊狀孢囊等;真菌性疾病主要表現為嘴邊、鳍條或身體上出現灰白色斑點、棉絮狀、棉絨狀,魚體出現紅的潰瘍區域,鳍破損等。
仔細觀賞魚的體形,如果魚體彎曲,多是營養缺乏、觸電、中毒或藥物濃度過大造成的;如果腹部膨脹,則有可能是由腹水、腸炎或者懷孕引起的。
此外,如果病魚體形健壯,那多為急性病;如果病魚體形瘦弱,則多為慢性病。
(3)觀察魚鰓圈裡有一說法:治病先治鰓,治鰓先治水。通過觀察魚鰓部可以比較好的判斷是否感染疾病。
一般來說,如果是細菌性爛鰓病,鰓絲末端會腐爛,嚴重的病魚鰓蓋内中間部分的内膜經常被腐蝕成一個不規則的圓形“小窗”。
如果是鰓黴病,鰓片的顔色會發白,略帶淡紅色小點。如果是車輪蟲、指環蟲、斜管蟲、鰓隐鞭蟲、三代蟲等寄生蟲引起的疾病,鰓片上會有較多粘液,嚴重時還可看到寄生蟲堆積。
如果是粘孢子蟲包囊、中華鳋、雙身蟲等寄生蟲,通常表現為鰓絲腫大,鰓蓋脹開等症狀。而小瓜蟲、孢子蟲等大量寄生時,肉眼就能夠看到大量的白點。
魚的行為通常也會暴露它是否感染疾病。如果觀賞魚看起來精神不振,遊動緩慢,或長時間浮在水面或貼近缸壁,人靠近時也沒有明顯反應,很有可能是氣泡病、斜管蟲病或車輪蟲病引起的。
如果魚看起來焦躁不安,上浮下遊,或打轉不止,有時腹部向上,有時沉入水底,魚體像是失去平衡,很有可能是患了水黴病或中毒。
如果魚食欲減退或不吃食,并且離群獨遊,或狂遊亂竄,尾鳍無力下垂,背鳍不挺,很有可能是患了錨頭蚤病或者瘦弱病。
如果魚不斷用魚體摩擦缸壁、水草或其他裝飾物,很可能是由魚虱病、錨頭蚤或中華鳋病引起的。
上面說了“治病先治鰓,治鰓先治水”,觀賞魚疾病,在初期的時候,往往很難診斷準确,所以這時候可以通過進一步了解水體環境的變化來确診。
其中包括水質、水溫、酸堿度、硬度、溶解氧等,對這些因素進行測試後,我們基本上就可以更确切的分析病因。魚很難适應環境的突然變化。
比如當水體中的溶解氧不足,容易引起魚浮頭;pH值偏高或偏低,也容易引發多種不同的疾病;水溫長期偏低,也容易引發各種疾病。
此外,如果水體中的氨氮或亞硝酸鹽超标,對魚的危害也是特别大。如氨氮超标,魚的内部器官會發生病變、壞死及組織腐爛,還會引發多種疾病,并且可能引發急性中毒死亡。
亞硝酸鹽的毒性雖然沒有氨氮高,但是如果亞硝酸鹽超标,魚鰓會腫脹,攝食減少,生長緩慢,疾病增多,嚴重的話魚會呈中毒症狀,呼吸作用下降,體能衰弱,最後爆發疾病而死。
當水體中的營養鹽過剩,也會引起水體惡化,滋生藻類等,因此有一套測試水質的檢查設備還是很重要的。
通過肉眼觀察觀賞魚是否生病的要點,大緻就是上述這 5 點,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至于如何治療,可以看小羅之前的一些文章,也可以直接問我。
由于觀賞魚患病後的治愈率不高,我們一定要本着“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做到無病先防,有病早治。越早發現魚病,越早治療,治愈的幾率也就越高。
我是小羅,會長期生産相關内容,歡迎關注、評論、收藏。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