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一章:二十四節氣當日該做啥
第二章:二十四節氣之立春養生篇
第三章:二十四節氣之驚蟄養生篇
前幾天剛過驚蟄,這24節氣不同節氣的養生方法也不同,什麼時節當做什麼事情。順應時節養生才會更加的科學。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二十四節氣都該如何讓養生吧!
二十四節氣當日該做啥
看天吃飯,因此衍生出了二十四節氣。它不僅指導着四時農事,還是人們四時養生的重要指征。那麼,二十四節氣的每個節氣當天,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呢?
立春(陽曆2月4日前後)
立春要迎春神,“打春”。“打春”就是打土牛。在鼓聲中舉起柳條,鞭打土牛。柳條長24寸,寓意一年的二十四節氣。街邊的小商小販們吆喝着賣小牛。小牛四周點綴了許多泥捏的百戲雜耍人物。孩子們的腰間帶着絹制的春娃,寄托着媽媽的祝福。
雨水(陽曆2月19日前後)
雨水這天清早,母親會抱着孩子站當在路旁。當第一個路人經過時,母親迎面走去,讓孩子給他磕頭,認他做幹爹。
新婚的女婿,會在這一天,為嶽父嶽母送上兩把纏着一丈二尺紅帶的藤椅,對他們将自己的妻子養育成人略表謝意。嶽父嶽母呢,會回贈他—把雨傘,讓他為妻小出門奔波時,遮風擋雨。
驚蟄(陽曆3月5日前後)
驚蟄這一日,人們會在門檻外面撒上石灰,警告螞蟻小蟲,不許上門。小孩子呢,要拎了銅鈴或是銅盤,跑到自家的地裡,沿着田埂,邊敲邊唱:“童嘴雀、銀嘴雀,今朝我來咒過你,吃我家谷子爛嘴殼。”
春分(陽曆3月20日前後)
春分不隻是要種樹,還得卷起褲腿下到泥塘去栽藕。麥子在這一天也開始拔節,得趕緊施肥。孩子将一種叫做“佛指甲”的草栽在小盆裡,大人再将它放到屋頂上,能消災避火。
清明(陽曆4月5日前後)
清明是個祭祀祖先的大日子。人們在墳前擺上祭品,嘴裡禱告着,燒起紙錢。祭祖後,孩子們聚在了一起,在野地裡玩起了鬥雞的遊戲。姑娘們也跑到小河邊上,仔細挑選好看的柳條,插在發髻。
谷雨(陽曆4月20日前後)
谷雨是采桑的時節。而桑林自古以來就是約會的好地方,人人期望能在這裡碰上一個豔遇。那些藏在桑林深處的采桑女若隐若現,偶爾的笑聲有着神秘的誘惑,讓人遐想無限。
立夏(陽曆5月5日前後)
立夏女孩要吃帶殼的豌豆,因為豌豆英形如美目。小孩呢,要騎坐在門檻上,吃上一塊香懦甜軟的豌豆糕。吃過豌豆糕,就要稱人了。大人們早在屋前的大槐樹上,用麻繩吊起一杆大砰,秤鈎上懸挂着一隻四腳朝天的長凳,秤砣要往外捋,隻能增重,不能減重,如此便會不怕炎熱,長壽健康。
小滿(陽曆5月20日前後)
小滿之日,要祭水車神。小滿這天天不亮,村子裡就熱鬧了。人們打着火把,把水車一字排在河岸上,擺上魚肉、香燭還有一碗白水,磕頭拜祭:人們吃着麥糕、麥餅,隻等族長一聲鑼響,人們就如飛地踩動水車。
芒種(陽曆6月5日前後)
搶收、搶運、搶哂,芒種是一年最忙之時。麥地裡,揮舞着鐮刀的人們,形成一條優美的弧線,緩緩地,朝着地平線,推動着一波接一波的麥浪。
夏至(陽曆6月21日前後)
夏至時,手巧的女子,會在綢緞上繡上日月星辰,手藝不精的,就拿赤青黃白黑五色線絲編成彩帶,系在心上人的手臂上,名為長命縷。這天還要把菊花燒成灰,灑在麥堆上,據說可以防蛀。夏至日還要在稻田當中插上許多的草人,然後在田頭擺上酒食,作揖禱告,祭土谷之神。祭神之後,還得回家祭祖。
小暑(陽曆7月7日前後)
小暑之日,狗也懶得動,趴在樹陰底下,吐着舌頭喘氣。總是把泥土刨得四處飛灑的母雞,也木木地站在草垛底下,一動不動。曬得泥鳅一般黑的孩子們,跳到河裡不肯上岸,連頭也用一片荷葉遮着。
