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俗語短句與成語

俗語短句與成語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16 13:58:48

誤傳千年的俗語和成語

俗語短句與成語(誤傳千年的俗語和成語)1

“俗語”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産中,憑借對世間的人事物的感悟,或對自然現象不斷的觀察總結出來的,并且經過不斷的提煉、加工、豐富和擴展,從而在社會上廣為流傳開來。它是一種文化的積澱,也是一種文化的象征與标志。人們在日常生活的交際中,往往會用到一些俗語,也使得我們的語言變得豐富而多彩。然而,随着歲月的流逝,時代的變遷,有些俗語卻改變了原有的說法和意思。

例如,王八蛋:民間的一句罵人的話,實際上這句話的原來面目是“忘八端”。古代的“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了這“八端”,也就是忘了做人的根本,可是後來人們卻被訛傳為“王八蛋”。

“八端”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依據每個德行的不同功能,這八德又大緻可分為四個層面:

第一、“義”與“忠”

“義”——人間正道的向導,是道德靈魂,是道德精神境界和價值導向;

“忠”——盡己報國的責任,是道德核心,是道德自覺意識和價值目标;

第二、“悌”與“信”

“悌”——兄弟姊妹的友愛, 是道德情感,是道德情感基礎和價值動源。

“信”——立身興業的基點,是道德品質,是道德人格要求和經濟價值;

第三、“禮”與“廉”

“禮”——人際文明的規範,是道德品質,是道德外在表現和文明價值;

“廉”——清白正氣的根基,是道德良心,是道德外在表現和政治價值;

第四、“孝”與“恥”

“孝”—— 生生不息的愛心,是道德情感,是道德情感基礎和價值動源。

“恥”——人之為人的底線,是道德心理,是道德心理基礎和價值選擇。

俗語短句與成語(誤傳千年的俗語和成語)2

如“嫁雞随雞,嫁狗随狗”:原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說一個人即使嫁給乞丐或者年齡較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輩子。随着時代的變遷,這句俗語轉音成為了雞和狗了。

如“無毒不丈夫”:原句為“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而“無毒不丈夫”,與古代人崇尚的價值觀念,那是大大相背離了,大丈夫,自然是指那些坦坦蕩蕩、胸懷寬廣的男人,要有肚量才可稱為男人、大丈夫。可見,人們以訛傳訛的功力真是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了。

如“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原句則是“刑不尊大夫,禮不卑庶人”。由于我們對“上”“下”的認識不足,常常将它們誤解。其實,“上”和“下”還有尊卑之意,原意應為不會因為是大夫之尊,就可以免除刑罰,也不會因為是平民,就将咱們排除在文明社會之外。

有眼不識金鑲玉:原句是“有眼不識荊山玉”。荊,是指古代楚國,而“荊山玉”,則是說玉匠在荊山發現的玉。

不到黃河心不死:原是“不到烏江心不死”。烏江,這是項羽自刎的地方。烏江被訛傳成了黃河,這真是讓人無從解釋了。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原是說“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說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費鞋。不過這個還能理解,因為四川方言管“鞋子”叫“孩子”,如果真的是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未免太恐怖了吧!

俗語短句與成語(誤傳千年的俗語和成語)3

無奸不商:原是“無尖不商”,是說在我國古代的時候,開糧行賣谷米是用升或鬥量的,商人賣谷米每次都把升或鬥堆得尖尖的,盡量讓利,以博得回頭客,所以才叫“無尖不商”。倘若是“奸”的話,恐怕世上做生意的,就沒有一個是好人了。

狗屁不通:這個成語原是“狗皮不通”。因為狗的表皮沒有汗腺,酷夏時,狗要借助舌頭來散發體内的燥熱。“狗屁不通”就是指狗的身體這個特點。“屁”是污濁的象征,對于文理不通的人,也就将就着點吧!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皮匠”則是“裨将”的諧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個副将的智慧合起來,能頂一個諸葛亮。而在流傳中人們将“裨将”說成了“皮匠”。“皮匠”與“副将”相比,那可差遠了。

