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瓷娃娃,你會想到什麼?光潔細膩,精緻可愛,易碎?而生活中有這樣一群人,因為具有相似的特征,也被稱作瓷娃娃。
瓷娃娃們的骨骼比普通人脆弱,輕微的碰撞可能就會造成骨折。在成長過程中,瓷娃娃們往往要經曆數十次骨折,因為健康狀況的限制,他們有些無法上學、無法和同齡人玩耍,甚至不能出門。他們,就是成骨不全症的患者。
由歐洲罕見病組織(EURODIS)于2008年2月29日發起并組織了第一屆國際罕見病日。其後在各國的一緻擁護下,将每年二月的最後一天定為國際罕見病日。世界衛生組織将罕見病定義為患病人數占總人口的千分之0.65至千分之1之間的疾病或者病變,目前全球約有6000餘種罕見病。成骨不全症作為罕見病的一種,又稱為“脆骨病”,而更多時候我們将患該種病的病人稱之為“瓷娃娃”。
成骨不全症病因?
病因不明,多有家族遺傳史,是一種先天性遺傳疾病。可分為先天型及遲發型兩種:先天型指在子宮内起病,又可以再分為胎兒型及嬰兒型。病情嚴重,大多為死亡,或産後短期内死亡。遲發型者病情較輕,又可分為兒童型及成人型,大多數病人可以長期存活。
分型 | 遺傳 | 生化 | 預後 | 鞏膜特征 |
第一型 | 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 Ⅰ型膠原蛋白不足 | 輕 | 藍鞏膜 |
第二型 | 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 Ⅰ型膠原蛋白結構異常 | 緻命 | 藍鞏膜 |
第三型 | 常染色體隐形遺傳 | Ⅰ型膠原蛋白的結構異常 | 嚴重 | 藍鞏膜 |
第四型 | 常染色體隐形遺傳 | 膠原纖維的前驅物α鍵過短 | 輕 | 正常 |
成骨不全症有哪些症狀?
患兒出生時90%以上有藍色鞏膜,雖身材無明顯矮小,但多次骨折可緻使肢體較短而呈不同程度的矮小畸形,可有牙齒異常,關節松弛,多汗和體溫異常,皮下出血,瘢痕體質以及便秘和呼吸困難等。40歲後可發生眩暈、耳鳴甚至耳聾。尚可有中樞神經受累和早發關節退變症狀。
1、藍鞏膜:約占90%以上。這是由于患者的鞏膜變為半透明,可以看到其下方的脈絡膜的顔色的緣故。鞏膜的厚度及結構并無異常,其半透明是由于膠原纖維組織的性質發生改變所緻。
2、關節過度松弛:尤其是腕及踝關節。這是由于肌腱及韌帶的膠原組織發育障礙。還可以有膝外翻,平足。有時有習慣性肩脫位及桡骨頭脫位等。
3、頭面部畸形:嚴重的顱骨發育不良者,在出生時頭顱有皮囊感。以後頭顱寬闊,頂骨及枕骨突出,兩颞球狀膨出,額骨前突,雙耳被推向下方,臉成倒三角形。有的患者伴腦積水。
4、侏儒:這是由于發育較正常稍短,加上脊柱及下肢多發性骨折畸形愈合所緻。
5、皮膚疤痕寬度增加:這也是由于膠原組織有缺陷的緣故。
6、牙齒發育不良:牙質不能很好的發育,乳齒及恒齒均可受累。齒呈黃色或藍灰色,易齲及早期脫落。
7、肌肉薄弱。
8、耳聾:常到11~40歲出現,約占25%,可能因耳道硬化,附着于卵圓窗的镫骨足闆因骨性強直而固定所緻,但亦有人認為是聽神經出顱底時受壓所緻。
9、骨脆性增加:輕微的損傷即可引起骨折,嚴重的病人表現為自發性骨折。先天型者在出生時即有多處骨折。骨折大多為青枝型,移位少,疼痛輕,愈合快,依靠骨膜下成骨完成,因而常不被注意而造成畸形連接。長骨及肋骨為好發部位。多次骨折所造成的畸形又進一步減少了骨的長度。青春期過後,骨折趨勢逐漸減少。
成骨不全症如何治療?
本病是一種先天遺傳性疾病,無特殊治療。應預防骨折,對患兒采取保護措施,避免造成骨折的傷害,訓練柔韌性、耐力和力量,鼓勵各種形式的安全主動運動,從而在最大程度上增加骨量、增強肌肉力量,促進獨立生活功能,甚至勝任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一直到骨折趨減少為止,同時要注意防止長期卧床的并發症,護理患兒,佩戴支具以保護并預防肢體彎曲畸形。
目前成骨不全症最有前景的治療方法是進行基因治療,但現階段的治療水平還不能完全将其應用于臨床,而雙膦酸鹽及雌激素的藥物治療方法、支具及手術矯形以及幹細胞療法也是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法。但雙膦酸鹽及雌激素的藥物治療方法帶來的副作用,手術矯形有限的使用範圍,幹細胞尚未知的治療風險都有可能帶來嚴重的不良後果,治療是一個漫長而遙遠的過程!
2009年8月,瓷娃娃中心(時名為瓷娃娃關懷協會)在中國社會福利教育基金會名下正式設立“瓷娃娃罕見病關愛基金”,這是全國首家專為罕見病群體救助而設立的專項基金;其口号就是:還好,我們的愛不脆弱。Love is still strong。
本文編自網絡,不代表三甲醫院網觀點,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系我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