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道教觀廟

道教觀廟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27 02:04:32

前面寫過一篇關于佛教修行場所“寺”與“廟”的區别,相比起佛教,道教修行場所的稱謂就要複雜許多,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些稱謂的涵義與由來!其中或有不當之處,也請各位看客批評指正,使其更加完善!

觀:

道教觀廟(道教修行場所觀)1

道教修行場所大多以“觀”命名,如著名的白雲觀、長春觀、真武道觀等。《釋名》雲:“觀者,于上觀望也”。“觀”就是古人觀天象的地方,有點像現在的天文台的意思。

“觀”用來指道教修行場所,大概起源于漢。史料記載漢武帝好方術,在甘泉造“延壽觀”迎接天神,以求長生不老。以後,建“觀”迎仙蔚然成風。據民間流傳,最早住進皇家“觀”中的道士是漢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漢元帝頑疾而被引進皇宮内的“昆明觀”。從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築稱之為“觀”。

另外,《樓觀先師傳》中記載一個故事:周康王時大夫尹喜,曾于終南山結草為樓,用以觀星望氣,并起名為“樓觀”。老子西行,尹喜延請老子至樓觀,于是《道德經》出。

道家認為此事件為道教之始,後人随将道教修行場所稱之為“觀”。此說是否屬實,也難以追究。“觀”的由來應是其本意的延伸,道家講究“羽化登仙”,最喜山高之處,方便與仙人溝通,而古人造“觀”也是探索天上秘密,兩者有相通之處。

宮:

道教觀廟(道教修行場所觀)2

“宮”應是比“觀”更高一級的修行場所,如青羊宮、重陽宮、太清宮、太和宮等。

明代《正統道藏》正一部《道書援神契-宮觀》雲:“古者王侯之居,皆曰宮,城門之兩旁高樓,謂之觀。”這裡記載,“宮”比“觀”的等級高,後人也習慣稱皇家住所為宮,如大明宮、乾清宮等。

道教修行場所稱為“宮”,應該開始于唐玄宗時。玄宗開元二十九年,下令兩京及天下各州修建玄元皇帝廟,天寶元年改兩京玄元皇帝廟為太上玄元皇帝宮,次年,改西京玄元皇帝廟為太清宮,東京為太微宮,天下諸郡則為紫極宮,宮中供奉聖祖大道玄元皇帝。到宋徽宗時,聽信道士林靈素言,徽宗自稱太霄神君,诏改天下天甯萬壽觀為神霄玉清萬壽宮,供奉長生大帝君、青華帝君像。 從此以後,“宮”作為道教修行場之稱謂出現。

我們發現,一般稱“宮”的道教修行場所都有皇帝敕封。如成都青羊宮,黃巢起義後,唐僖宗避難于蜀中,曾将此作為行宮,後下诏改為青羊宮。再如重陽宮,王重陽羽化後,弟子為其修建靈虛觀,之後不久丘處機請朝廷更名為“重陽宮”, 元世祖時,重陽宮奉敕更名為“敕賜大重陽萬壽宮”,享有道教“天下祖庭”之尊!

當然,也有些自擡身價的自稱為“宮”, 這個也就沒必要去追究,到今日“宮”和“觀”已經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等級差别了!

廟:

道教觀廟(道教修行場所觀)3

道教修行場所的另一稱謂“廟”就和佛教相混了,如北京東嶽廟、都江堰二王廟等。道教修行場所稱“廟”可能和前面佛教修行場所稱“廟”相似。“廟”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的地方,《禮記》中說:“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其中,“太廟”是帝王的祖廟,隻有皇家有資格設立。其他有官爵的人家,可以按照制度建立自己“家廟”。漢代以後,民間逐漸興起為一些神祗和聖人修廟的習俗,如龍王廟、山神廟、城隍廟、孔廟、關帝廟等。這些進入廟中被供奉的神祗也多半是道家之神。而後“廟”成為佛教寺院、道觀、以及民間供奉神祗場所的統稱,特别是在民間尤為突出。

另外,多說一句,也是自己的猜測,一般“廟”中供奉的神祗多為道教之神,能否說明,佛教修行場所稱“廟”是借用了道教“廟的”概念呢?其實中國民間受道教文化影響更深,特别是祈福、算命、風水那一套,稱“寺”為“廟”也多是由民間而來,很有可能是民間将道教的“廟”嫁接到佛教“寺”上去的。當然,這隻是一種個人不成熟的想法。

祠:

道教觀廟(道教修行場所觀)4

道教修行場所還有一類稱謂“祠”的,如泰山碧霞祠。

《說文解字》言:“祠,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辭也!”可見,“祠”最初的意思是一種祭祀。但不知從何時起,“祠”成了紀念偉人的場所,這點與“廟”有些相似。《漢書·循吏傳》記載:“文翁終于蜀,吏民為立祠堂。及時(指誕辰和忌日)祭禮不絕。”這裡的文翁被後人譽為中國教育史上一顆明珠,他是中國第一個創辦地方官學的人,現在成都著名的石室中學,相傳就是文翁所建。

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詩句:“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這個佛狸祠就是紀念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再有眉山三蘇祠,用來紀念蘇氏父子。

