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遼沈晚報
近日,
北大一名男子接受街頭采訪的視頻火了
視頻中,
他頭發淩亂,笑容腼腆,
手裡拿着一瓶礦泉水,外加三個饅頭,
說話的表達方式也很簡單,
說自己不會說别的,
隻想給今年高考的學子說一句
“歡迎來到北京大學”
男子不修邊幅的形象,
給網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在這質樸的形象背後,
卻隐藏着一個數學系大神!
據悉,這位大神名叫韋東奕,
他癡迷于研究數學,
高中就讀于山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後被保送至北京大學 ,
為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
2010級本科生、2014級研究生,
曾獲第49屆、第50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
(IMO)滿分、金牌第一名。
韋東奕如今是北京大學助理教授
北大數學系官網有關于他的簡單介紹
2014年獲得北大學士學位
2018年獲得北大博士學位
這也意味着
他隻用了八年就完成了
本碩博的全部課程
2017年12月-2019年11月
韋東奕在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
做博士後研究工作
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
是一所由國家出資建設的數學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原副校長田剛
是該中心主任
中心緻力于數學學科的前沿問題研究
培養新一代世界級數學家
為促進數學思想和成果的交流提供平台
中心官網文章介紹稱
“韋東奕為數學中心博士後
主要研究領域是偏微分方程、幾何分析等
擁有非常強的數學分析和計算能力
已在國際著名數學期刊
發表論文十多篇
是富有潛力的青年學者。”
就是這樣一位“牛人”
在面對鏡頭時
顯得有些腼腆和局促
當被問到“成為北大老師要多牛”時
韋東奕說沒覺得自己有多牛
“我就是對數學比較感興趣”
韋東奕在數學上的傳奇令人稱道
網友紛紛稱之為稱為“韋神”
在一篇介紹北大數院的文章中
稱他為“瘋人院教主”——
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的北大數院。其招生代碼為10001,号稱“第一學府第一院系”,被譽為“北大四大瘋人院”之首,之所以被譽為“瘋人院”,是指課業重、考試難度大、牛人雲集。
正如該院學生所說:在北大數院,要麼你有虐待别人的實力,要不你有承受别人血虐的韌性和忍耐力,除此之外,别無其他……
韋東奕,人稱“韋教主”,北大的數學學神,本碩博連讀,在2017年到2019年在北大讀博士後,如今是北大的助理教授,研究員。
在15歲入選數學奧賽國家集訓隊集訓,他在數學方面的強大,令隊友、教練歎服。韋東奕創造了24道題完成了23道半的紀錄,唯一沒解出的那半道題目,隊友更是全軍覆沒。
在2013年的“丘成桐數學競賽”中,韋東奕的表現更是讓考官們難忘。
在決賽中,韋東奕毫不費力地斬獲了華羅庚金獎、陳省身金獎、林家翹金獎、許寶騄金獎、個人全能金獎以及周炜良銀獎。這意味着他以一己之力,碾壓了北大的主要對手清華和中科大。
江湖上流傳着海外名校的“搶人”傳說。哈佛給出了一系列令人心動的優待,甚至願意為了韋東奕打破校規——隻要韋東奕願意來哈佛讀書,可以直接免掉英語考試。
然而都被他拒絕了,這位大神堅持在國内讀博,後來他在北京國際數學交流中心(北大副校長田剛牽頭成立的數學研究中心)攻讀博士學位。
韋東奕入讀大學後,
逐漸從競賽界的傳說,
成為了數院乃至北大的傳說。
據說大一剛開學不久,
有一次習題課由韋東奕講課,
他講完後,
沒聽懂的大家請教授再講一遍,
教授卻微微一笑說:“不行,我也沒聽懂…”
另據說有一學期,
韋東奕擔任某門課的助教,
老師笑着向同學們介紹韋神
“這是你們這學期的助教,
如果你們有不會的習題可以問我,
如果我不會可以問助教,
如果連助教都不會,那估計就是題目錯了。”
韋東奕解題的許多方法都是自創的,
比标準答案還要簡潔的多,
被譽為“韋方法”,
還流傳有“韋東奕不等式”。
據稱,
韋東奕不等式是韋東奕
玩 Jacobi 橢圓函數後得到的副産品,
那一年他上高二。
2008年,
韋東奕曾經接受過齊魯晚報的采訪,
當時隻有16歲的他,
已經足以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
2008年8月,山師大附中校門口,剛剛返回濟南的韋東奕(紅衣)在展示金牌。 記者 周青先 攝影
接受采訪時,韋東奕已被北京大學數學系預錄取。
他衣着樸素、沉默寡言,習慣性的動作是兩隻手緩慢地在空中遊走,像是在構建某個模型,這是韋東奕留給記者的最初印象。
2008年7月21日(當地時間)在西班牙馬德裡結束的第49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這名16歲的山東師大附中高一男生以滿分獲得金牌,讓人驚歎。這個被老師評價為“天分和行為都頗似陳景潤”的數學才子,究竟是怎樣一個孩子?