大暑(陽曆7月23日前後)
大暑時節,有人家會在井上鋪上竹器,有些人打個赤膊,搖一把芭蕉扇,到晚上,說幾段狐仙鬼怪的故事,人人吓出一身冷汗,倒也自得其樂。因為盛夏多疫病,一些地方有送“大暑船”的習俗。
立秋(陽曆8月7日前後)
立秋這天,女孩會摘幾片梧桐的葉子,剪成不同的花樣,插在發髻上。媽媽會在孩子們的手心放幾粒赤豆,和着井水吞下。立秋這天要采地裡的瓜,打樹上的果子,把茄子蒸熟了,在院于裡晾幹,等到晚上邊納涼邊吃。
處暑(陽曆8月22日前後)
處暑先要收麻。大人在前面砍,孩子跟在後面收。麻收好了,要翻地。翻好地,就可以種蘿蔔了。這兩件事做完就可以“祭田神”了,禱祝今年有個好收成。
白露(陽曆9月7日前後)
白露時節。一早起來.院外的桂樹上滿是晶瑩的露水。主人托着青瓷盤,細緻地收取了,回去煎茶。鶴在白露節這天會對天嗚叫。這天要留意家養的鹭鸶。鹭鸶平常總是按時歸來。然而在白露這天,卻會振翅飛去,一去不返。
秋分(陽曆9月23日前後)
秋分之夜,人們在院子裡供上香案,案上擺上瓜果和月餅。對月跪拜,祭月神。孩子們毫無睡意,拎着“兔兒燈”,在一家家門前遊蕩。
人們幾乎在秋分時的每一種食品中,都摻進了桂花。據說香桂的種子,就來自月宮那棵五百丈高的桂樹,所以人們用摘得“桂冠”,表示獲得了第一;用“折桂”比喻考試得中。
寒露(陽曆10月8日前後)
寒露時天氣對秋收十分有利,農諺有:黃煙花生也該收,起捕成魚采藕芡。大豆收割寒露天,石榴山楂摘下來。
霜降(陽曆10月23日前後)
霜降時節,豺狼開始捕獲獵物,以獸祭天。大地上的樹葉枯黃掉落,蜇蟲也全在洞中不動不食,垂下頭來進入冬眠狀态。
立冬(陽曆11月7日前後)
立冬這一天,人們惦記着生活在陰間的祖先。擔心他們那邊天氣也冷了,會受凍。所以,還要給他們準備衣裳。立冬要吃“餃子”,燒好了,不要急着吃,要先敬土地神,感謝他在秋天裡慷慨的給予。
小雪(陽曆11月22日前後)
“小雪”前一天,幾乎所有的人家,都把地裡的大青菜鏟了起來,洗得幹幹淨淨,挂在院子外面的竹籬笆上。隻是晾一晾,并不要曬的多幹。到了“小雪”,就把一棵棵晾幹的菜收起來,用大竹筐挑到廚房。
大雪(陽曆12月7日前後)
這時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最低溫度都降到了0℃或以下。“瑞雪兆豐年”,孩子們會在下雪的時節堆雪人、滾雪球、打雪仗,狂奔不止,跑得熱了,搖一搖旁邊樹上的雪,随手就把紅棉襖挂在樹桠上,繼續去瘋。
冬至(陽曆12月22日前後)
冬至一早,天才剛亮,孩子們就在院子裡圍成圈,拍着手唱了《九九歌》來。大雪這天姑娘們要在妝台上鋪上宣紙,提筆畫一枝素梅。數一數,正好九九八十—瓣。畫好了,就貼在木格的窗上做窗紙。每瓣花的中間都是空的,不能一下子填滿。冬至開始進入數九寒冬。每天填一瓣,等所有的花瓣都填滿了,就是九九豔陽天。
小寒(陽曆1月5日前後)
小寒時節,河面上也熱鬧了起來。有随便溜達的,有用帶鬃的豬皮包在腳上,飛一般滑行的。更有考究的人,在椅子的腳上,加兩根橫杆,包上鐵皮,坐上去。有人在後面猛地一推,一聲怪叫,椅子立即遠遠地滑開去。小的孩子玩滾鐵環、踢毽子、跳皮筋,大一些的男孩另有自己的玩法。他們聚到一起,找一塊大空地“鬥雞”。
大寒(陽曆1月20日前後)
大寒後,集市上鋪滿了年畫、春聯、糖果、爆竹,人頭攢動,一派喜慶。最忙的是村裡寫得一手好字的教書先生,孩子們不斷地送來紅紙,請他寫春聯。村子的上空,整天都飄着炊煙,每戶人家都在大鍋上架起了蒸籠蒸饅頭。
二十四節氣之立春養生篇