還有為活人立祠的,俗稱“生祠”,如著名的狄仁傑、海瑞就被立過生祠。

後人也有将供奉祖先的地方稱“祠”的,即使現在,江浙一帶也有很多祠堂,主要是用來祭祀同姓祖先,起到凝聚家族力的作用。

道教修行場所稱“祠”的不多,即使稱“祠”,也多半因為是祭祀某個偉人而演變成道觀一類。比如泰山碧霞祠,在清代張爾吱的《篙庵閑話》曾經記載一個傳奇故事:漢仁聖帝時,泰山上曾經有一對石刻的金童玉女,五代的時候大殿塌了石像也壞了,小童不知道散落到了哪裡,而玉女則淪于泰山頂的“玉女池”中。宋真宗東封泰山,在玉女池中洗手的時候,一尊石人浮出水面,洗幹淨之後,原來就是曾經跌落玉女池的玉女石像也。于是宋真宗命有司為玉女建立祠堂,号為聖帝之女,封号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洞:

道教觀廟(道教修行場所觀)5

道教還有一類稱“洞”的修行場所,如青城山天師洞、重慶老君洞等。

有說法稱:“洞”就是洞察的意思,看透真、玄、神三步。這種說法實在有些附會,道家的“洞”,應該指的就是山洞。道家修行之人喜歡于山高之處修行,要在山上居住,山洞就成為首選之處。山洞不僅可以遮風避雨,也可免于外界幹擾,專心修行。于是,我們看到很多道觀大殿之後都會有一祖師洞,說是當年祖師在此修行過。

道教修行場所稱“洞”的,大概是為了紀念某位先師在此修行過。或者,有某個先師修行過的“洞”太過出名,而以此命名。如青城山天師洞的來曆就是相傳天師道創始人張道陵曾在青城山峭壁間修煉布道,從而得名天師洞。

台:

道教觀廟(道教修行場所觀)6

稱“台”的道教修行場所多見于陝西一帶,如著名的終南山樓觀台、鹹陽中五台、紫陽縣的擂鼓台等。

《說文解字》對“台”的解釋為:“說也”,段玉裁注:今之怡悅字。看來,台的古意和建築無關。甲骨文“台”字像母親所懷孩子,應通“胎”,後又專造“胎”字,随之“台”逐漸演變成方形平頂的瞭望高地,這就與“觀”有所類似。“台”或為上古之時,溝通天地、舉行儀式之用。道教沿用于此,本質還是方便與仙人溝通。

庵:

道教觀廟(道教修行場所觀)7

一般認為稱“庵”的是佛教女出家的修行場所,如《紅樓夢》中妙玉修行的栊翠庵。其實道教也有稱“庵”的修行場所,如西安著名的“八仙庵”,後八仙庵改名為八仙宮,當地人還是習慣稱為八仙庵,看來佛道兩家都借用了“庵”這一概念。

“庵”在古代是一種小草屋,所謂“結草為庵”。過去文人的書房也有稱“庵”的,如“老學庵”、“影梅庵”等。至于出家人修行場所何時稱為“庵”,已不得而知。或者因為“庵”是清淨之地,利于修行;或是以别于男修行之人,這似乎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叫法,并沒有什麼明文規定。但實際上,“庵”所用多在過去,現在道教修行場所稱“庵”的為數不多,即使稱“庵”也多改為“宮”、“觀”之類。如上面提到的八仙庵改為八仙宮。而且現在尼姑修行的地方也很少稱“庵”,多以“寺”稱,如著名的普壽寺、蓮溪寺等。

另外,由于道派源流不同,所處地域也不同,其修行場所稱謂也各有不同,如五鬥米道的活動場所最初一般不稱作“觀”,而稱為“治”、“靖”、“廬”,作為其流系的南朝天師道,又多取名為“館”。還有如“府”、 “閣”、“殿”、“池”等諸多稱謂,因其形制或借鑒于古代建築稱謂,或取名于古代政府管理機構,這裡就不逐一細說。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道家修行場所的稱謂比較複雜,很多與古代政府機構相通,如“宮”、“館”、“府”、“閣”等。不僅如此,去看道家的經書,也會發現道家的東西很雜糅,包含佛家、儒家、陰陽家甚至法家、小說家的思想在内,好多道家的神祗也和佛家的神祗相同,隻是換個說法而已。于是也出現了是道家學佛教還是佛教學道家的争論,争來争去也是沒有個結果,反而使得佛教與道家越來越分不清了,這在民間尤為突出。

道教觀廟(道教修行場所觀)8

前面已經說過,在民間什麼“寺”、“觀”之類的,統稱為“廟”,這還罷了,更為怪異的是,很多民間所謂的廟裡供奉的神祗經常佛道不分,很多情況是觀音菩薩和太上老君坐在一起。這還算好,還有供奉開國領袖的,将開國領袖、龍王、關雲長、觀音菩薩等放在一起的,這才是匪夷所思。你去問那些磕頭燒香的信衆,他們隻會是這些都是“爺”,隻要是“爺”就能保佑我們。看來,所謂的宗教合一最先在民間實現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