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28 14:55:49

  濟南市

  市名由來——濟南因地處古四渎之一的“濟水”(古道今為黃河所據)之南而得名。公元前16年設立濟南國。1929年7月析曆城縣城和城外商埠及四郊設濟南市。

  市中區

  轄區原為古曆城屬地,1955年9月起稱濟南市市中區。因地處濟南市市區中南部而得名。

  天橋區

  1955年9月8日定名為天橋區,因轄區内建有橫跨膠濟、津浦鐵路的天橋而得名。

  曆下區

  春秋戰國屬齊國,因在曆山之下而得名。1955年9月改稱曆下區。

  槐蔭區

  青島市 “青島”本是指膠洲灣海口北側的海中小島(就是今天的小青島),面積僅零點零一二平方公裡,海拔十七公尺有餘,北側距陸地一華裡多(約720公尺)。[即墨縣志]卷一“島嶼”條目中記載,“青島,縣西南百裡”。是說“青島”位于即墨縣城西南百裡的海中。在“山川脈絡圖”和“七鄉村莊圖”中都标注有這個海中島嶼。[膠澳志]還明确地說:“青島,在青島灣内不足一海裡”,以“山岩聳秀,林木蓊清”,故名“青島”。

  市南區和市北區

  市南、市北兩個名稱,最早出現在青島曆史上要追溯到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島後,以日僞青島特别市警察局管轄區為保甲行政區,設立市南、市北、海西、台東、四滄、李村六個警察分局。在所有區名之中這兩個名字來由最顯而易見,皆因其本身分别位于青島市市區南端、北端而得名。雖經曆多次區劃調整,區域範圍已與當年大有不同,但這兩個區名卻沿用至今。

  李滄區

  李滄區,是市内四區成立最晚的區。1899年,德在膠澳租界劃李村區。1932年,西部滄口和東部李村一同分設鄉區建設辦事處。1935年9月,四方與滄口合并為四滄區,後稱第五區。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後,成立四滄區人民政府。1951年6月,成立滄口區人民政府。1994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将原滄口區李村河以北的8個街道辦事處和樓山鄉與原崂山區李村張村河以北區域合并,設立新的李滄區。

  黃島區

  黃島區以黃島島名命名。據《增修膠志》載:“黃島在黃庵北,有島之名,實為平岡。潮來則四面皆水,潮落則徒步可入。其北可暫爾避風,不可久泊。《衛志》稱間汛。”“淮子口之北為少海,海中有島為黃島。”“潮汐薄岸,地極瀉鹵。”可知,黃島之所以得名,一是位于黃庵山之北,一是因為四面環海,土層薄而含鹵高,土石皆呈黃色,以顔色命名,以别于東岸之青島。1979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置區級建置,駐地黃島,故正式命名為黃島區。

  崂山區

  因境内有崂山山脈,故以山命名。1949年6月崂山地區解放,設崂山行政辦事處屬南海專署。1950年,改屬膠州專署。1951年4月,改屬青島市。1953年,設崂山郊區。1961年,設立崂山縣,隸屬不變。1988年11月,設立青島市崂山區。

  城陽區

  1994年5月設城陽區,因處在古代不其城南,即城之陽而得名。城陽曆史悠久。境内發現的城子龍山文化遺址,據确認,遠在4000多年前,人們已在這裡居住生息。商、周時期,城陽屬萊夷地。公元前567年,“齊侯滅萊”,城陽歸屬齊。1949年5月31日,城陽解放,域内分别歸崂山辦事處和即墨縣管轄;1961年10月起統屬崂山縣;1988年11月起改屬崂山區;1994年6月起屬青島市區級建置。

  即墨市

  即墨之名,因水而得。“即墨”因故城(位于今平度市古硯鎮大朱毛村一帶,田單破燕處)地臨墨水(源出平度市古墨山,今之豬洞河)而得名,其名稱最早出現在《戰國策》《國語》《史記》等曆史典籍中。秦統一中國後,始定為即墨縣,屬齊郡。近現代史上的即墨曾先後歸屬于萊陽、膠州,1958年劃歸青島市,但于1961年3月改屬煙台地區,1978年11月再度劃歸青島市。1989年7月,撤銷即墨縣設立即墨市。

  膠州市

  膠州市位于山東半島西南隅,膠州灣西北岸,以膠水命名。據考古測定,四千年前即有先民定居。膠州建置大體為:秦到隋為黔陬縣,唐置闆橋鎮,北宋至元為膠西縣,明清為膠州,民國為膠縣。1937年後淪為日僞統治區,1939年6月膠縣劃歸青島。同時,共産黨領導的膠縣抗日民主政府,屬南海行署管轄。1943年為濱海地區所轄。1949年屬濱北專區 。1950年屬膠州專區。1956年7月膠州專署撤銷,膠縣劃歸昌濰專區。1958年11月劃歸青島市轄。1961年重歸昌濰專區。1978年11月再次劃歸青島市管轄。1987年2月撤銷膠縣設立膠州市。

