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很多地方,過年的時候人們都要在包餃子的時候裡面放一枚硬币,誰吃到誰就會有一年的好運氣,那麼這個風俗習慣的由來是什麼呢?
餃子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據三國魏人張揖《廣雅》記載,那時已經有類似于現在餃子的食物了。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辟地,結束了混狀态,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娲造人有關。女娲抟土造成人時,由于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紮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着,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娲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内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而在餃子裡面包硬币的起源,民間傳說是個慈禧太後有關。傳說每逢大年三十,慈禧太後都要親自帶着皇後和嫔妃們一起包餃子,她說這樣可以捏住那些小人們的嘴,讓他們不可以再胡說八道造謠生事。而且慈禧太後每次必須有四隻得包一個小的金元寶進去。小太監們事先記住哪個餃子包了金元寶,在餃子浮起來以後撈起來給慈溪吃。所以,每年一吃餃子,慈禧太後總是遲到有金元寶的餃子,大家一起祝福她老人家有福氣,當然大家也是恭維了。要面子的慈禧太後逃亡的時候,她的這個習俗也就由宮廷帶到了民間。随着朝代的更叠,餃子裡面包着的貨币也發生了變化,但是其中包含的美好祝願,卻從來也沒有變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