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是前列腺癌宣傳月。已位居我國男性腫瘤發病率第六位的前列腺癌是否還在逐年上升?男士們如何早發現、早治療這一健康殺手?臨床科研中又有哪些新型治療方法在應對發病率的上升?記者近日采訪了蘭州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長王志平教授。
蘭州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長王志平教授
建議45歲後男性進行PSA篩查
王志平教授表示,近年來中國的前列腺癌發病率逐年上升,其發病率在泌尿系統腫瘤中已經成為第一大腫瘤。而且,在我國,前列腺癌病人以中晚期居多,較歐美相比,這些中晚期病人手術根治的機會較少,發生轉移的比例更大。
據介紹,前列腺癌的高危人群是65歲-80歲之間,雖然目前對前列腺癌的發病機制還不完全清楚,但是和遺傳因素和一些代謝、飲食等還是有一定的關聯性。前列腺癌早期具有較強的“隐蔽性”,可以沒有明顯症狀,也可以出現如尿急尿頻、夜尿增多等類似前列腺增生的臨床表現。
但早發現早治療對延長患者生命非常重要,所以醫生們一般主張對45歲以上的男性,尤其是其家族有過前列腺癌病史的家族史的,最好能定期進行PSA(前列腺特性抗原)篩查,可以早期發現前列腺癌。
那麼,一般人如何通過檢查來發現或排查前列腺癌呢?王志平教授表示,一是靠症狀,如果出現下尿路刺激的症狀、尿等待、尿頻、排尿困難或者血尿的症狀,應該引起警惕;二是進行PSA檢查,這是篩查前列腺癌的最基本的檢查,如果數值增高,就要進行下一步的前列腺癌穿刺活檢;最後,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進行前列腺核磁診斷、B超甚至PET-CT,以确定疾病是否存在及病情程度。
什麼叫個體化治療?王志平教授解釋,這是指依據病人的腫瘤特性(分級,惡性程度高低分期等)、病人的全身情況和經濟情況等等來綜合評估,為病人提供一個恰當、最佳的治療方法。精準治療則是依據腫瘤的不同發病機制,作用靶點,尤其是加上基因檢測預測治療效果的好壞來選擇相對更準确的治療方案,所以個體化治療加上精準治療,是目前腫瘤,尤其是前列腺癌治療的基本原則。
當對前列腺癌患者制定治療方案時,臨床醫生會考慮些什麼?王志平教授很形象的比喻,“比如患者是否适合手術,我們先判斷‘樹根’長得多深,如果不深就選擇手術切除,完全根治;如果‘樹根’已經長得很遠了,擴散了或轉移了,直接做手術治療效果就不好了,我們就要采取内分泌治療加上化療,或者加上新型内分泌治療等等這些方法。” 王教授繼續說道:“ 同時我們要考慮病人的年齡、全身情況能不能耐受,有沒有其他基礎疾病,更适合哪種治療方式或者治療藥物。其他的比如患者的經濟情況、社會保障的情況、醫生的經驗等等都要綜合考慮。”
晚期患者迎來新型内分泌治療方法在個性化治療中,最令人驚喜的當屬新型内分泌治療,它的出現給不少晚期前列腺癌患者打開了另一扇生命之窗。
王志平教授介紹,有一部分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在進行傳統内分泌治療一兩年後,藥物就開始漸漸失效。在以往,這種情況幾乎無計可施。但現在,醫生們主張趕在藥物失效前,提前引入新型内分泌治療等方法,共同聯手延長患者生命。
王教授曾接診過一個病例,這位患者在PSA篩查時發現PSA達60-70ng/ml,屬于很高的水平,初診時做了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局部的前列腺腫瘤已經長得很大了,并已發生多處骨轉移。王教授首先和病人說:不要緊張恐慌,我們會采取積極的辦法——他們将化療方案提前實施,在ADT内分泌療法加上化療的方案治療五個月後,發現腫瘤明顯縮小,這時候進行手術切除腫瘤,然後補充化療,同時加上恩紮盧胺的新型内分泌療法。“現在病人預後很好,PSA值已經恢複正常,核磁結果顯示轉移之後的腫瘤也看不到了。患者目前還在堅持上班。因此采取積極、綜合、精準的治療,很多病人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
王志平教授表示,臨床實踐證明,目前新型内分泌治療比如恩紮盧胺、阿帕他胺等,是可以提前放在激素敏感階段來進行治療,這樣可以延緩病程發展成CRPC(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也控制或推遲遠端轉移竈的新發。如果病人已發展到CRPC以後,新型内分泌治療如恩紮盧胺、阿比特龍等藥物仍然可以起到比較好的效果。
1. 出現下尿路症狀如尿急、尿頻、尿等待甚至血尿,既不要直接認為是前列腺癌太過恐慌,也不要隻把它當作前列腺增生毫不在意。因為這些症狀和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炎都是重疊的,需要醫生去做相應檢查甄别到底是哪一種疾病。
2. 即使患上前列腺癌也不必恐慌。特别是早期前列腺癌,經過治療以後,有些病人可以徹底治愈。
3. 病人确診前列腺癌需要有較強的依從性。每三個月要求病人到醫院做一次随診,觀察病人治療到底效果好還是不好,以便醫生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治療辦法,改善病人治療效果。
#前列腺癌+-×÷##醫師報超能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