  萊西市

  萊西屬地曆史悠久,石器時代就有人在此勞動、繁衍,商周時期屬萊子國,齊侯滅萊時,于今周格莊鄉築古城,秦時屬齊郡。萊西因地處萊陽之西而得名。1941年2月,原萊陽縣分為萊東縣和萊西縣。1942年7月由萊西、萊東兩縣析出萊西南縣。1950年3月17日,萊西南縣與萊西縣合并稱萊西縣,屬萊陽專區 。1958年10月17日,萊西縣與萊陽縣合并,屬煙台專區 。1962年1月1日,萊西縣從萊陽縣分立。1983年10月1日,由煙台專區改屬青島市。1990年12月,撤銷萊西縣設立萊西市。

  平度市

  道光年間《重修平度志》記載:“平度,漢舊縣名也。通志引說苑闾邱先生對齊宣王願選良吏平法度,臣得壽矣之言,謂義蓋取此。”但書中亦提到平度以“平法度”而得名的說法,古籍并無确切記載,因此是否名稱真由此而來則不得而知。明、清時為平度州,屬萊州府。1913年,改平度州為平度縣,隸萊州府。建國後,平度曾先後分屬膠東行政公署、萊陽、濰坊。1983年10月,平度縣劃歸青島市管轄。1989年7月撤銷平度縣設立平度市。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2)

  淄博市 淄博作為地域名稱,是随着淄川、博山煤田的開發于20世紀20年代初形成的,系對淄川、博山兩地的簡稱。1945年8月,成立淄博特區,至此,淄博才正式成為政區名稱。 1955年3月9日設立淄博市。

  

  張店區:張店城區,古稱黃桑店。因地處交通要沖,過往商旅多在此栖身。宋代,黃桑店中有一張氏店門庭大,客房多,生意興隆,遐迩聞名。後來黃桑店之名漸被張家店取代。至元代,稱之為張店。1955年4月,正式成立張店區。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4)

  臨淄區:臨淄原名營丘,公元前859年,齊獻公更名為臨淄。1970年改稱臨淄區。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5)

  淄川區:因淄河流經境内而得名。1956年稱淄川區。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6)

  博山區:其一,博山全境盡山,幾無平坦之地,博山之名具有多山之意。其二,因境東南有"博山",故以山名為縣名。1955年3月改為博山區。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7)

  周村區:戰國前,因此地位于丘陵、平原的交接處,故名為晝,曾因人少聚居而名為晝,後因字音轉變和臨水居稱晝屯,北宋年間演變為周村。1955年4月設周村區。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8)

  桓台縣:南宋理宗紹定元年(1228年),置新城縣。1914年易名耏水縣,旋改桓台縣。因境内有齊桓公戲馬台而名。

  高青縣:1948年,由原高苑縣和青城縣合并而成,取兩縣首字而得名。

  沂源縣:1944年5月建沂源縣,因境内沂河發源地而得名。

  棗莊市 棗莊各區名稱的由來

  滕 州

  滕始于黃帝,因境内泉水“騰湧”而得名。周滅商後,武王封其異母弟叔繡于滕,乃稱“滕國”。今滕域,周時設滕國,秦時置滕縣、薛縣,屬薛郡。漢高祖析小邾置蕃縣,漢武帝時改滕縣為公邱縣。三國魏沿襲秦制。西晉襲漢制。隋升滕縣為郡,後又改為縣。北宋兼置滕陽軍。金、元時設滕州。明之後為滕縣,或屬濟甯,或屬兖州。1950年屬滕縣專區。1953年改屬濟甯專區。1979年又改屬棗莊市。1988年3月7日撤銷滕縣設滕州市。

  薛 城

  夏商屬薛國。東周時期,薛國衰弱,長期歸屬齊、魯轄制。齊大将田忌(字子期)、相國田嬰(靖郭君)、田文(孟嘗君)曾先後受封薛城。田文治薛期間,曾大規模地增築薛城,薛城得名源于此。秦以後歸屬名稱變化頻雜,基本上隸屬滕、峄二縣。1945年8月至1948年11月,分屬臨城、峄縣和棗莊辦事處。1952年9月,臨城縣改稱薛城縣。1956年3月撤銷薛城縣,今薛城西部、中北部劃歸滕縣臨城區,東部屬峄縣鄒塢區,南部屬峄縣周營區。1960年1月峄縣改稱縣級棗莊市,3月臨城公社改屬棗莊市。1962年始建薛城區,隸屬棗莊市。區政府駐地薛城鎮。

  峄 城

  峄城為原峄縣治所。峄之名,一說因峄南葛峄山(俗稱天柱山),一說因峄境多山,衆山連絡為繹,古“繹”與峄同。峄在夏、商、周時為子國,戰國時為楚國蘭陵;秦統一後歸薛郡;自漢以後,峄城多為郡或州、縣治所。明清時期屬兖州府,民國時期屬山東省魯西區。新中國成立後,峄縣屬台棗專署。1953年7月屬濟甯專署,1960年1月撤銷峄縣建制,設立縣級棗莊市,仍轄原峄縣行政區域,隸屬濟甯專區,1962年6月30日,棗莊市升格為省轄地級市,峄城區即在原峄縣址建立。

