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大腦怎樣體驗“喜怒哀樂”

大腦怎樣體驗“喜怒哀樂”

健康 更新时间:2024-11-19 16:24:21

  作為人體中最複雜的結構--大腦,總是對其缺少很好的了解。現在就從一些新近研究中去解讀我們的大腦,明白憤怒、愛情、信仰究竟與大腦的什麼因子有關。

  一般人認為精神超脫于肉體之外,但神經科學家卻發現,精神與肉體完全無法脫離,在人們複雜的情感後,起作用的是令人着迷的生物學,大腦中繁忙工作着的1000億個神經細胞是精神背後的物質基礎,它們的同力協作讓我們進入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體驗到人生旅途中各種複雜感受。

  每個人擁有的神經細胞為1000億個左右。就單個的神經細胞而言,它們不具有感覺或推理的能力,但它們集聚在一起就産生了意識。400年來,法國哲學家笛卡兒的“二元論”追随者一直認為,精神跟身體相關,但獨立于身體之外。他們認為,精神是非實質的,不依附于任何物質。但哲學家弗洛伊德100年前卻說:将精神與大腦分開來講毫無意義。現在,神經科學家不斷找到大量的證據,證明弗洛伊德的這個觀念是正确的。對于情感、疼痛、性感受或宗教信仰可能是大腦功能的産物這一觀念,許多科學家也表示驚異。

  還有一些科學家認為,這些科學解釋給任何一次人為的失敗準備了一個借口:“是我的腦子驅使我這麼做的。”因此相關人士對此表示擔憂,這可能誘導人們進入某種道德懈怠。沒錯,的确是我們的大腦驅使我們那麼做,可那也跟我們有意義的生活和道德選擇一緻。當今最有影響的美國哲學家丹尼爾·丹尼特指出,構築精神生活的生物性知識,可以促進我們做決策,甚至促進我們的道德抉擇;也可能提升人類作為一個物種的生存機會。

  有助生存的恐懼

  從“恐懼”入手理解人類情感的生物性法則,是一個好選擇,因為它是認知神經科學家最先了解的人類情感。它是一種令人不快的情緒,但對人類生存來說是必需的。置身于曠野之中,如果缺乏恐懼感,人類就活不長。大腦中的“杏仁核體”是我們的“恐懼之源”,它負責學習并記住你所必須害怕的内容。

  大腦中有兩個“杏仁核體”,它們是一些神經細胞束,由于形狀像杏仁而得名。“杏仁核體”位于大腦兩側,處在颞葉下面。它們好像一個協調不同來源信息的網絡中心,收集環境信号、記錄情感含義,并在必要的時候啟動恰當的反應。這個“中心”獲取來自視丘下部的身體對環境的反應信息(例如心率和血壓),并且與大腦前部的理性推理區域溝通,同時連接“海馬體”—大腦中一個重要的記憶中心。

  人體的恐懼系統效率如此之高,以緻你根本還沒有意識到發生什麼事,大腦就已經作出反應了。例如,你在開車的時候,有一輛車突然轉向插入你的車道,你在還沒明白過來前就會感到害怕。在你大腦的視覺部分“看到”危險場景之前,恐懼信号已經在你大腦的“杏仁核體”和危機系統之間傳遞。

  “杏仁核體”不僅幫助人們辨識其他人臉上的恐懼表情,而且還對其進行自動掃描,因此恐懼是會傳染的。那些大腦“杏仁核體”受傷的人或動物會喪失這類恐懼技能,不過對他們來說,世界反而會因此變得更加危險。

  憤怒管理

  最近的研究表明,憤怒引起大腦皮層的活動。大腦皮層的功能就是使大腦不同區域連接起來,這些區域包括認知侵犯(比如,認識到“他”剛剛偷了我的iPod),記錄某種感覺(我正生氣),并且采取行動(我要……)。大腦皮層還跟位于大腦前部的推理中心有關聯,比如記憶中心—它在反刍憤怒或事後回味中起作用。

  研究人員一直在集中研究憤怒所産生的一個後果:攻擊性。衆所周知,由于男女體内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分泌水平的不同,男人比女人更有攻擊性。但是,男女大腦也有所不同,這些差異也影響了男女的攻擊性。在大腦前部,眶額葉皮層幫助人們做決定,包括對各種脾氣的情感反應。

