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陝西的衆多美食中,面食是可以稱霸一方的存在~
曾經中國人以小米和大豆為主食,低産的小米和大豆,難以養活衆多的人口,正是陝西這片土地上絲綢之路的開通,讓小麥第一次進入中國,而勤勞又熱愛生活的老陝人以小麥面為顔料,在八百裡秦川的幻化出了無數形态,其中極為耀眼的一筆,就是biangbiang面。
說到biangbiang面
都想着吃吧~
可是我們今天不說吃面(小編又皮了下)
我們來說說那複雜的名字
對于這個複雜的名字
還有一個陝西民間小故事~
有一位秀才進京趕考,投宿在一家客棧。一來二去,身上銀兩用光了,隻好硬着頭皮找老闆娘去說情。老闆娘剛好在揉面,面在案闆上摔打着發出“biang、biang”的聲音。老闆娘看不起窮酸秀才,揶揄他說:“你不是秀才嗎?你告訴我,‘biang’字咋寫?”
秀才一聽,這不是為難人嗎?但是,秀才畢竟有些急智,靈機一動,唱着口訣自造出‘biang’字。
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頭彎,
八字大張口,言字往進走,
你一扭,我一扭,
你一長,我一長,
中間夾個馬大王,
心字底,月字旁,
挂個鈎搭挂麻糖,
坐個車車進鹹陽。
漢字的魅力在于它很容易為你打開一個鮮活的畫面:童年玩伴在大槐樹下嬉戲逐鬧;或者年幼的孩子伏在女人的背上,嘟着小嘴睡着了,眼角上還挂着淚花;又或者奶奶用獨輪車推着我,從橋的這頭走向橋的那頭......邊走邊教我說着這樣的歌謠:
一點撂上天,
灞河兩頭彎。
八字張開口,
土字往進走。
東一扭西一扭,
中間夾個言字口。
東一長西一長,
中間夾個馬大王。
心字底,月之幫,
釘個釘釘挂麻糖。
坐着車車進鹹陽。
這輛木推車
是否讓你的童年記憶越發清晰起來?
兒時的記憶是揮之不去的鄉愁,
是埋藏心底的回憶!
那些無憂無慮的日子,
恍如昨日,
卻是我們最快樂的時光~
敲黑闆啦~biangbiang面的經典做法:
原料:普通白面500g、溫水适量、鹽少許
做法:
1.把面倒盆裡,加溫水,一開始不要加多,邊揉邊加水,揉到三光:即盆光,手光,面光即可。以面團揉的稍微硬一些為好!
2.将面團蓋上濕布或保鮮膜,醒1小時。
3.醒好後将面從盆裡取出放在案闆上揉一會,然後揪成一個個小劑子,再把小劑子揉成橢圓柱形的小胖條。
4.取一個大盤子,把圓柱狀的小劑子可以放到一個盤子裡,在面上用刷子抹一層油,蓋上保鮮膜或保鮮袋,讓面繼續饧15-20分鐘。
5.饧好後,先把面擀成牛舌狀,然後将另外兩邊也稍微擀開一點點,這樣有助于下一步擀面杖好壓。
6.用擀面杖在中間壓一下,然後兩手托起面,從中間向兩邊慢慢扯,扯着晃着扯着晃着(模仿拉面的動作),因為面上有油很好扯,可扯半米多長。
7.扯好後,再從剛才擀面杖按壓的中間将面撕開,快到兩頭的時候,一邊扯斷,另一邊不要扯斷,這樣面更長。
8.鍋裡燒水,水開後下入扯好的面,快熟的時候可以下點青菜或豆芽什麼的。
制作油潑面:面撈出來盛碗裡,撒上切好的蔥花蒜末,再把孜然粉和辣面倒在中間(都聚在中間好潑油),另起一鍋熱油,然後潑在辣面蒜末孜然粉上,這時可以聽見滋滋滋的響聲,然後加适量鹽,味精,兩勺生抽半勺醋,拌好面,開吃吧!
制作蒜蘸面:辣面和切好的蒜泥放到一小碗裡,熱油潑上去,加适量醬油和醋,另一大碗裡盛面,吃的時候,夾一根面到蒜汁子裡,邊蘸邊吃。
制作臊子面:做好自己喜歡的臊子,往面上一澆。OK!
小貼士:
1.和面的時候放一點鹽,可增加面的韌性,有助于後面扯面,切記面團不要太軟,要稍微硬一點為好。
2.扯好的面一定不要放在一起,不然面就粘在一起了。
3.揉成小劑子後,油可以稍微多抹一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