  台兒莊

  唐代,台氏在此立村,稱為台家莊。位于北門外的準提閣,建于唐代中後期,是台兒莊有史可考的最古老建築。爾後演變成台莊、台兒莊。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京杭運河改道流經台兒莊,逐漸形成重鎮。明末建土圩寨,派駐巡檢司。清順治四年(1647年),南傍運河正式建築台兒莊城。1949年10月至1953年8月屬蘭陵縣,1953年9月至1960年1月屬峄縣。1960年1月峄縣改為縣級棗莊市,一年後升格為地級市。1962年6月始設台兒莊區。

  市 中

  以棗莊市城區為主幹部分的市中區,為曆史上的棗莊之所在。1928年建棗莊鎮,直屬峄縣。1958年11月峄縣治所由峄城遷移棗莊。1960年撤銷峄縣建制,建立棗莊市(縣級);1961年升格為山東省直轄市,下轄薛城、峄城、台兒莊、齊村4區。1962年建立棗莊鎮(縣級),直屬棗莊市。1976年建立棗莊市市中區。城區棗莊之原始村落位于棗莊煤礦東大井以南,大窪以東,今清真寺所在地。棗莊因多棗樹而得名,于今當地人仍稱老棗莊以西之新建街為“棗行”。

  山 亭

  “山亭”之名的由來,有志為據。明萬曆《滕志》載“山亭,在高山前,菸菟城後,飛雲台上,傳說為菸菟丞相所築,山亭之名以此,亭廢台尚存。”另因在山亭村有一個流傳很久的“三停”之說。所謂“三停”,即一停塢土山;二停南大窪;三停結義廟。山亭與“三停”用當地話來講,同音而不同意。

  東營市 東營市 市名由來 原為村名,1964年華北石油勘探會戰總指揮部設在該村。翌年,惠民地區東營辦事處在此成立,1982年國務院批準設立地級市,即以'東營'為名。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9)

  東營區 1984年,市轄東營區、牛莊區建立。1987年兩區合并為東營區。因系東營市政府駐地,故名。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10)

  河口區 1982年11月設立河口區。因黃河自1855年起先後7次改道在境内入渤海,建區時境域仍有黃河入海口而得名。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11)

  墾利區 此地原有墾區和利津窪兩個名稱,取其首字而得名。1941年9月,墾區抗日民主政權建立為建置之始。1943年4月,墾區正式稱墾利縣,現已為墾利區。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12)

  利津縣 在周秦時代屬齊國。隋代建永利鎮,金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升永利鎮為利津縣。因邑内有東津碼頭,取永利、東津之字得名利津。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13)

  廣饒縣 西漢初置廣饒縣,隋移置千乘縣,金改樂安縣。1914年,全國改定重複縣名,樂安縣複稱廣饒縣。廣饒縣名之由來,概取'海濱廣斥,饒于魚鹽'之吉祥義。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14)

  煙台市 煙台

  據明史記載: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為加強海防軍事建設防止海上倭寇不斷侵擾,朱元璋準奏批建甯海衛(今牟平區)"奇山守禦千戶所",在建"奇山守禦千戶所"的同時,于其北山(今煙台山)頂設建"狼煙墩台",被土人(當地人)稱為"煙台",并被傳為煙台的始源。

  芝罘

  罘島而得名,芝”即靈芝。芝罘島的形狀,恰似一株巨大的靈芝;“罘”即屏障。芝罘島橫卧在黃海之中,似一道天然屏障,護衛着身後的沃土。也就是說這個島有“靈芝”一樣的形狀,有“罘”一樣的作用,因此稱之為“芝罘島”。

  萊山

  相傳800多年前,在今萊山大地上,一夜間來了一座小山(今煙台萊山機場内馬鞍山),當時取名“來山”,後因山上草木叢生,遂演變為萊山,由此得名建鎮建區。

  福山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僞齊帝劉豫登此山,稱兩水鎮一帶為"福地",因名此山為福山,金天會九年(1131年)置縣,故名。

  牟平

  “牟平”以在“牟山之陽,其地坦夷”得名。而此含義應為漢時縣治設于現福山境之東牟縣,今之牟平一度歸屬其内。直到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析文登縣于東牟故城(即今牟平城),置牟平縣。由此說明,今牟平名當為時現福山區牟平遷此之沿襲。

  蓬萊

  蓬萊地名來源于仙山蓬萊,追根溯源應尋求到漢武帝,他在方士們的誘導下來到遠離中原的東夷之地尋求海上神山,結果一直沒能如願,便在海邊築起一座小城,命名蓬萊,聊以自慰,從此便有了蓬萊這一地名。

  蓬萊地名來源于仙山蓬萊,追根溯源應尋求到漢武帝,他在方士們的誘導下來到遠離中原的東夷之地尋求海上神山,結果一直沒能如願,便在海邊築起一座小城,命名蓬萊,聊以自慰,從此便有了蓬萊這一地名。