  一般而言,在眶額葉皮層中,男人的腦灰質的量比女人少。根據美國南加州大學的研究分析,男女大腦的這種差異,說明在反社會行為中,男女比例不同,這種比例可說是由于性别差異而形成的。然而,攻擊性常常也是一種優勢,從曆史上來看,好戰和殺戮的能力就是鞏固控制生存資源的一種資本。令人慶幸的是,人類一些祖先意識到攻擊性是把“雙刃劍”。他們開動創造性的大腦,發明了更好的解決沖突的方法,例如,将這種攻擊性象征性地轉移到體育競技比賽去。

  悲喜同理

  人類最普遍的情感,如悲傷和快樂,卻成為研究人員的研究難題。抑郁和躁狂是神經科學家的核心研究領域,但是人們日常中的情緒變化如此之大,以緻研究人員發現,要弄清楚确切的情感研究對象是件難事。

  《美國精神病學月刊》去年發表的一項報告對悲傷和大腦的有關研究文獻做了報道:在22項研究中,大腦掃描顯示了志願者的大腦活動狀況。總的來說,悲傷引起大腦中70多個區域的活動變化,包括杏仁核體和海馬體,前額皮層和前扣帶皮層,腦島(颞葉下面的一小塊皮層區域)。

  與悲傷一樣,快樂也引起大腦許多區域的反應。在美國博士丹尼爾·李維丁所寫的書《這就是你的大腦對音樂的反應》中,他提到,音樂會使大腦中的許多部位同時參與反應。我們聽到音樂聲和韻律時,視覺、感覺和運動區起反應。我們還會對音樂進行翻譯(感覺區起作用)和推論(額葉前皮層)。音樂會勾起我們過去經曆的記憶和情感(杏仁核體和海馬狀起反應)。假如一首樂曲打動了你,可能是因為它激發了你大腦中的獎勵反應區(阿肯伯氏核起反應)。假如你自己正在彈奏樂曲,由于聚精會神,你還會忘掉自我,産生滿足的愉悅感。

  愛情與宗教信仰

  在人類的各種情緒狀态中,越複雜的那些,對認知神經科學家來說,研究時所遭遇的挑戰越大。例如“共情”能力,它是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提出的概念,是指能設身處地從他人的角度去體會并理解他人的感覺、需要與情緒的一種人格特質。在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極其擅長讀懂别人的臉。别人通過臉部表情所表達的情感感染了我們,我們就很容易依樣畫葫蘆。

  “共情”能力需要大腦幾個區域發揮其正常功能。大腦颞葉末端處理和記憶微妙的語言信号,颞葉和頂葉的連接部分負責記憶事件,做出道德判斷并采取相應的身體行動,而額葉前皮層處理“共情”感受中包含的許多複雜的推理。

  衆所周知,愛情也跟大腦許多部位的活動有關。與愛情深切相關的大腦部位包括腦島、前扣帶皮層、海馬狀和阿肯伯氏核。換言之,這些就是大腦中介入身體和情感感知、記憶和獎勵的那些部位。科學證據表明,愛情果真是盲目的,浪漫的愛關閉了大腦中進行推理的部位和杏仁核體。在激情燃燒的情況下,大腦的判斷和恐懼中心也“告假”不工作。愛情還關閉掉“心智化”所需的大腦部位。因此熱戀中的人們不再區分彼此。

  至于另一種神聖的感情—信仰的産生,科學家也有新鮮的解釋。人類有宗教信仰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它牽涉到社會、習俗、文化、政治等因素;但也牽涉到認知和情緒,後者代表由腦主宰的宗教信仰的複雜心理因素。我們的大腦中存在着所謂的“信仰分子”—大腦神經傳遞中的血清素。血清素能産生多種錯覺,如幻覺、感知錯亂、感覺自己與周圍世界融為一體等等。那些血清素含量越高的人,越容易相信神靈的存在。

  這些研究結果顯示,宗教情結可能有生物基礎,即它是與生俱來的。另外,電刺激大腦中的前颞葉,可能産生宗教上靈魂出竅或升華的超然存在感覺。有些大腦病變也會産生神靈現象,包括颞葉癫痫症,瀕死經驗,偏頭痛的前兆,和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症和狂躁症)。迷幻藥亦會讓人産生神秘的,類似神聖的宗教感覺的經驗。

  神經科學家的這些系統性研究徹底否決了精神是獨立于肉體之外的無形之物。看起來,每個人生來就擁有一個能體驗七情六欲的大腦,而人類的各種複雜情感之後都有其對應的,經過精妙設計的生物學機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