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我最不喜歡的便是雨天。
出門弄得濕漉漉的不說,居住的這個南方小城,正處于建設之中,每天來往穿梭的大貨車,在光秃秃的路面鋪上了一層厚厚的灰塵,每逢下雨,灰塵在雨水的沖刷下便泥濘不堪。
走在路上,總會粘的滿腳都是,偶爾一輛車飛速而過,還會濺起在褲腿之上,這無疑是令人崩潰的一件事情。而且南方的雨,一下則連綿不斷,十天半個月不見陽光,連衣服也曬不幹,房間裡像是要發黴了一般。
可不知為什麼,盡管在生活中對雨有的種種的不喜,但看到古詩詞描寫的雨,我卻神往不已,沉醉其中。
“小樓一夜聽春雨”、“雨打梨花深閉門”、“無邊絲雨細如愁”、“畫船聽雨眠”
同樣的雨,在古往今來的詩人筆下,有着千姿萬态。我認為,唐代詩人中,最會寫雨的,莫過于李商隐了。“一春夢雨常飄瓦”寫出了雨的迷蒙輕柔、如夢似幻,他的《夜雨寄北》恐怕是唐詩中最為凄美的寫雨詩了。
其中《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衮》,則是李商隐筆下最有意境的。這個詩名,可能大家沒有什麼印象,但把全詩下來,幾乎人人都會在腦海浮現一幅秋夜聽雨圖: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公元835年的深秋,李商隐漂泊在外,客宿在一戶駱姓人家,這戶姓駱的人家,修建一個亭子。李商隐晚上睡不着,便走進了這個亭子,想事情。
身體感受着秋天的寂寥與蕭瑟,詩人不禁想起了崔雍崔衮,他們兩個,是李商隐的表兄弟。他們的父親崔戎是李商隐的表叔,曾對李商隐有知遇之恩,李商隐這次旅宿,正是從崔家離開,剛與他們告别不久。
詩的首句,寫的是詩人所處亭園的風景。入眼所見,是一片竹林環抱着的船塢,幽靜無塵,擁臨湖水。湖的旁邊,傍水的亭台欄杆,清雅潔淨。
通過第一句的描寫,我們能夠大緻想象李商隐當時所處的環境。他倚靠在駱氏亭的欄杆之上,亭子的面前是一片碧綠的湖水,水的另一邊,一片修長茂密的竹林,竹林中還有一座隐蔽沒有幹淨的船塢。
詩人通過“無塵”和“清”兩個詞語,塑造了一種遠離塵嚣的幽靜氛圍,然而在秋季的夜晚,這種靜,不禁讓詩人有一種孤寂的感覺。畢竟李商隐,不是看破紅塵的隐士,而是為命運前途感慨的漂泊客,有太多的情緒萦繞在他的眉頭心上。
他想到了前不久分手的崔氏兄弟,他們遠在千裡之外的長安城,隔着重城。詩人的相思仿佛化成一隻秋雁,從駱氏亭,往長安飛去。秋雁跨過了一座又一座的城市,越過高高的城牆,最後落到長安,來到了崔氏兄弟的身邊。
癡癡的想了一段時間後,李商隐的思緒又回到了眼前的景色。此時已是深秋,連日來陰雲不散,霜也下得很晚,應該是要下雨了。
有陰霾天氣,使得孤寂更加濃郁了,心中的相思,是以估計加重了幾分,仿佛那不散的秋雲壓迫在了心頭。而讀到末句,氣氛陡然一變,一種唯美的意境溢于紙上。
深秋,湖中的荷葉已經枯了,望見夜空的陰雲,詩人不禁想到,留下的這些枯葉,應該就是留着聽雨聲的吧!當秋季夜雨落在幹枯的荷葉上,會發出錯落有緻的聲響。
其實,李商隐這首詩,雨并沒有落下,但“枯荷”與“雨聲”,似乎讓人進入了那種秋雨淅淅瀝瀝的環境,在這個孤寂的秋夜,在遠離親友的旅途中,在這一片,郁結的秋雲當中,能留得這一片枯荷聽雨,這真是郁悶中的驚喜,能聊慰相思之情。
這樣一片清幽的環境中,沒有世俗的喧嚣,秋雨落在竹林之中,落在船塢之中,落,落在湖水中,落在幹枯的荷葉上,這是一種多美的意境啊。然而雨聽久了,又會感覺自己被世界隔離在外,隻聽見雨的聲音。
這便加深了心中的情緒,加深了對親友的思念。或許,詩人聽着雨,聽它空階滴落到天明。
此詩景中有情,情在景中又融為一體,過去、現在、未來不同層次的空間在詩中交疊,過去是想到與崔氏兄弟的離别,現在是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相思,未來則是那欲下未下的雨。這種極有層次的空間,又通過視覺聽覺展現,隻覺餘韻無窮。
《紅樓夢》中,林黛玉說自己最不喜歡李商隐的詩,但唯獨喜歡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林黛玉将詩改了一字,把“枯”改成了“殘”,許多人說這殘改得好,我反倒覺得,這一改意境全無。
雖然隻是改了一個字,但影響卻是很大的,簡單提三點:
其一,李商隐原句用“枯”,音韻上讀來錯落有緻,仿佛秋雨落在荷葉上一樣,聲韻與句意完美融合。“殘”則少了幾分音韻上的變化。
其二,“枯”讀來有幹枯之感,雨打在上面,則是幹枯遇水,感官更加強烈,暗合詩人想體現的一種不期而遇的驚喜。
其三,“枯葉”和“殘葉”不一樣,就像上文說的,枯是幹的,是内在水分的流失,而殘,可能是外力導緻的殘破,雨落在枯葉上的聲音,是更加清楚的,也更能勾起人的思緒。
所以說,寫詩,還是李商隐更為專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