  龍口

  1986年撤銷黃縣,設立龍口市。原黃縣有龍口鎮,龍口鎮有龍口港,因而得名。

  招遠

  金天會九年(1131年),因金代戰亂,民衆多流亡,為招集流亡者,使其回鄉安心農耕,遂取名“招遠縣”。

  萊州

  萊州市因古萊州府駐地而得名,舊稱掖縣。古為萊夷地。掖縣一名最早見于《戰國策》:“(齊襄王)益封安平君(田單)夜邑萬戶”。《說苑》作掖邑。以掖水(今南陽河)得名。萊州之名始于隋朝,582年改光州為萊州,為萊州地名之始,距今已有1432年。

  海陽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廷批準裁大嵩衛設海陽縣,縣城建于今鳳城。因縣地處黃海之北,故名“海陽”。

  萊陽

  萊陽市因地處萊山(今旌旗山)之陽,故稱萊陽。後唐同光元年(923年)改昌陽為萊陽。1987年4月改名萊陽市。

  栖霞

  栖霞:栖霞因以“五更平明,海日東升,照耀城頭,霞光萬道”而得名。

  長島

  長島:長島縣以長山島而名,長山島以長山而名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15)

  濰坊市 “濰坊”因濰縣與坊子區而得名。1948年濰縣城區與坊子礦區于今市區置濰坊特别市,取各首字命名。濰坊之名首見。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16)

  安丘市

  因安丘侯國而得名。安丘春秋時因其地山丘起伏,河谷縱橫,在山水環抱之中,故稱渠丘。西漢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七月癸酉,封将軍張說為“安丘懿侯”,食邑古渠丘地三千戶,國名“安丘”。漢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置安丘縣。

  昌樂縣

  昌樂縣古稱營丘,為姜太公初封地。宋朝建隆三年(962年)始置昌樂縣,以“都昌”、“長樂”兩地名之尾字取名昌樂縣,寓昌盛安樂之意。

  昌邑市

  古稱邑、都昌。春秋時設城邑,為齊七十二城之一,宋建隆三年,建新城,稱昌邑,為縣治所。

  坊子區

  唐代濰縣南往安丘、諸城驿道三十裡處鑿井一眼旁築一方土堆為标志,清末,土堆旁開一客店取名“坊子店”,坊子因此而得名。

  高密市

  因境内有密水,“其源言之謂高”,故有高密之名。

  寒亭區

  寒亭區的前身是濰縣,濰縣因濰河而得名。夏代,寒浞在此建國,史稱古寒國。漢王莽後改古國為亭,始稱寒亭,寒亭因此而得名。1983年建寒亭區。

  奎文區

  1994年經國務院批準,原濰城區以境内白浪河為界劃分為兩個區,白浪河以東因建有“奎文閣”,故名奎文區。

  臨朐縣

  西漢始設臨朐縣,因縣城東臨朐山而得名。

  青州市

  青州之名起源較早。據《尚書·禹貢》載∶“海岱惟青州”,是古九州之一。

  壽光市

  壽光來曆跟雲門山上的壽字有關,它刻于明嘉靖三十九年九月初九,當時正值衡王(當時住在青州,現在青州市有衡王府遺址)生日,衡王府内掌司周全為巴結上司,請來了全國最有名的石匠,在衡王府南的雲門山頂的大岩石上刻了一個高7.5米寬3.5米的巨大壽字。工程完工那天,衡王來觀看大壽字,發覺整個壽字都塗成了鮮豔的紅色,惟獨下邊“寸”字的一點沒有顔色。衡王不解,周全解釋說,這要由衡王您親自“點睛”。當衡王拿筆把這一點塗紅後,這個巨大的壽字突然大放光芒,将整個青州城以及北邊的土地都照亮了。衡王大悅,并命名青州以北的地方叫“壽光”。又有人說壽光因闾邱長老向齊宣王乞壽的故事而得名。西漢(前148年)置縣。

  諸城市

  說法一:境内有諸多古時縣城,故名。說法二:境内有諸馮村(舜的出生地),諸城由此得名。諸葛亮先祖姓葛,居于諸城,後遷莒縣為使後輩不忘故地,故在姓前加以諸字,這便是“諸葛”一姓的由來。這裡因出土了世界最大的鴨嘴恐龍化石,又被稱為“龍城”

  濟甯市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17)

  濟甯

  是以濟水得名,當今山東境内的黃河基本上就是濟水的故道。“濟甯”一名的出現是元至元八年,即1271年,升濟州為濟甯府開始的,濟甯一名的由來,是因“濟水南會泗,北會汶,州居其中,故以濟甯為名”。又因巨野一帶曾被河水淹沒,而任城“地勢高亢,關津險阻”,“可保安甯”,故名濟甯

  任城

  曆史悠久,遠古時期,這裡居住着華夏民族先人之一的東夷族原始部落。夏朝時期,太昊(伏羲氏)後裔有仍氏(亦稱有任氏,任、仍古時同音)就在這裡建立了仍國。周朝時期,仍國被封為任國。春秋戰國時代任國先後隸屬于魯、宋、齊國。秦統一中國後,廢任國而改為任城縣。這是“任城”稱号的最早由來。