“嫩如金色軟如絲”的垂柳芽苞,泥土中躍躍而試的小草,正等待着“春風吹又生”,而“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形象地反映出立春時節的自然特色。随着立春的到來,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天漸長,太陽也暖和多了,氣溫、日照、降水也趨于上升和增多。人們按舊曆習俗開始“迎春”,我國的台灣還将立春這一天定為“農民節”這是冬三月農閑後的最後一天休息。農諺說得好: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農事活動由此開始,這時人們也走出門戶踏青尋春,體會那最細微的最神妙的春意。
春季養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始生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着眼于一個“生”字。按自然界屬性,春屬木,與肝相應。(這是五行學說,以五行特性來說明五髒的生理活動特點,如肝喜調達,有疏洩的功能,木有生發的特性,故以肝屬“木”)肝的生理特點主疏洩,在志為怒,惡抑郁而喜調達。在春季精神養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郁,做到心胸開闊,樂觀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态。同時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發陳”之時,借陽氣上升,萬物萌生,人體新陳代謝旺盛之機,通過适當的調攝,使春陽之氣得以宣達,代謝機能得以正常運行。
春季氣候變化較大,天氣乍寒乍暖,由于人體腠理開始變得疏松,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所以,初春時節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區的人不宜頓去棉服,年老體弱者換裝尤宜審慎,不可驟減。《千金要方》主張春時衣着宜“下厚上薄”,《老老恒言》亦雲:“春凍半泮,下體甯過于暖,上體無妨略減,所以養陽之生氣”。春天在起居方面,人體氣血亦如自然界一樣,需舒展暢達,這就要求我們夜卧早起,免冠披發,松緩衣帶,舒展形體,多參加室外活動,克服倦懶思眠狀态,使自己的精神情志與大自然相适應,力求身心和諧,精力充沛。
飲食調養方面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在五髒與五味的關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不利于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洩,飲食調養要投其髒腑所好,即“違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欲者,是本髒之神所好也,即補也。苦者是本髒之神所惡也,即瀉也。”明确了這種關系,就能有目的地選擇一些柔肝養肝、疏肝力理氣的草藥和食品,草藥如枸杞、郁金、丹參、元胡等,食品選擇辛溫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等靈活地進行配方選膳。
春季養生另一方面,就是要防病保健。特别是初春,天氣由寒轉暖,各種緻病的細菌、病毒随之生長繁殖。溫熱毒邪開始活動,現代醫學所說的流感、流腦、麻疹、猩紅熱、肺炎也多有發生和流行。為避免春季疾病的發生,在預防措施中,首先要消滅傳染源;二要常開窗,使室内空氣流通,保持空氣清新;三要加強鍛煉,提高機體的防禦能力。此外,注意口鼻保健,阻斷溫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路。
