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孔雀魚針尾多長時間能看出來

孔雀魚針尾多長時間能看出來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7 23:20:16

孔雀魚針尾多長時間能看出來?前言:孔雀魚的繁殖能力強,成年孔雀魚母魚每隔一個月就能繁殖一窩小魚,每窩小魚少則幾十條,多則上百條所以人們形象地稱孔雀魚為“百萬魚”,意思就是說孔雀魚好養活,易繁殖,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孔雀魚針尾多長時間能看出來?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孔雀魚針尾多長時間能看出來(孔雀魚針尾的真實面目)1

孔雀魚針尾多長時間能看出來

前言:孔雀魚的繁殖能力強,成年孔雀魚母魚每隔一個月就能繁殖一窩小魚,每窩小魚少則幾十條,多則上百條。所以人們形象地稱孔雀魚為“百萬魚”,意思就是說孔雀魚好養活,易繁殖。

孔雀魚是卵胎生的小型魚,其繁殖和卵生魚不同,孵化的過程在母魚體内完成,所以出生不久的小孔雀魚很快就能自主遊動和攝食。但是,雖然孔雀魚生的多,不等于成活率就高。很多小孔雀魚在幼苗時期因為抵抗力弱而夭折,各種疾病很容易就導緻孔雀魚魚苗的成活率低,其中尤以針尾病為甚。

針尾病是孔雀魚小魚苗夭折的頭号元兇。

“針尾病”也叫做“縮尾病”,因其症狀直觀表現為尾鳍縮在一起,漸漸地扇形尾鳍縮成了針狀尾鳍,故而得名“針尾病”。

幾乎所有的觀賞魚都可能會患針尾病,其中孔雀魚針尾病最具代表性。下面我就以孔雀魚為例來解讀一下孔雀魚的針尾病,希望能對大家了解認知并防治針尾病提供一些思考和幫助。

針尾病的病原是寄生蟲,并不是什麼病菌!

這裡要更正第一個很多魚友的認知誤區:導緻針尾病的是寄生蟲,并不是什麼細菌!針尾病沒有什麼緻病菌的說法,隻有緻病蟲。

這個緻(針尾)病的寄生蟲叫做“三代蟲”。以下是網絡上關于三代蟲的相關内容:

三代蟲,學名Gyrodactylus,也叫環指吸蟲。三代蟲是雌雄同體,卵胎生,在大胚胎内又有小胚胎,因此稱為三代蟲。三代蟲寄生于魚類體表及鰓上,能造成體表的創傷,病魚皮膚上形成灰藍色無光澤的粘液膜,對魚苗及春花魚種危害很大。患針尾病的魚初期呈現極度不安,狂遊于水中,繼而食欲不振、消瘦、以緻死亡。

三代蟲是指三代同體,而它的另一個名字:環指吸蟲,這就比較形象了。三代蟲有一對大鈎和十六個小鈎的吸器,可以依此鈎在魚身上,刺激魚分泌大量的黏液,依賴魚分泌的黏液供養自身生存。

此圖為示意圖,非三代蟲。

少量三代蟲寄生在魚身上時,魚會不安,狂遊,擦蹭身體,就是想要擺脫三代蟲。一般情況下,能持續迅速遊動的魚不難擺脫三代蟲的糾纏,這就是為什麼針尾病多發在小魚苗或是老弱魚身上的緣故。

而三代蟲寄生24小時就能繁殖,所以擺脫不了三代蟲的小魚苗身上隔天就會有翻倍數量的三代蟲寄生,大量的三代蟲寄生就會在魚的皮膚上形成灰白色粘液,進一步引起小魚的遊動困難,呼吸困難,無法進食,最終全身白色黏膜覆蓋而死亡。這也就是為什麼患針尾病的小孔雀魚并不會馬上死亡的緣故。

而也正是因為這渾身白色粘膜,我們就下意識的和爛鱗病等細菌性疾病聯系起來,實際上,導緻魚患針尾病死亡的元兇是三代蟲,而不是細菌。

上面分析了為什麼針尾病多發于孔雀魚的1~2月齡小魚苗?為什麼患針尾病的小魚不會很快死亡?其實平時細心觀察的魚友們也不難發現這兩個現象。眼看着小孔雀魚尾鳍縮起來,一天比一天的遊動費勁,不能進食,然後本就體弱的小孔雀魚就這樣被三代蟲吸營養,受折磨而死。

針尾病會傳染嗎?事實上不能叫做傳染!

魚友們養孔雀魚過程中幾乎都是同樣的情況:一個魚缸或是隔離的繁殖盒裡,隻要有一條患針尾病的小孔雀魚,那麼跟着很快就會出現第二條、第三條……直到全部。遇到這樣的情況,很多魚友就誤認為是針尾病傳染,實則不是。

這裡要指出魚友們的第二個認知誤區:針尾病會傳染嗎?不會!嚴格的說,針尾病并不是傳染,而是寄生蟲的寄生行為或是寄生蟲的宿主轉移行為。這和傳染是兩碼事。

其實前面我們已經了解了針尾病是寄生蟲疾病,那麼就不難理解針尾病是不會傳染的。我還是簡單通俗解釋一下,既然針尾病是三代蟲這種寄生蟲引發的疾病,那麼也就是寄生蟲的寄生行為或宿主轉移導緻其它魚患上同樣的針尾病。