  兖州之名由來已久,《爾雅·釋地》記載:“濟河間曰兖州”。我國上古行政區劃中有九州之說.兖州即為九州之一,相傳以發源于河南省濟源縣王屋山的沅水而得名,沅與兖字同音,通用.《辭源》中有“濟河間其氣專質,厥性信謹,故曰“兖”。意思是說濟水與黃河之間,所處條件特好,人的氣質誠實謹慎故稱兖州。

  曲阜

  相傳為古帝少吳氏的都城,殷商時代的奄國,三千年前的魯國都城,今日的曲阜城為明代所重建。“曲阜”一名始見于《禮記》,東漢應邵曾解釋說“魯城砂有阜,委曲長七八裡,故名曲阜。”阜字作土山解,現曲阜城東有土山叫防山,蜿蜒曲折,形成龍形阜地,這就是曲阜之名的由來。

  鄒城

  古屬夷地,夏屬九州中的徐州之域,殷屬奄國,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滅商建周,封曹俠于此建邾國。春秋魯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5年)遷于峄,重建國都于峄山之陽。至穆公時(公元前480年前後)改“邾”為“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始設“驺縣”。至唐時“驺”為“鄒”。1992年鄒縣撤縣設市更名鄒城市。

  微山縣

  以微山湖得名,微山湖以微山得名,微山以微子得名。微子名啟,是殷纣王庶兄,原封地于微,故稱他為“微子”,(子是爵位)現微山島主峰頂上有微子墓,系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微子墓在微山島西北部的一個小山上,這山因微子墓而得名,湖又因山取名,縣也因山而冠名。

  梁山縣

  以粱山得名,梁山,本名“良山”,後易名“梁山”.易名原因有三說:一說良山屬梁國境域,傳說為皇家獵場,梁孝王劉武曾遊獵于此,故更名為“梁”。二說梁孝王田獵終于此,中暑身亡葬良山之陽,遂易名“梁山”。三說是因避東漢武帝叔父劉良的名字,便改“良”為“梁”。

  金鄉縣

  遠在氏族部落時期是有仍氏(缗姓)聚居的地方。縣名起源于西漢.以山得名。漢武帝天漢四年(公元97年)封其子為昌邑王,十一年薨.葬于高平山,初在山北鑿墓,得白兔,以為不吉,更葬山南,鑿而得金,故改名曰金鄉山.縣名自此始沿用至今。不過至今金鄉也沒有開采金的曆史記載,以“傳”得名。

  魚台縣

  舊城海子景區位于魚台縣王廟鎮舊城裡村一帶。舊城原名黃台市,因黃水不沒而得名。曆史名人有孔子七十二賢之孝子闵子骞,樊子遲、宓子賤等。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七月,黃河決口于銅山縣的孫家集。9月13日,洪水灌城,官舍民房全部倒塌,城址淪為湖泊。為省級農業旅遊示範點。

  汶上縣

  春秋為中都,戰國稱平陸,漢改東平陸,後齊稱樂平,隋複稱平陸,唐天寶元年複稱中都,金貞年改稱汶陽。汶上作為專用地名始于金泰和八年(120日年),因地處汶水之濱而得名。汶上取名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汶上地處汶水下遊。下字是不吉利的字眼,即使有下人們也不說下。因此就出現了汶上之名。

  泗水縣

  五帝時為古都近畿,夏商有卞縣北周後的各朝,曆代置縣.縣名幾經變更,直至隋朝置泗水縣。其名稱以泗河而得名,泗河古稱泗水,為禹治九水之一.泗河發源于泗水縣泉林鎮東陪尾山麓,以趵突、洗缽、響水、紅石泉四源并發彙流成河而得名。

  嘉祥

  故地原屬巨野、任城二縣,南宋高宗十年分任城、巨野之民置嘉祥縣,屬濟州所轄。嘉祥一名,據《左傳》記載:十四年(即公元前480年),西狩大野(現巨野東北一帶),獵獲麒麟一隻,麒麟為太平之獸,屬吉祥之兆,因獲麟地在嘉祥縣境内,故以“祥瑞”之意取“嘉祥”置縣名,沿用至今。

  泰安市 泰安也因泰山而得名,從古語“泰山安則四海皆安”中來,寓意“國泰民安”。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18)

  泰山區

  1985年5月設泰山區,因境内泰山而得名。

  岱嶽區

  岱嶽區因境内泰山而得名。泰山古時亦稱岱嶽。

  甯陽縣

  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于甯山之南置縣,故名甯陽。

  新泰市

  新泰,别名新甫、柴城、平陽。三國鼎立,新泰在魏境。魏沿置東平陽縣,仍屬兖州泰山郡。西晉泰始年間,大臣羊祜表奏晉武帝,取新甫山(境内山名)、泰山首字為縣名,表改平陽為新泰縣,屬泰山郡。自此開始出現新泰之名,并一 直沿用至今。

