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雜詩(其五)
清·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視平庸的溝壑
我生來就是人傑而非草芥
我站在偉人之肩,藐視卑微的懦夫”
這是“燃燈校長”張桂梅一手創辦的學校
——華坪女子高中的校訓
當初年僅17歲的她
從東北遠赴雲南支教
以堅韌不拔之志
忍受病痛,傾其所有
隻為能夠改變山區女孩的命運
她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
以夢為馬,草木為發,大地為家
靠着單薄的身軀
托起了大山沉甸甸的希望
“大山可以擋住你的視線
但是不能擋住你的夢想、你的鬥志”
帶領學校走上正軌
影響一方教育觀念的陳立群校長
在大山裡奏響“放牛班的春天”
喚醒學生内心深處的夢想
是他樸實而真切的追求
他是大山裡的教書人
腳踩黃土地,口述新知識
隻為能夠和孩子們一起
繪出光明美好的未來
龔自珍有詩雲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他以“落紅”自喻
抒發了報效祖國的赤膽忠心
而教書育人者
又何嘗不是“落紅化春泥”?
三尺講台,育桃李三千
十載風雨,換十萬棟梁
在《經典詠流傳》——緻敬英雄的舞台上
傳唱人朱桦便借一曲《春語》
唱響為人師者大愛無私的落紅精神
清代的龔自珍
與林則徐是多年好友
同為“睜眼看世界”的先驅
龔自珍十分支持好友“虎門銷煙”
曾寫《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
闡述自己對禁煙的看法
更加堅定了林則徐禁煙的決心
彼時王朝早已江河日下,大廈将傾
而他自青年時代起
便意識到封建統治的問題所在
龔自珍的理想抱負無法付諸現實
憂患久積于胸,遂吟詠成詩
1839年他辭官離京,回歸故裡
寫下《己亥雜詩》
1841年春,他于江蘇丹陽雲陽書院執教
同年3月,因父親龔麗正的離世
龔自珍又兼任了原由父親
主持的杭州紫陽書院講席一職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退隐官場的龔自珍
将希望寄托在新一代人的身上
用思想啟蒙民衆,提振國民精神
隻有為國家培育好下一代
才能迎來生機無限的春天
龔自珍在詩中所歌頌的落紅精神
回顧其一生,便能尋得蹤迹
他在文學上取得如此成就
可以說是離不開老師宋璠的教導
龔自珍與宋璠二人
既是師生亦為知己
1802年,宋璠因選拔貢生前往京師
初寄居刑部員外郎戴敦元家
後由戴薦,任教席于龔家
教讀龔自珍
1804年,他應順天鄉試
中舉後仍留在龔家任教
曾命龔自珍作《水仙賦》、《辨知覺》等文
但此後宋璠卻再也沒有考中科舉
懷才不遇的他
年僅33歲便郁郁而終
龔自珍在整理老師生前的破舊箱子時
驚訝地發現了近百萬字的文稿
不禁感慨萬千
追憶起年少時跟随宋先生求學
一同挑燈夜讀的往事
落紅化春泥,更把花兒護
在後來所寫的《己亥雜詩·其五》中
或許同樣暗含着他對宋先生
無限的追思與感激
如今,在神州大地上
有一千多萬名人民教師堅守崗位
為學子們點亮未來的路
落紅精神也在一代又一代的教師身上
得到傳承,并延續至今
廖昌永在現場深情追憶了
自己的恩師
一心撲在學生身上
一年中最難過的事情便是放假
讓她覺得仿佛“失業”了
還曾因與學生相處的時間過長
竟惹得兒子“吃醋”
廖昌永感歎道
因為現在自己也成為了一名教師
才能更加真切地意識到
作為老師最大的心願
便是能夠看到每年的“遍地芳華”
節目現場也連線到了一位雲觀衆——
支教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南甯市
馬山縣馬山電白小學的汪鹿鳴
他說最喜歡和學生待在一起
孩子們能夠觸動到他心底最柔軟、最溫暖的地方
或許經曆了一天的辛苦工作
會讓人感到十分疲憊
但隻要每天都能看見孩子們來上學
送他們放學,和他們逐一擊掌
一天的倦意便能立馬煙消雲散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
他們兩袖清風
汪鹿鳴老師前往山區
用知識和關愛
豐富了孩子們的生命
龔自珍本是走在時代前列的先驅戰士
卻願意為了教育事業獻身
“化作春泥更護花”
召喚時代“睜眼看世界”
假若當一朵紅花
不足以改變這個世界
何嘗不選擇做一抔泥土
讓千萬朵花盛情綻放
人的一生中
會遇到許許多多的老師
他們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卻甘願做人們求學道路上
平凡的“無名”英雄
他們有理想,有情操
有仁愛之心
有紮實的學識和強烈的使命感
教育是一項偉大的事業
它肩負着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能夠改變一代人的命運
感謝全天下為了祖國的花朵茁壯成長
而獻出青春與熱血的人民教師
感謝他們的堅守與付出
讓祖國得以“遍地芳華”
(編輯 湯嘉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