還是沒有理解?我舉例說明,看懂了你就能真正理解,為什麼針尾病不能算作傳染病。

假設水裡隻有一隻三代蟲且不會自我繁殖,那麼它寄生在小孔雀魚苗A(宿主A)的身上,則宿主A患上針尾病;

若是這隻三代蟲從小孔雀魚苗A(宿主A)的身上轉移到了小孔雀魚苗B(宿主B)的身上,那麼宿主B患上針尾病,同時小孔雀魚苗A不再是宿主。

但是,注意:三代蟲轉移到小孔雀魚苗B(新宿主)以後,此時小孔雀魚苗A的身上沒有了三代蟲寄生,不再是宿主,自然也就沒有針尾病(寄生蟲)困擾了,狀态(疾病)也就可以恢複了。

而傳染則是小孔雀魚苗A和B都會同時有相同疾病,所以,針尾病不會傳染。而我們遇到的一群小孔雀魚都得針尾病的情況,并不是傳染,隻是這群小孔雀魚都先後被三代蟲寄生以後患上了針尾病。

我們了解清楚了孔雀魚針尾病的病原和傳播途徑,那麼怎麼預防和治療?

首先就是以下情況易發針尾病,所以,我們避免這些情況就能預防孔雀魚針尾病。

一、小魚苗的空間密度較大,易發針尾病;

二、水質的忽然變髒、變差時,易發針尾病;

三、當魚缸水溫驟變時,易發針尾病;

四、換水量較多且新水溫度不一緻,魚缸水體環境突然變化時,易發針尾病;

五、其它原因,比如氣溫突變外來生物帶入三代蟲病原,也可能患針尾病。

注意:新生的小魚在以上五種情況下更加易患針尾病,假如出現有針尾病的小魚未被發現,或得不到重視或沒有及時處理,那麼後果将是嚴重的,前面已經說過--可能全部死掉。

然後我們在預防孔雀魚針尾病時就需要格外注意一下這些方面:

一、小魚苗的密度不能太大,特别是繁殖盒裡的小魚苗,你可以采用氣泡石充氧攪動水流制造水循環,保持水體潔淨并穩定

二、注意保持水溫恒定換水時候嚴格控制溫差不要超過1攝氏度為佳。

三、小魚在幼魚時期,我們最好不要大量換水,非要換水,也要注意換水頻率和換水量,盡量多次少量換水;

四、細心觀察,及時處理。如果發現小孔雀魚有縮尾迹象,立即撈出來隔離,停喂食,緩慢升水溫,換水,可換大量的困過的同水溫老水。

孔雀魚針尾病的治療:

在說針尾病治療前我覺得有必要補充一下三代蟲的生存特性,對于我們防治三代蟲,也就是防治針尾病提供依據,因為清除三代蟲就可以治療針尾病。

離開宿主的三代蟲可在水中存活3~4h,最多可存活7h。通常,三代蟲的整個生命周期生育2~4胎子代,但其子代出生後24h内就可産出自身的第一胎子代。

不難看出:三代蟲也很脆弱,離開宿主在水中隻能存活半天不到;壽命也短暫,不算再繁殖的,其三代加起來也就是4天。所以,這就給我們提供了自然治療的理論依據。

一、自然治療法:如果發現患針尾病的孔雀魚魚苗,直接撈出來隔離升溫并曬太陽,連續幾天曬到水變綠水了,針尾很有可能會自愈。原理其實和治療另外一種寄生蟲魚病--小瓜蟲寄生的白點病幾乎一樣。加水溫能加速三代蟲的生長,也就死得快;同時曬太陽能有一定概率促使三代蟲離開宿主(孔雀魚苗),因此達到治療針尾病的目的。

我曾經實踐過多次這個方法,是有效的。不過僅僅是曬太陽還不夠,需要配合水溫28攝氏度以上(不要超過30攝氏度)治療,效果才理想。

二、孔雀魚針尾病的藥物治療:土黴素是針尾病用藥的首選,具體原理我說不上來,但是土黴素滅蟲功效肯定有。土黴素價格便宜,确實屬于治療預防一體化的經濟實惠藥物。土黴素治療孔雀魚針尾病的效果也是最佳的。我的實踐經驗是:土黴素的用量一般都是3公斤水兌1粒土黴素,化水以後藥浴,如果你隻是用作預防,那麼用量減半。

我說首選土黴素是因為經濟實惠。土黴素、黃粉、甲基蘭、敵百蟲等有滅蟲功效的藥品治療針尾病都是可以的,用藥時候配合換水升溫效果更佳,隻不過用藥量難以調配精準,需要一定的經驗。

總結:

針尾病是寄生蟲病,不會傳染,不是細菌性疾病,更不是什麼病毒引起的。小孔雀魚患針尾病其實是三代蟲寄生在孔雀魚苗身上導緻小魚苗無法正常遊動和進食,進而導緻孔雀魚小魚苗死亡的。針尾病很常見,多發在體質弱的小魚或是老弱的病魚身上,不過當你發現針尾病時不能大意,因為後果會很嚴重。所以,我們在繁育小魚的時候一定要格外注意觀察。隻有平時細心觀察,及早發現,才有治療的意義。

總之,很多魚友都認為孔雀魚小魚苗患針尾病就像是患了不可治愈的絕症,無藥可救。其實不然,針尾病可防可治,特别是在針尾病發病的初期,及時升溫曬太陽,根本不用藥也能治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