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醫藥李世年教授幾十年臨床,認為痛風是怎麼導緻的?詳解
成都中醫藥大學李世年教授,懸壺濟世四十多年,在治療痛風、類風濕關節炎、幹燥綜合征、慢性腎炎等方面有着豐富經驗,特别是痛風。
那李教授認為痛風石什麼原因導緻的呢?
結合古今中醫文獻和自己幾十年的臨證經驗,李世年教授認為痛風疾病,和西醫中的代謝性風濕病雷士,同時也屬于中醫學痹症、曆節風的範疇。
雖然痛風疾病與飲食不節損傷脾胃的關系密切,但如果脾胃功能沒有問題,功能正常,則不會患病,這隻能證明脾胃功能強大,濕熱諸邪在體内是沒有機會停留和蘊結的。反之,脾胃功能先天或後天持續飲食不節而受到損傷,則百病峰起,而痛風隻是其中的一個。
日本的著名漢學家丹波元簡在《腳氣鈎要》中認為“多患有此病者,無他,膏腴過分,酒食越度,因此緻之。”
就像以前很多篇科普說到過的的,脾胃一旦受損,則健運失司,水液停聚而導緻濕痰内生,如果複感風寒濕熱諸邪侵襲,則發為痛風。
所以痛風的發病,不管是初期還是後期,都離不開濕邪。
《素問》說:“風寒濕三邪雜至,合為痹也。”
南宋醫學家陳言在《三因極》中也說:“内外所感,皆由脾氣虛弱而濕邪乘而襲之。”
所以,人體正氣充盛,則外邪難以侵襲,内邪難以産生,身體自然健康。
如果正氣一旦虛弱,則外邪易襲擊,内邪會産生,内外邪相交結而發為痛風。
而李世年教授結合自己幾十年的臨證經驗,認為痛風主要病因可歸為濕痰,從而習慣于從脾胃進行論治。
而且,臨證中患者也多有長期飲食不節、或恣食辛辣肥甘厚味、飲酒等損傷脾胃的習慣,導緻脾胃氣血不暢,運化失司,從而水濕内聚。濕邪其性重着黏膩趨下,比較難以祛除,所以總會反複發作。濕熱二邪還會流注于經絡關節,則筋骨就會劇烈疼痛,紅熱腫痛。
因此,李世年教授認為痛風的治療,應該以祛邪為主,标本兼治。急性期首先要止痛消腫,緩解關節腫脹,消除痛苦,充分利用利水利濕滲濕的藥物和祛風活血止痛的藥物促進尿酸排洩;其次還要估計脾胃虛弱,要健脾和胃除濕,強化脾胃功能,恢複髒腑對濕熱的主動清熱能力。所以具體的治療方劑,還要用到健脾利濕的藥物,僅僅單純的清熱利濕活血就不行了。而健脾利濕的藥物,同時還能健脾利小便,還能防止處方中的過于滋膩的藥物而加重濕邪内生的弊端。
對于濕熱痹阻痛風,成都中醫藥李世年教授善用四妙丸加味治療
基于上面的理論,李世年教授在實際林正式,常用四妙丸(散)加味(或可叫自拟四妙散)治療痛風,基礎方為薏苡仁、蒼術、鹽黃柏、川牛膝、忍冬藤、豨莶草、威靈仙、萆薢、土茯苓、車前草、山慈菇、防己、白豆蔻、藿香、益母草等組成。
懂點中醫的都會知道,這個四妙散加味是在清代名醫張秉成所著的《成方便讀》記載的四妙丸基礎上加味而來。
方中薏苡仁(重用、君藥),健脾滲濕、舒筋緩急;蒼術,是燥濕升陽的要藥;川牛膝,藥性趨下,祛風濕,堅筋骨、補肝腎,導藥下行;黃柏,性味苦寒,苦能燥濕,寒能清熱,具有清熱燥濕的功效。四藥合用,就是千年經方四妙散的用意所在。
但是,你要是治療痛風急性期關節炎,這四味藥還不夠,以來清熱利濕健脾補肝腎的藥力不夠,二者對于熱毒、關節紅腫痛的效果一般。
怎麼辦?
那就要加上忍冬藤,清熱解毒、疏風通絡,這是風濕熱痹的常用藥,應用于關節紅腫熱痛;豨莶草和威靈仙,二藥祛風除濕通絡。這兩味藥合用,用以治療關節紅腫熱痛,效果很好。
土茯苓,車前草、與牧草、萆薢四藥合用,有利尿利濕的效果,加上川牛膝、鹽黃柏的引藥下行,還能強化這些藥物的清除下焦濕熱的效果。
山慈菇,善于清熱解毒,散結化瘀,擅長清除久痹在關節的頑濕、血瘀、痰核等導緻的紅腫熱痛。
防己,能利水消腫,祛風止痛。同時含有抗炎鎮痛的效果,特别是對于骨關節、肌肉疼痛,療效非常的出色。
而中醫治病講究的就是治病求本,所以方中加入白豆蔻、藿香兩味化濕行氣、寬中散寒的中藥。
不管怎麼說,你要是想通過服用中藥成藥四妙丸來治療急性期痛風症狀,期望會有點大。聽聽李世年教授的經驗,心裡肯定明白很多。
總之,我們的目标是:尿酸不再高,痛風不會犯,遠離痛風石。
一年多的頭條科普,與粉絲溝通得越多,就逐漸把科普重心放到了代謝病尤其是痛風這個疾病上,是因為感同身受的深刻體會到痛風者的喜怒哀樂。所以姜醫生在2022年有個願望,想招募1000位多年痛風患者和我一起正确降尿酸遠離痛風桎梏,可關注@中醫姜醫生聊痛風後聊痛風評論區留言或私信一對一解答,個性化制定降尿酸雞尾酒方案。#謠零零計劃##哆咖醫生超能團##我在頭條搞創作#。
本文參考文獻(圖文源于網絡,侵删):2017年第10期《風濕病與關節炎雜志》賴曉琴等文章《李世年教授自拟加味四妙散治療痛風的經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