立春的飲食藥膳應以“升補”為主,可選擇:
首烏肝片:
[配料] 首烏液20毫升,鮮豬肝250克,水發木耳25克,青菜葉少許,紹酒、醋、鹽、澱粉、鮮湯、醬油、蔥、姜、蒜、油适量。
[做法] 首烏煎湯濃縮,取20毫升藥液備用,豬肝剔筋洗淨切片,蔥、姜、蒜洗淨,蔥姜切絲,蒜切片,青菜洗淨控幹。
将豬肝片放入首烏汁内浸蘸(取一半首烏汁),加少許食鹽,放适量澱粉攪拌均勻,另把剩餘的首烏汁、醬油、紹酒、醋、濕澱粉和鮮湯兌成滋汁。
炒鍋置大火上燒熱入油,待油熱放入拌好的豬肝片滑透,用漏勺淋取餘油,鍋内剩少量油,下入蒜片、姜末略煸出香味下豬肝、水發木耳,暴炒數分鐘,将青菜葉入鍋翻炒數次,八成熟時倒入滋汁炒拌均勻,出鍋前把蔥絲下鍋,翻炒即下,起鍋即成。
[功效] 補肝腎,益精血,烏發明目。(首烏即能保肝,又可降脂、降壓;木耳有通利血脈之效,無病常吃也能健身益壽。)
蝦仁韭菜:
[配料] 蝦仁30克,韭菜250克,雞蛋1個,食鹽、醬油、澱粉、植物油、麻油各适量。
[做法] 蝦仁洗淨水發漲,約20分鐘後撈出淋幹水分待用;韭菜摘洗幹淨,切3厘米長段備用;
雞蛋打破盛入碗内,攪拌均勻加入澱粉、麻油調成蛋糊,把蝦仁倒入拌勻待用。
炒鍋燒熱倒入植物油,待油熱後下蝦仁翻炒,蛋糊凝住蝦仁後放入韭菜同炒,待韭菜炒熟,放食鹽、淋麻油,攪拌均勻起鍋即可。
[功效] 補腎陽、固腎氣、通乳汁。(韭菜含用大量粗纖維,能刺激腸壁,增強蠕動,故這道菜益可作習慣性便秘患者之膳食。)
珍珠三鮮湯:
[配料] 雞肉脯50克,豌豆50克,西紅柿1個,雞蛋清1個,牛奶25克,澱粉25克,料酒、食鹽、味精、高湯、麻油适量。
[做法] 雞肉剔筋洗淨剁成細泥;5克澱粉用牛奶攪拌;雞蛋打開去黃留清;把這三樣放在一個碗内,攪成雞泥待用。
西紅柿洗淨開水滾燙去皮,切成小丁;豌豆洗淨備用。
炒鍋放在大火上倒入高湯,放鹽、料酒燒開後,下豌豆、西紅柿丁,等再次燒開後改小火,把雞肉泥用筷子或小勺撥成珍珠大圓形小丸子,下入鍋内,再把火開大待湯煮沸,入水澱粉,燒開後将味精、麻油入鍋即成。
[功效] 溫中益氣,補精填髓,清熱除煩。
食物禁忌:
豬肝忌與黃豆、豆腐同食(同食易發痼疾);忌與魚肉同食(同食令人傷神)。
二十四節氣之驚蟄養生篇
驚蟄,一年中的第三個節氣。農曆書中記載:“鬥指丁為驚蟄,雷鳴動,蟄蟲皆震起而出,故名驚蟄。”所謂鬥即鬥綱,也就是北鬥七星中的魁、衡、勺三顆星。它們随着天體的運行,鬥綱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在陽曆中,鬥指丁時,太陽黃經為345度。
驚蟄,是“立春”以後天氣轉暖、春雷初響、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的時候,此時過冬的蟲卵也要開始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但真正使冬眠動物蘇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聲,而是氣溫回升到一定程度時地中的溫度。驚蟄時節,我國有些地區已是桃花紅、李花白,黃莺鳴叫、燕飛來的時節,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春耕季節。有諺語雲:“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雷打驚蟄谷米賤,驚蟄聞雷米如泥”。這是說驚蟄日或驚蟄日後聽到雷聲是正常的,風調雨順,主好年景。有些地區忌諱驚蟄日前聽到雷聲,并總結出“驚蟄未到雷先鳴,大雨似蛟龍”的氣象規律。由此可知,節氣的轉換對農民朋友的重要。除此之外,對我們現代人來說,無論你是從商的生意人還是醫生或是其他的職業,積累一定的物候知識,對你的生活和工作都會有所幫助的。
