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美食的魅力是無窮的,任何人都無法抵擋。民以食為天,美食不僅給人食物的營養,還給人口味的享受和色澤豔麗的欣賞。不論中餐還是西餐,都有自身獨特的魅力,讓吃貨回味無窮。
内容簡介:一飯一蔬裡嘗不夠的人生百味,一飲一酌間品不完的苦辣酸甜。喜歡“紙上談吃”“讀書先讀吃”的我,一本《雅舍談吃》在手,可謂幸運之至。《雅舍談吃》是作家梁實秋先生的散文集,共四輯89篇,文章短小精緻,字間充滿智慧,一邊“品着文化”,一邊“回憶生活”,把曆史文化、故土鄉情、人間真情巧妙地融入文章中,留給讀者的不僅是舌尖上的味道,還有文化的味道、故鄉的味道和真情的味道。
梁實秋先生是公認的華語世界中的一代文化宗師之一。他的許多文學作品都流播海内外,被人們贊為經典。其中“雅舍小品”更是他的代表作,先後印行了三百多版。《雅舍談吃》是梁實秋先生一生在飲食文化方面才華的集中展示,如果您也喜歡吃,就和這位美食家一起去大飽口福吧!
作者:
梁實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浙江省杭縣(今杭州)人,出生于北京,原名梁治華,字實秋,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國現當代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1923年8月赴美留學,并取得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學位。1926年回國後,先後任教于國立東南大學(1928年更名為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國立青島大學(今中國海洋大學 [1] 、山東大學共同前身 [1] )并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台灣,任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主任、所長、文學院院長。1987年11月3日,梁實秋病逝于台北,享年84歲。梁實秋不僅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創造了中國現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錄, 而且是中國國内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中國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第一人。
内容簡介:汪曾祺既不是達官貴人,又不是商賈巨富,因此所食、所喜的多是地方風味和民間小食,他談蘿蔔、豆腐,講韭菜花、手把肉,皆是娓娓道來,從容閑适;讀的人則津津有味,滿嘴噙香。汪曾祺在《葵・薤》裡說,自己小時候讀漢樂府《十五從軍征》“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怡阿誰”時,盡管他“未從過軍,接觸這首詩的時候,也還沒有經過長久的亂離,但是不止一次為這首詩流了淚”。想見汪曾祺老人也是多愁善感,性情中人,遇事有激情,有感動,有憤慨。但汪曾祺并不止于見花流淚,感别傷心,而是追根究底,想要弄明白葵到底是什麼物種,他從《毛詩品物圖考》追到吳其浚的《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和《植物名實圖考》,恰巧在武昌見到了古書中的葵―――冬苋菜,終于放下了一件心事,總算把《十五從軍征》真正讀懂了。
作者: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男,漢族,江蘇高郵人,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畢業于西南聯大,曆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幹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輯。汪曾祺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著有小說集《邂逅集》,小說《受戒》、《大淖記事》,散文集《蒲橋集》,其大部分作品收錄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1997年5月16日上午10點30分,汪曾祺因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77歲。
内容簡介:《随園食單》,古代中國烹饪著作。共一卷。作者為清代文學家袁枚,身為乾隆才子、詩壇盟主,他一生著述頗豐;作為一位美食家, 他所著的《随園食單》是其四十年美食實踐的産物,以文言随筆的形式,細膩地描摹了乾隆年間江浙地區的飲食狀況與烹饪技術,用大量的篇幅詳細記述了中國十四世紀至十八世紀流行的326種南北菜肴飯點,也介紹了當時的美酒名茶,是清代一部非常重要的中國飲食名著。
作者: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簡齋,晚年自号倉山居士、随園主人、随園老人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祖籍浙江慈溪。 清朝詩人、散文家、文學批評家和美食家。袁枚少有才名,擅長寫詩文。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年),外調江蘇,先後于溧水、江甯、江浦、沭陽共任縣令七年,為官政治勤政頗有聲望,但仕途不順,無意吏祿。乾隆十四年(1749年),辭官隐居于南京小倉山随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衆。嘉慶二年(1798年),袁枚去世,享年82歲,去世後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稱“随園先生”。
FOLLOW US
關注我,看不一樣的書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