14歲備戰國際奧數賽
對于多數人來說,“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是個神秘的概念,韋東奕描述了競賽的場景:來自世界各國的500多名選手坐在一個大的考場裡,競賽進行兩天,每天從上午9點到下午1點半,選手要在4個半小時的時間裡,完成3道大題。韋東奕因6道大題全部做對而獲得滿分。
韋東奕的教練、山師大附中張永華老師說,競賽時有一道難題,國家隊的教練花了3個小時才做出來,而韋東奕隻花了兩個小時。韋東奕14歲讀初二時,表現出了與衆不同的數學天分,通過介紹被張永華老師發現,提前加入山師附中的奧數訓練隊訓練,一年後他從初中免試直接升入山師附中。
張永華老師說,他固然是一個有着敏銳數學思維、極具天分的學生,同時也付出了持之以恒的努力。入選國際奧數國家隊時,他經曆了層層殘酷的淘汰。去年10月中旬,全國聯賽選出40人;今年1月中旬,奧數冬令營在哈爾濱舉行,兩天的考試選出30人入選集訓隊;從3月15日至4月2日,經過前後8次大小考試後,隻剩下6人入選國家隊,韋東奕以第三名的成績拿到國際奧數競賽的入場券。
讀數學書是一種消遣
“與其他參加奧數學習的學生相比,他對數學的喜愛到了癡迷的程度。”張永華老師說,這也恰恰能夠回答,為何在10年學生生涯中,他能持之以恒鑽研數學,最終收獲金牌。
韋東奕出身于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母均任教于山東建築大學,父親是數學教授。韋東奕對數學的癡迷顯然受到家庭的影響,他說,家裡有很多關于數學的書,淺顯的或難懂的,上小學時,他就時常随手拿來讀,讀關于數學的書是他消遣的一種方式。
小學一年級時,韋東奕讀到一本名為《華羅庚數學學校》的書,從此真正喜歡上數學。韋東奕說,其實,這本書并沒有特别之處,書中都是難度很大的數學題,他卻從解出第一道數學題開始,體會到一種與衆不同的樂趣。
做多少題才能拿到國際奧數競賽金牌?韋東奕說,他真正做的題其實并不多,“想”的題卻很多,能想明白的題目他就不做了。對韋東奕來說,做題或許還不是最大的滿足,他說,他常常自己出題,提出問題,再長時間冥想尋找答案,一一攻破它們。
“另類”的數學才子
采訪期間,韋東奕總是低着頭,最常做的動作是兩隻手緩慢地在空中遊走像是在構建某個模型。面對記者,他表現得有些寡言,常常話鋒出人意料地一轉,接着表述另外一件事,但發生過的事情甚至具體到日期、分鐘,他都記得十分清楚。
韋東奕的媽媽在電話中對記者說,他從喜歡數學到今天獲獎,都是順其自然的結果,他其實是個很平凡的孩子,學習和生活上都有很多弱項,比如語文和英語科目較弱。張永華老師說,在去哈爾濱集訓前,韋東奕從未使用過手機。
生活在追随潮流、時尚、個性的“90後”一代中間,韋東奕明顯有些另類。韋東奕說,他從不上網玩遊戲,偶爾上網也是為了找題做,也不喜歡籃球、足球,偶爾看看新聞聯播等電視節目。在西班牙的國際奧數競賽結束後,領隊獎勵他在當地旅遊兩天。但他說:“我不喜歡旅遊,從早到晚在外面,時間長,太累了。”
多年的同學岑昊評價說,韋東弈對數學極其敏感,邏輯思維很強,但事事都愛“卡”邏輯。有同學問他數學題時,他會熱心講解,除此之外,不太主動與同學交往。
來源:齊魯晚報、北京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