  肥城市

  肥城,别名中國桃都,曆史悠久,也是革命老區。

  西周時肥族人散居于此,古稱肥子國,肥城因此而得名。

  東平縣

  東平,古稱東原。《尚書·禹貢》載:大野既潴,東原底平。東原底平是為東平得名之始。

  威海市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19)

  威海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加強海防,抵禦外來侵擾,明朝政府設立威海衛,取“威震東海”之義,威海名稱由此而來。

  環翠區

  是威海市的中心城區、市政府駐地,是威海市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中心,以環翠樓命名。環翠樓始建于明朝,最早的環翠樓是在威海西邊城牆上的一座小塔樓,建于西城牆的最高點,西依奈古山,東瞰蒼茫大海,南望迤逦峰巒,北眺巍峨青山,樓體四周綠翠掩映,遂得名“環翠樓”。

  文登區

  位于山東半島東部,與韓國隔海相望,是中國溫泉之都、中國長壽之鄉、中國最美養生栖居地。文登區是原文登縣,“文登”一詞來源于秦始皇東巡時,召文人登山,故将山命名為文登山。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年間,始置文登縣,因文登山得名。

  榮成市

  地處山東半島最東端,三面環海,是中國距韓國最近的地區。榮成市境域初屬榮成縣,由成山衛裁衛設縣而成。雍正年間,河東總督以文登幅員遼闊,殊難管轄,而成山地方為海洋東面險要之區為由,奏請再另設縣,後被采納。雍正帝引用《史記》中的記載“始皇嘗射大魚于榮成山,山在邑境内”,遂稱新設縣為榮成縣。

  乳山市資源充足,物産豐富, 素有“金嶺銀灘”的美譽, 是著名的“水産之鄉”、“水果之鄉”和“黃金之鄉”,因境内“大乳山”而得名。乳山風光秀美,氣候宜人,海拔200多米,山勢突兀,山巅陡峭圓潤,形似一豐滿乳房,故而得此名

  日照市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20)

  日照,取“日出初光先照”之義

  公元1087年(北宋元祐二年),置日照鎮,屬莒縣。日照之名始于此,取“日出初光先照”之意。1184年(金大定二十四年)設日照縣。1985年,設縣級日照市,1989年升格為地級市。1992年設區帶縣。 

  關于日照,曾有人出過一個非常有名的上聯“日照日照日日照日照”,是這樣讀的:“日—照—日照—日日—照—日照”,意思是“太陽照耀着日照,天天照耀着日照”,據說至今沒人對出工整的下聯來。

  東港區

  取自李鵬的題詞“日照東岸巨港出”

  1992年12月7日,以原日照市行政區域設立縣級東港區。以李鵬總理題詞“黃海灘頭千年睡,日照東岸巨港出”之意得名。

  李鵬總理的一句詩,點出了日照因港而立,因港而興,東港因此而得名。日照港是伴随着我國改革開放誕生、成長起來的新興沿海港口。1982年正式開工建設,1986年投産運營,是我國重點發展的沿海20個主樞紐港之一,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

  岚山區

  因座落岚山南麓而得名

  岚山頭,明洪武年間建制,因座落岚山南麓而得名,俗稱岚山頭口,也叫山南頭。1952年1月建岚山鎮,1981年9月與汾水分開設立岚山頭公社,1988年4月改設岚山頭街道。1993年,設立岚山辦事處;2004年,岚山辦事處撤銷,成立岚山區。

  岚山海上碑是目前沿海地區僅存唯一的古代碑刻文物古迹。位于岚山漁港碼頭西側,為海邊天然巨石鑿琢而成。上有蘇京、閻毓秀等名人題書的石刻。蘇京,安東衛人,明代進士,官至監察禦使,建甯兵備道。他書寫的楷文:“星河影動,撼雪噴雲”,橫刻于碑上,氣勢非凡。閻毓秀,山西榆次人,武進士。清代康熙十年任安東衛守備。題楷文:“難為水”,“萬斛明珠”,“砥柱狂瀾”。

  莒縣

  取自原始東夷民族莒部落名

  莒為地名,始自原始社會東夷民族的莒部落。莒地多産芋,時人稱“芋”為“莒”,并食之,故以莒為部落名。夏為莒部落,商屬姑幕國,周為莒子國,秦始為縣,西漢置城陽國,東漢置琅琊國,南北朝時期曾為東莞郡治,隋設莒州,以後或為州或為縣,1913年改州稱縣至今。

  五蓮縣

  因五蓮山而得名

  五蓮縣建于1947年5月,由原日照、莒縣、諸城三縣的邊緣山區組劃而成,以境内五蓮山而得名。

  五蓮山、九仙山,被宋代大文學家蘇轼贊譽為“奇秀不減雁蕩”的五蓮山,主峰五蓮峰海拔515.7米。内有明代敕建的護國萬壽光明寺,是齊魯四大佛教勝地之一,為江北重要的佛教活動場所。素以“奇如黃山,秀如泰山,險如華山”而著稱的九仙山,擁有江北最大的萬畝野生杜鵑花園,宋熙甯九年文學家蘇轼曾登臨九仙山,留下了“白鶴樓”題刻,在詩中贊譽“九仙今已壓京東”。

