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羅陽鎮府

羅陽鎮府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7 16:11:34

羅陽鎮府?景泰三年(1452),明朝軍隊平定了浙閩邊地區的礦工起義和農民暴動,于是以“羅陽為土中,東劃瑞安百十裡,南界平陽百八十裡”,分疆辟地,設立泰順縣,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羅陽鎮府?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羅陽鎮府(羅陽鎮地處泰順縣域邊緣)1

羅陽鎮府

景泰三年(1452),明朝軍隊平定了浙閩邊地區的礦工起義和農民暴動,于是以“羅陽為土中,東劃瑞安百十裡,南界平陽百八十裡”,分疆辟地,設立泰順縣。

羅陽作為泰順縣治所在地,但位置處縣域西部邊界,并非中心地帶——即不是“土中”。從所處位置來看,它作為縣治的條件不如大安;從交通與物産來看,其條件不如莒江(主要區域在珊溪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時被淹沒);從曆史文化積澱來看,它沒有泗溪、仙居、庫村那麼深厚。

那麼,明朝統治者為什麼會把泰順的縣治設在羅陽呢?

▲羅陽縣城(老照片)

地處戰略要地

有關于選擇泰順縣城,民間有一個傳說:羅陽人和大安人為設縣城之事争執不休,後來大家想出一個以土質來選定縣城的法子。縣令命羅陽、大安兩地的人各挖一畚箕泥土來稱,羅陽人暗中放入鐵沙,稱起來更重。縣令認為羅陽的土質比大安的結實,更适合建屋築城,就決定把縣治設在羅陽。

傳說歸傳說,事實上羅陽在設縣治條件上還是具備優勢的,這主要體現在軍事、政治方面。

▲順治年間繪制的《泰順縣域圖》(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從軍事上講,羅陽的戰略地位重要。羅陽高居上遊,四周環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這個條件也是莒江、大安、雅陽等地無法比拟的。

從地緣政治上講,羅陽區位重要。它處于閩、浙兩省邊界,地控“兩省四府”要沖。從元朝後期以來,羅陽一直就是浙、閩兩省各類“山寇積匪”與礦工起義軍的根據地與活動中心。根據史料記載來看,從明朝開國至景泰三年,總共84年,羅陽一而再、再而三被礦工起義軍占領,朝廷曾派出文武大臣,六次進駐羅陽。對于統治者來說,設縣治于羅陽,控制住它,有利于浙閩邊界的泰順、景甯、壽甯、慶元等縣的穩定。

▲明代泰順縣境圖(錄自崇祯《泰順縣志》)

經濟上是商貿集鎮

選擇羅陽作為縣治,除了軍事、政治原因外,也有其經濟方面的原因。羅陽天然盆地,面積3.8平方公裡,唐宋時期已得到開發,設縣前已形成集市貿易,所以很早就叫“羅陽鎮”。明朝前期,大量的處州移民湧入羅陽,人口快速繁衍,加上“各處銀坑私商亦聚據瑞安義翔鄉之羅陽鎮”,可見其開發程度相對較高,這也是羅陽被确定為縣治的一個重要原因。

▲同治年間建成的羅陽街道

興建縣署

景泰三年(1452),泰順動工興建縣署。在主簿徐福昌、縣令郭顯宗等人的相繼主持下,“官廨、吏宇群制并興”,縣署等系列建築設施陸續建成。泰順縣署選址在鳳凰山麓,前對萬羅山,“特據一城之勝”,建築布局為“三組三進”樣式,中央組團由南而北分别是鼓樓、戒堂、大堂、儀仗廳、内衙;東側組團為土地祠、儲倉、關帝殿、二堂及省政堂等;西側組團為獄禁、捕所、二堂、内衙等。

▲清代泰順縣公廨圖(雍正《泰順縣志》)

縣署坐北朝南,地勢較高,氣勢頗壯,且規制完備。因此,民間曆來有“泰順好琴堂(縣衙的别稱),壽甯好南陽,福安好穆陽”之說。

▲同治年間建成的縣衙門前大街

修築城牆

泰順建縣後,羅陽雖為縣治,但受财力所限,較長時間内仍無力建造羅陽城牆。出于加強統治和增強防禦功能的需要,城防建設逐漸被提上議事日程。其原因之一是狼虎等猛獸時常出沒于羅陽,老百姓夜間不敢點燈,天未黑即早早關門,城牆建設勢在必行。另一方面是“竊金亡命之徒,剽蹂出沒”,依然嚴重危害泰順治安;小規模的礦工動亂事件時常發生,仍危及地方統治。

▲明代泰順縣治圖(錄自萬曆《溫州府志》)

如天順、成化年間,泰順山區傳出消息,說是發現了大銀礦,一時間,閩、浙兩省“流寇嘯聚,騷動郡邑”。

又如嘉靖六年(1527),周六等人領導礦工起義。起義軍進入泰順縣境,被典史鄧鏐率領的官軍擊退。起義平息後,溫州府通判儲日宗到泰順安撫人心,鄧鏐向他報告,要求建造羅陽城。儲日宗表示贊成,接着溫州知府丁瓒正式上奏,要求從速建造羅陽城,浙江巡按與朝廷工部批準同意建造。

▲《分疆錄》記載鄧镠“請築城池”

嘉靖九年(1530)二月初,溫州府同知高美和泰順縣典史鄧鏐率領工匠和服役的農民開始建造城牆。由官府提供夥食,每戶派出民工1人,分段建造城牆,全縣18個裡級基層單位,每個裡建造城牆50丈。經過150天努力,羅陽城建成。城牆北跨鳳凰山,南跨霞陽山,周長九百餘丈(約2.4公裡),城高二丈(5.3米),城基厚二丈二(5.9米),八個城牆角都架設城樓,四向設置城門,東門叫通瑞門,南門叫通福門,西門叫永安門,北門叫拱恩門。工程共耗白銀5900餘兩。之後,城牆屢經修建。

▲新建城垣記碑(局部)

嘉靖三十八年(1559),泰順軍民成功擊退倭寇。事後,知縣區益鑒于羅陽城防設施薄弱,再次動用民工,對羅陽城進行維修加固,城牆加高七尺,并拓展南面城牆九十丈。在城内與城外辟建馬道,挖掘城池,城外池深三尺,寬六尺,城内池深二尺,寬三尺。更改四城門名稱,東門稱宣陽門,南門稱迎薰門,西門稱受成門,北門稱拱辰門。

▲《分疆錄》記載區益加高城牆

萬曆二十年(1592),泰順知縣林繼志在城外霞陽山上修築“敵台”一座,台高二丈八尺,周圍十二餘丈。

▲明代泰順城門鐵鎖

====全文結束,别忘記轉發分享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