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北方),人們究竟有多愛吃餃子?無論是粽子、月餅還是湯圓、年糕,都隻有一個專屬節日,而餃子卻足足有5個:
立冬:吃餃子
冬至:吃餃子
除夕:吃餃子
正月初五:吃餃子
頭伏:吃餃子
中國人對于餃子的喜愛,遠超其他節令美食,不僅有多個專屬節日,甚至連出遠門、結婚的時候也會來一盤餃子,就連俗語裡也有“誰家過年不吃頓餃子”的說法。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這麼多節日要吃餃子呢?
網絡上,關于諸多節日吃餃子的原因都有相應的闡述,如:
立冬吃餃子,是順應“立冬補冬”的習俗;
冬至吃餃子,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的義舉,因此也有“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的說法;
除夕吃餃子,是古人玩了一下諧音梗,取餃子“更歲交子”之意,有辭舊迎新的美好寓意;
正月初五吃餃子,是因為過去春節期間禁忌較多,尤其是初一到初五這幾天,到了初五,各種禁忌取消,因此要吃餃子祝賀;
頭伏吃餃子,是因為每到三伏天,人們的胃口就不好,而餃子在傳統習俗裡正是開胃解饞的代表。
看了這些理由,小編表示懂了,但又沒完全懂:不管是食補還是慶祝,為什麼偏偏是餃子而不是包子、面條或米飯?本着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小編多方查證資料,終于有了一些不一樣的發現:
首先是餃子本身的味道和營養。餃子有面有菜有湯,一種食物就可以滿足多種需求;另外餃子餡料豐富,制作自由度高,可葷可素可酸可鹹,幾乎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偏愛的餡料;再有餃子多種多樣的餡料搭配保證了豐富的營養。美味又營養,口味多樣化,這就是餃子受歡迎最簡單直白的理由。
其次是民俗文化中的語音隐喻現象。中國文化中的許多民俗現象都和語音隐喻息息相關,通俗來講就是“趨利避厄”,凡是有着“吉利”意象是食物,總是被人們所追捧,餃子就是這樣。從發音上來說,餃子與宋代出現的紙币“交子”相通,因而具備了“發财”的吉利寓意,另外餃子的外形也與元寶類似,獨特的外形加上獨特的發音,讓餃子成為人們寄托美好希望的食物,因此在各種喜慶吉利的場合頻頻出現。
最後是經濟發展問題。小編咨詢走訪前輩了解到一個有趣的現象:不是所有的餃子都算是飲食中的奢侈品,隻有“白面餃子”才算,尤其是有客人的時候,客人吃白面餃子而主人隻能吃荞面餃子。中國普通百姓實現“面粉自由”的時間,其實不過幾十年:長期以來,中國北方百姓飲食一直以高粱、玉米、谷子為主,小麥耐旱差産量低,一直屬于稀有糧食,因此面粉這種精糧隻有逢年過節的時候才會吃一點。對于面粉的渴望,也助推餃子成為北方地區日常飲食中的熱門選擇。
今天恰逢立冬,如果還在思考今天吃什麼的哲學問題,不如就吃餃子吧!撈一碗羊肉餡餃子,剝兩瓣大蒜,再喝二兩勁酒,一起開啟冬天的勁補之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