  石臼

  因舂米形成的臼狀石坑而得名

  石臼之稱,一傳自宋代始,有漂泊海洋的漁家在東南隅岬角駐足拴纜,上岸舂米為食,形成多處臼狀石坑,故稱“石臼”;又傳宋代嶽飛部将李寶破金後屯兵此處,用“石臼”杵米而得名。

  明初,為防倭寇設“備禦千戶所”,始稱石臼所。1945年9月稱石臼鎮。新中國建立後,又經過多次轄區隸屬變更,期間曾稱“區、人民公社”等,1982年1月,石臼公社改為石臼鎮,1985年改置石臼辦事處,1988年4月12日改名石臼街道至今。

  安東衛

  明代以來的著名海防衛所

  明朝因倭寇竄擾,遂在沿海各軍事要地,設置很多衛、所,安東衛就是明初十九衛之一的防海衛,約于1383年前後設立,與天津衛、威海衛等齊名。安東衛,自明清以來,既是海防要地,又是貿易通商口岸。内控魯蘇江淮遼闊腹地,外扼大海,是去高麗、日本諸國咽喉,海陸交通方便,城内城外,店鋪林立,南北商客,絡繹不絕。可謂商賈雲集,百舸争流,人市如潮。

  濱州市 濱州,因瀕臨渤海而得名。隋唐五代建縣制,五代後周改渤海縣為濱州。元朝實行三縣聯合稱作一個州,這樣就沾化,蒲城,渤海,三縣合稱濱州,因為三縣都靠海所以取“濱”命名。

  濱州市市名由來 1992年3月,因惠民地區行署駐地濱州市,惠民地區改為濱州地區。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21)

  沾化,1195年更名為沾化縣,縣名取義于漢代龔遂治渤海“海濱之民”複沾聖化。鄒平縣西漢以前,夏封舜後姚姓為鄒侯,在鄒平之域,立鄒侯國。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22)

  惠民縣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 定州升為武定府,置惠民縣為附郭,因有明代開鑿的排水渠惠民溝而得名。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23)

  陽信,陽信縣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陽信縣,因治所為韓信自燕伐齊屯兵駐地,又居古笃馬河之陽,縣名由此而得。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24)

  無棣:“無棣”一名始見于《春秋·僖公四年》,以縣城南臨無棣溝取名無棣

  博興:五代時期,梁朝沿襲唐代建置,後唐莊宗李存勖為避獻祖諱,改博昌縣為博興縣。

  德州市 德州

  因德水(黃河)得名。秦改黃河為德水。漢在今陵縣設安德縣,隋唐改稱德州。明移德州于今地,設德州衛。民國改為德縣。1946年析德縣城關區置縣級德州市,1994年改為地級市。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26)

  德城區

  明洪武七年移德州治于今城區,始名德州。民國元年改稱德縣。1946年6月德縣解放後,置德州市。1994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原縣級德州市更名為德州市德城區。

  

  樂陵市

  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樂陵縣。大阜曰陵,樂則取四民用足,國乃安樂之義也。1988年9月1日,撤縣設市。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28)

  禹城市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為紀念大禹治水之功,改祝阿縣為禹城縣。1933年10月18日,撤銷禹城縣設立禹城市。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29)

  陵城區

  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在今陵縣城置安德縣。公元九年王莽改制,設定安公國,治所安德(今陵縣縣城),元憲宗二年(1252年),升将陵縣為州,稱陵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複為陵縣。洪武七年(1374年),将陵縣、安德縣合并稱德州,州治所在陵縣。洪武十三年(1380年),複置安德縣,稱陵縣,陵縣之名稱始于此。2014年10月,國務院關于同意山東省調整德州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複:撤銷陵縣,設立德州市陵城區,以原陵縣的行政區域為陵城區的行政區域。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30)

  甯津縣

  公元1128年,因臨鬲津河而得名的臨津城毀于大水,遷至現址,取“安甯”之意,改名甯津縣。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31)

  慶雲縣

  明洪武六年(1373年)置慶雲縣。城東有一卧龍崗。岡上樹繁草盛,其上空常被雲霧籠罩。史記天官書曰:'若煙非煙,若雲非雲,郁郁紛紛,蕭索輪,是謂卿雲。'卿雲,古以為祥瑞之氣,取其意,且卿通慶,故取名慶雲。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32)

  臨邑縣

  秦時置漯陰縣。南朝宋孝建二年(455年)改稱臨邑縣。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33)

  齊河縣

  金天會八年(1130年)撤齊河鎮設縣,始稱齊河縣。另,齊河縣,因城臨濟水,濟水又名齊水故名。齊河的縣城叫晏城,是齊相晏嬰的封地。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34)

