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立冬養生 尤其注意關節炎

立冬養生 尤其注意關節炎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01 17:20:09

  寒冷冬季是關節炎的高發季節,除自然的生理退化之外,在潮濕、寒冷等氣候環境因素,是誘發和加劇骨性關節炎進展的重要原因。小編在此提醒大家不要貪圖風度而失去了溫度這樣的話,疾病會時不時的光顧你的身體。

  關節疾病的高發期

  許多關節炎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在寒冷的冬季常常因為怕冷而窩在家裡,由于活動少,關節部位出現粘着感,稍微一動就會疼痛;寒冷的天氣容易引起四肢血管收縮,血供減少,許多年輕女性在寒冷季節喜歡下身穿一條緊身薄褲,穿靴子、穿裙裝,外罩一件長大衣。雖然大衣在表面看來能把膝蓋遮擋住,但是寒冷的空氣還是會順着腿滲進關節處,造成腿部血管痙攣,使膝關節周圍供血減少,導緻關節抵抗力下降。年輕時可能因體質好,暫時不會表現出來,等到中年後關節炎甚至其它疾病就會悄悄找上門來。

  立冬養生保護好關節

  保護關節要從日常生活做起,平時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寒冷的冬季尤其要注意以下4點。

  一、注意保暖

  尤其是注意四肢末梢的保暖。這是因為四肢末梢血液循環差,對外界溫度變化敏感,因此在冬季外出時要戴上手套、帽子,穿保暖的棉鞋。有膝關節炎的患者最好戴上護膝,防止膝關節受涼。溫度的突然變化會刺激關節周圍的神經,因此,從溫度較高的環境到溫度較低的環境時要特别注意,如從火爐邊或有暖氣的室内到寒冷的室外,要注意添加衣服保暖。

  二、适當運動

  許多關節炎患者在觀念上有個誤區,認為患了關節炎要多休息,少活動,才能保護好患病的膝關節,其實這對保護關節并不利。患了關節炎,既要避免膝關節過度疲勞,又要進行适當的功能鍛煉,以增強肌肉韌帶的力量和膝關節的穩定性,防止腿部的肌肉萎縮,這不僅能緩解關節疼痛,還能延緩和減慢關節病的進程。關節炎患者鍛煉總的原則是“休息關節,鍛煉肌肉”。鍛煉方式要科學,活動項目要适當,活動強度要适量,遊泳、散步是最好的運動方式。在寒冷的冬季可以适當選擇室内運動,如做床上擡腿運動,用大腿帶動小腿,膝關節不彎曲,這種鍛煉方式的好處是不受場地的限制。關節炎患者不适宜進行劇烈活動,如蹲馬步、蹲下起立、爬樓梯、登山等,這些活動會增加關節負荷,加劇關節的磨損。

  三、飲食合理

  每日膳食必須多種食物适當搭配,以滿足人體對各種營養素的需要。在寒冷季節可适量多吃一些含蛋白質多、熱量較高的食物。中老年人在膳食中注意多食含鈣食物,如牛奶、豆制品、蝦皮、海帶、核桃、土豆等,可增加鈣質攝入。另外,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生冷、油膩之物,多吃蔬菜水果,也有利于膝關節的保護。

  四、養成良好習慣

  生活要規律,避免關節損傷。女孩子不要長時間穿高跟鞋,最好穿松軟、鞋底有彈性的鞋,如坡跟的休閑鞋,這樣可以減輕重力對關節的沖擊,減輕關節的磨損。在上下班途中或者在辦公室感到足部很疲勞時可以換一雙平底鞋。老年人不宜提重物,不宜爬高、搬重物,以免造成關節損傷。

  當出現反複膝蓋疼痛、酸脹,下樓腿疼時,或天氣變化時關節不舒服等症狀,應引起重視,這些都是關節疾病初期的信号。章亞東說,當存在關節病的典型症狀關節疼痛、腫脹和關節運動功能減退時應及時到正規醫院檢查、診斷。

  早期的關節病經過對症治療、保護和鍛煉,能夠緩解症狀、改善功能、延緩病程及矯正畸形。

  關節炎的治療方法

  1.飲食調節

  不同類型關節炎患者的飲食原則不同。目前無确鑿的證據證實營養缺乏與關節炎之間有必然的聯系,但營養缺乏可能導緻關節炎加重,而營養過剩、肥胖則可誘發或加重關節炎如痛風性關節炎、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銀屑病關節炎患者常常由于全身的炎症反應,出現貧血、消瘦等營養不良的表現。其他感染性關節炎也可由于急性期炎症導緻機體消耗,不利于關節炎的恢複。上述患者應盡可能補足每日所需的營養物質,必要時給予胃腸營養,改善機體的抗病能力。與上述情況相反,骨關節炎及痛風患者多存在體重超重,尤其是痛風患者,常存在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代謝紊亂,過高的血尿酸水平誘發及加重關節炎。因此,骨關節炎、高尿酸血症及痛風性關節炎患者應适當控制飲食、适當減輕體重,減輕關節負擔。建議高尿酸血症及痛風患者減少高嘌呤食物如動物内髒、水産品的攝入,多進食堿性食物如油菜、白菜、胡蘿蔔及瓜類,嚴格限制飲酒,主要限制白酒及啤酒。目前尚無證據證實紅酒可誘發痛風,相反,飲适量紅酒可能有利于降尿酸,而飲茶、咖啡及牛奶也可能有助于降尿酸。