俗語短句與成語(誤傳千年的俗語和成語)4

成語“衣冠禽獸”常用來指道德敗壞的人,說他們徒有人的外表,行為卻如同禽獸。衣:穿衣;冠:戴帽。穿戴着衣帽的禽獸。指品德極壞,行為像禽獸一樣卑劣的人。

其實,這個成語的原意并非如此。“衣冠”作為權力的象征,曆來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古代在官服上繡以飛“禽”走“獸”,是用來顯示文武官員的等級。

這種等級制度,是從明朝開始的。明太祖在洪武三年正式制定,帝王服裝上增加了團龍紋,龍紋成了帝王的專用徽記。皇後禮服的冠飾有九龍四鳳。皇妃、公主、太子妃的鳳冠九翚四鳳。就是有五彩的雉。一品至七品命婦的鳳冠沒有鳳,繡有不同數量的雉。

據明、清兩史的《輿服志》記載,文官繡禽、武官繡獸,而且等級森嚴,不得逾越。“衣冠”上的“禽獸”與文武官員的品級一一對應。

俗語短句與成語(誤傳千年的俗語和成語)5

據《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定,文官繡禽,以示文明:一品绯袍,繡仙鶴;二品绯袍,繡錦雞;三品绯袍,繡孔雀;四品绯袍,繡雲雁;五品青袍,繡白鹇;六品青袍,繡鹭鸶;七品青袍,繡溪敕;八品綠袍,繡黃鹂;九品綠袍,繡鹌鹑;武官繡獸,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绯袍,繪獅子;三品绯袍,繪老虎;四品绯袍,繪豹子圖;五品青袍,繪熊;六品、七品青袍,繪彪;八品綠袍,繪犀牛,九品綠袍,繪海馬。

因此,人們稱文武官員為“衣冠禽獸”,當時是一個令人羨慕的贊美詞。

到了清代時,官帽珠子各種顔色也代表不同的級别:

正、從一品至七品官的帽頂,文武官皆為镂花金座,但一品官中飾東珠一顆,上銜紅寶石。二品官中飾小紅寶石一顆,上銜珊瑚。三品官中飾小紅寶石一顆,上銜藍寶石。四品官中飾小藍寶石一顆,上銜青金石。五品官中飾小藍寶石一顆,上銜水晶。六品官中飾小藍寶石一顆,上銜砗磲。正、從七品官的帽頂,中飾小水晶一顆,上銜素金。正、從八九品及以下官的帽頂,文武官皆為镂花陰文金頂,無其他裝飾。

俗語短句與成語(誤傳千年的俗語和成語)6

那麼“衣冠禽獸”一詞的貶義又是如何産生的呢?

明朝中晚期,宦官專權,政治腐敗。文官愛錢,武将怕死,欺壓百姓,無惡不作,聲名狼藉,老百姓視其為匪盜瘟神,于是,老百姓對為非作歹、道德敗壞的文武官員稱其為“衣冠禽獸”。

其貶義之稱,最早見于明末陳汝元所著《金蓮記》一書“人人罵我做衣冠禽獸,個個說我是文物穿越。”清代以後,“衣冠禽獸”一語遂用做貶義,泛指外表衣帽整齊,行為卻如禽獸的人,比喻其道德敗壞。清代李汝珍《鏡花緣》:“既是不孝,所謂衣冠禽獸,要納才女又有何用?”

“衣冠禽獸”的演變,說明了明清官制的一些體例,也表明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俗語短句與成語(誤傳千年的俗語和成語)7

民間流傳的俗語成語還有很多,随着時間的流淌和時代的發展,由原來的意思變遷為現在的意思,這不僅豐富了俗語成語的内涵,而且也豐富其廣闊的外延,使祖國的語言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同時,也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