驚蟄節氣的養生也要根據自然物候現象,自身體質差異進行合理的精神、起居、飲食的調養。而體質差異實際上是指體質養生中因人養生的一個方面。由于人體禀賦于先天,受制于後天多種因素的影響,在其生長發育和衰老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心理、生理功能上的相對穩定的某種特征,這種特征往往又決定着機體對某些緻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變過程中的傾向性,因此在養生中要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
中醫所說的體質不同于人們常說的氣質。氣質是人體在後天因素影響下所形成的精神面貌、性格、行為等心理功能方面的總和,也就是“神”的特征,而體質是形與神的綜合反映。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聯系。即體質可以包括氣質,但氣質不等于體質。
古羅馬醫生蓋倫(公元129—公元200年)在體液學說的基礎上曾把人的氣質分為四種類型,即性情急噪,動作迅猛的膽汁質型;性情活躍,動作靈敏的多血質型;性情沉穩,動作遲緩的黏液質型;性情脆弱,動作遲鈍的抑郁質型。近代着名科學家巴普洛夫把人分為興奮型、活潑型、安靜型和脆弱型等四種類型,與蓋倫的分類基本相當。上述四分法在西方醫學界頗具影響。而我國早期的醫學着作《靈樞·陰陽二十五人》則根據人的形體、膚色、認識能力、情感反映、意志強弱、性格靜燥以及對季節氣候的适應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将體質分為木、火、土、金、水五大類型,又根據經絡氣血在頭面、四肢所反映出的生理特征,将每一類再分為五類,即靈樞所稱的“陰陽二十五人”。
雖說中西醫學對人的體質都有分類,但迄今為止,西方醫學對人體體質的各種分類學說,都無法直接指導臨床治療與養生康複,惟有中醫學可對人體體質進行有效的臨床指導和養生康複的實踐。
《素問·異法方宜論》指出:“東西南北中五方由于地域環境氣候不同,居民生活習慣不同,所形成不同的體質,易患不同的病症,因此治法随之而異。”朱丹溪的《格緻餘論》說:“凡人之形,長不及短,大不及小,肥不及瘦,人之色,白不及黑,嫩不及蒼,薄不及厚。而況肥人多濕,瘦人多火;白者肺氣虛,黑者腎不足。形色既殊,髒腑亦異,外證雖同,治法迥别也”。在《醫理輯要·錦囊覺後篇》中又有:“要知易風為病者,表氣素虛;易寒為病者,陽氣素弱;易熱為病者,陰氣素衰;易傷食者,脾胃必虧;易老傷者,中氣必損”。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人體發病的主要原因,取決于體質的不同,也就是說體質決定着對某些緻病因素的易感性。如何改變不良的體質狀态,是我們應該關心的問題。
這裡我要說的是,體質不是固定不變的,即使在同一環境中,隻要我們本着積極的生活态度,采取積極的養生措施,是可以糾正體質上的偏頗,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在驚蟄節氣中向大家重點介紹常見的四種體質的養生方法。
一、陰虛體質: 這種人的體質特點為形體消瘦,手足心熱,心中時煩,少眠,便幹,尿黃,不耐春夏,多喜冷飲。
養生方法:
1.精神調養