  2.避免誘發關節炎發病的環境因素

  關節炎與環境尤其是感染的關系不可忽視。鍊球菌感染後關節炎、反應性關節炎、感染性關節炎均與感染有直接關系。潮濕的環境有助于某些病原菌生長,與關節炎的發病有一定關系。因此,平時應注意衛生,保持居室通風和空氣良好,防潮、保暖,避免病原菌尤其是鍊球菌傳播,加強體格鍛煉,提高抗病能力,防範于未然。

  近年發現,吸煙與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有顯着相關性。吸煙人群罹患類風濕關節炎的機率明顯升高,且吸煙會影響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治療效果。因此戒煙成為類風濕關節炎的預防措施之一。

  除此之外,其他環境因素如紫外線、某些化學物質的接觸,有可能會導緻某些易感人群産生異常的免疫反應,導緻不同關節炎的發生。

  3.患者教育、精神及心理調節

  免疫系統的穩定與情緒具有相關性。臨床上很多患者都是在經曆了不良生活事件後出現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表現,因此保持樂觀、穩定的心态,有利于預防風濕性疾病。囑咐患者保持樂觀的情緒,消除抑郁狀态,以積極的态度與疾病做鬥争,對關節炎的治療意義重大。

  4.功能鍛煉及生活方式的調整

  長期關節病變會導緻關節活動受限及肌肉萎縮,功能鍛煉是關節功能恢複及維持的重要方法。功能鍛煉時要注意鍛煉的時機、類型及強度。無論選擇何種運動,均需從小量開始,循序漸進,以運動後不引起關節疼痛為宜,否則需調整鍛煉強度及減少鍛煉時間。在有條件的醫院,上述功能鍛煉應在風濕病專科及康複專科醫師的指導下進行。此外,患者應注意生活方式的調整,如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站立時需直立,多睡硬闆床,保持仰卧位避免屈曲攣縮,枕頭要低,一旦出現上胸椎及頸椎受累應停止使用枕頭。而膝關節炎患者則應避免穿高跟鞋。

  5.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主要包括以下幾種:直流電療及藥物離子導入、低頻脈沖電療、中頻電流療法、高頻電療、磁場療法、超聲療法、針灸、光療法即紅外線、紫外線、冷療。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根據關節受累的部位和性質,選用合适的物理治療能更好地緩解關節症狀及促進功能恢複。急性關節炎期,使用紫外線照射可減輕關節炎症,亞急性期及慢性期以溫熱療法為主。

  6.藥物治療

  選擇治療藥物時主要注意以下幾點:

  1)關節炎的種類、症狀的特點;

  2)患者年齡、是否伴發其他疾病、是否并用其他藥物、是否妊娠;

  3)藥物的功效、耐受性、安全性、劑量、依從性;4)藥物的價格及患者的承擔能力;

  7.免疫及生物治療

  此類治療是針對關節炎發病及導緻病變進展的主要環節,如針對細胞因子的靶分子治療、血漿置換、免疫淨化、免疫重建、間充質幹細胞移植等,主要應用于其他治療無效、迅速進展及難治性重症關節炎患者,主要為類風濕關節炎。

  8.外科治療

  外科治療主要包括關節腔穿刺、滑膜切除、關節置換、關節矯形、關節融合。并非每個患者均需進行關節腔穿刺,要嚴格掌握臨床适應症。已經确診的關節炎,但個别關節持久不愈的關節腔較多積液,影響患者關節功能時可進行關節腔穿刺抽液并給予腔内注射藥物。關節腔注射常使用的藥物為糖皮質激素、甲氨蝶呤及透明質酸。前二者多用與類風濕關節炎。其中關節腔内注射激素同一關節穿刺頻率無限制,但若注射1-2次後效果差不應繼續注射。骨關節炎患者首選透明質酸。關節腔注射後避免關節過度活動,以免藥物滲出引起局部腫脹。

  總結:通過以上小編的叙述相信你對冬季關節炎高發有所了解了吧,在寒冷的冬季切記要保暖,女性們不要一味的為了美麗而不顧及身體,希望小編給大家的建議能夠幫助大家過個溫暖健康的冬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