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經很憤懑——春秋之時,已然“禮崩樂壞”,很多西周規定的“禮制”,逐漸被人藐視且不執行了。
他堅持認為,“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西周,繼承完善了夏商的制度,是如此豐富多彩,他願意遵從西周的制度和文化。
所以,他以西周傳世的《詩》、《書》、禮、樂教授學生。
據說,後來的《儀禮》,是他講授“周禮”課程的教材之一部。傳至漢代,于此基礎上,形成了《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另外還有一部記錄周官制度的《周禮》。
《禮記·曲禮》,記載了西周對于各等人“離世”的稱謂。其雲——
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的确是等級分明,由此可窺見西周“宗法”之一斑。
天子“離世”曰“崩”。
鄭玄《注》:“自上颠壞曰崩。”
《白虎通》:“天子也,以法天下也,……以其言天覆地載俱王天下也。”
“天下”,亦即“江山”,所以,天子死,便如“山崩地裂”一般,曰“崩”。
諸侯“離世”曰“薨”。
鄭玄《注》:“颠壞之聲。”
諸侯,亦稱“公侯”。
《白虎通》:“公侯者何?……《春秋傳》曰:王者之後稱公,其餘人皆千乘,象雷震百裡所潤同,大國稱侯,小國稱伯子男也。”
“諸侯”或“公侯”,皆為“王臣”,“象雷震百裡所潤同”,體現天子之雷霆雨露,死了,便“薨”然一聲——“薨”是諸侯“颠壞”之象聲詞。
大夫“離世”曰“卒”。
“卒”,“終也”,或曰“終于國也”。
士“離世”曰“不祿”。
“不祿”,就是“不得其祿”,不能再享領俸祿了。
庶人“離世”曰“死”。
庶人就是平民,其“離世”,沒什麼更多說的,隻能曰“死”。
《說文》雲:“死,澌也。人所離也。”
“澌”,為“水盡”“水枯”,“死”之讀音很可能由此而來。“人所離也”,段玉裁理解為是說“形體與魂魄相離。故其字從歺(e)、人”。
“歺”,許慎列為“歺部”,“凡歺之屬皆從歺”,如“殆”“殡”“殄”“殘”“殚”等等。小篆關于“離世”的“卒”字,亦為“歺”部首。
“歺”,不是“好歹”的“歹”。
“死”,從“歺、人”,但在《說文》裡,另為“一部”,“薨”在其部。
關于《禮記》之《曲禮》,鄭玄在《禮記目錄》中說,因其包含“吉、兇、軍、賓、嘉”之“五禮”之事,“曲”為“周遍之意”。
亦有人認為,此名,源于漢禮學家後倉在漢宮曲台“說禮”而得名。
另外還有兩三種解釋,不遑多論。
無論如何,西周這種關于各等人“離世”的稱謂,傳用了約三千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