陰虛體質的人性情急躁,常常心煩易怒,這是陰虛火旺、火擾神明之故,應遵循“添澹虛無、精神内守”的養生法。加強自我涵養,養成冷靜、沉着的習慣。少參加争勝負的文娛活動,節制性生活。
2.環境調攝
陰虛者,畏熱喜寒,寒冬易過,熱夏難當。所以有條件的人,每逢春夏季,可到海邊、林區、山區去旅遊,休假。住房最好選擇居室環境安靜,坐北朝南的房子。
3.飲食調養
其原則要保陰潛陽,多吃清淡食物,如糯米、芝麻、蜂蜜、乳品、豆腐、魚、蔬菜、甘蔗等。有條件的人可食用一些海參、龜肉、蟹肉、銀耳、雄鴨、冬蟲夏草等,燥烈辛辣之品應少吃。
4.體育鍛煉
不宜過激活動,着重調養肝腎,太極拳是較為合适的運動項目。
二、陽虛體質:這種人多形體白胖,或面色淡白,手足欠溫,小便清長,大便時稀,怕寒喜暖。
養生方法:
1.精神調養
陽氣不足的人常表現出情緒不佳,善恐或善悲。這種人要善于調節自己的情緒,多聽音樂,多交朋友。
2.環境調攝
陽虛體質的人,适應氣候的能力差,冬季要避寒就溫,春夏要注意培補陽氣。做到“無厭于日”,即在春夏季多曬太陽,每次不得少于十五至二十分鐘。這樣可大大提高冬季的耐寒能力。
3.體育鍛煉
陽虛體質的人,春夏秋冬都應加強體育鍛煉,可采取散步、慢跑、太極拳、五禽戲等項目。日光浴、空氣浴是不可缺少的強壯衛陽之法。
4.飲食調養
多食壯陽食品,如羊肉、狗肉、雞肉、鹿肉等,根據“春夏養陽”的原則,特别是在夏日三伏時,每一伏吃一次“附子粥”(附子10克,先煎30分鐘,加入粳米150克同煮至熟)或羊肉附子湯(附子15克,先煎30分鐘,加入焯好的羊肉500克,同炖至熟加适量食鹽),配合天地旺陽之時,以壯人體陽氣之功。
三、血瘀體質:凡是面色晦滞,口唇色暗,肌膚幹燥,眼眶黑暗者多為血瘀體質之人。
養生方法:
1.體育鍛煉
多做有益于心髒血脈的活動,如交誼舞、太極拳、保健按摩等能使身體各部都活躍起來的,是有助氣血運行的運動項目。
2.精神調養
血瘀體質的人多有氣郁之證,培養樂觀情緒至關重要。精神愉快則氣血和暢,經絡氣血的正常運行,有利于血瘀體質的改變。反之,苦悶、憂郁會加重血瘀傾向。
3.飲食調養
常吃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品,如桃仁、黑豆、油菜、慈姑、醋等,經常煮食一些山楂粥和花生粥。也可選用一些活血養血之藥品(當歸、川芎、丹參、地黃、地榆、五加皮)和肉類褒湯飲用。
四、痰濕體質:形體肥胖,肌肉松弛,嗜食肥甘,神卷身重,是痰濕體質人的明顯特征。
養生方法:
1.環境調攝
在陰雨季節,避免濕邪侵襲;不宜居住在陰冷潮濕的環境裡。
2.飲食調節
應該多吃健脾利濕;化痰祛濕的食物,如白蘿蔔、扁豆、包菜、蠶豆、洋蔥、紫菜、 海蜇、荸荠、白果、枇杷、大棗、薏苡仁、紅小豆等。少食肥甘厚味、飲料、酒類之品,且每餐不宜過飽。
3.體育鍛煉
痰濕之人,多形體肥胖,身重易倦,故應長期堅持散步、慢跑、各種舞蹈、球類等活動,活動量應逐漸增強,讓松弛的皮膚逐漸轉變成結實、緻密的肌肉。
總之,無論你屬于何種體質的人,隻要堅持有目的的保健養生,不斷提高生活質量,我相信每個人都能延長自己的生命,成為一個健康長壽的人。
結語:每個節氣的養生方法不同,就像不同的體質人的養生方式也不一樣是一個道理的。順應時節才能讓養生變得更加的科學。(文章原載于《家庭保健》,刊号:2012.02,作者:申賦漁,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作文庫知識百科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将在第一時間删除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