  平原縣平原縣因周圍地形平坦而得名為平原邑。秦代(公元221年)以平原邑置平原縣。

  夏津縣

  夏津縣原稱縣(漢置),隋大業間改縣置夏津縣。以華夏民族及地處古黃河大渡口而得名。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35)

  武城縣

  戰國時屬趙地,因地處趙國東部邊塞,四無山阜,為防禦強齊入侵,歲饬武備,修築城防以屯兵,是謂武備之城。西漢初年,設東武城縣。西晉太康年間,改稱武城縣。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36)

  聊城市 東昌府區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37)

  聊城也稱“鳳凰城”,因為聊城古城池位置和布局狀若鳳凰,故素有“鳳凰城”之稱。

  對此,還有一個傳說:傳說,聊城一帶原是一片梧桐林,住着一對鳳凰,統率着林中百鳥,過着幸福的生活。有一年發大水,東海一條惡龍來到此地,驅走了鳳凰,使這一帶變成了一片汪洋,人們叫它東州湖。地方官見湖波蕩漾,周圍林茂花繁、景色優美,便想在湖邊建城,但工匠們感到工程艱難,均不敢承擔。這時,來了兩個人,一個叫王東,一個叫王昌,他們自告奮勇,願意承建。原來這兩人就是被惡龍趕走的那對鳳凰所生的兒子。王東、王昌建城,鳳凰率百鳥送來木石用料,不長時間,一座雄偉的湖城建成了。人們為了紀念鳳凰在建城中的功績,便将該城起名為鳳凰城。後來,東海惡龍又興風作浪,企圖摧毀新城。此時,王東、王昌即力戰惡龍。惡龍逃往東海,扒出一條水道,引海水來灌城。為救鳳凰城的百姓,王東、王昌兄弟二人鑽入水下,用身子堵住了水道。人們為感謝兩兄弟獻身保城救衆的高尚品德,便将鳳凰城又改名叫東昌。

  臨清市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38)

  臨清曆史悠久, 按禹貢古屬兖州,商周時為 “王畿之地”,屬衛,戰國時屬趙,秦時屬巨鹿郡。早在西漢初年即以清淵之名設縣制。後趙建平元年(公元330年),因依傍清河(衛河古稱)而更名為臨清縣,臨清之名由此而始,沿用至今。“臨清”之名沿用曆史長達1676年。

  高唐縣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39)

  高唐,因境内古有唐山,屬沼澤中高地而得名.據舊志記載,上古為爽鸠氏之墟,爽鸠氏是上古五帝之一少昊氏的刑官;春秋為邑,西漢置縣,元,明,清三代設州,迄今已有四千餘年的曆史,屬中華民族黃河文化發祥地之一.高唐縣這個"千年古縣",具有古老的地名詞語文化,土地資源得天獨厚,曆史文化積澱深厚,旅遊資源豐富,曆史上高唐就"居中原沖衢",有官馬大道"南通吳會,北拱神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文字記載的曆史2800多年,志記"桑蠶之富為山東名郡","貨以木棉甲于天下",素有"金高唐"之稱.

  茌平縣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40)

  在茌平的地盤上,有一座山,山上全是赤紅色的石頭。所以此地地名為赤音。因為此山是在被淤積的渤海裡,當黃土淤積到把山尖也淤平了以後,就成了赤山之平陸了。郁郁蔥蔥的長滿了深深的雜草。在這深深的雜草地裡,來了一個人,在此地養了三千仕。這可就使此地出名了,這個養仕三千的人就是孟嘗君。這些仕人可都是些才子啊!他們就想,在這赤山之平陸的草地上,養着我們這些仕人,我們這些才子們得留個紀念啊!留什麼好呢?有人就提議,這個地方的名字最有意義,也能長久的留流傳下去。那麼在這片草地上有我們這些仕,就把草和仕組個字吧,因這裡又是赤山之平陸,就把這個草頭加個仕字念赤音,現在又已經淤平而沒有山了,就叫【茌平】吧。于是茌平的地名就這樣演化出來,并沿革下來了。

  東阿縣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41)

  因境内北有黃河,南有濟水蜿蜒東流,河曲形成大陵,故曰阿;阿,有二:在趙者曰西阿,在齊者曰東阿。這就是東阿縣名稱的由來東阿縣曆史悠久,據史書記載,東 阿縣自春秋戰國時期為齊國西陲小邑,先稱柯,繼曰阿。秦廢封建置郡縣,始稱東阿縣,屬東郡。自秦已來,相沿至今已2200餘年,其間除劉宋一度将東阿并入谷城縣,解放後一度将東阿并入茌平縣外,一直相沿。

  陽谷縣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42)

  陽谷縣曆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陽谷作為地名,最早見于公元前4世紀孔子的《春秋》中,孔子在此書中曾4次提到陽谷這一地名。陽谷春秋時屬齊國的柯邑和衛國的桃丘邑,或稱阿邑。秦國時期阿邑改稱東阿,當時為漢楚相争之地,漢朝建置東阿縣。隋朝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設置陽谷縣,縣名取之東阿縣界的陽谷亭,後縣治所于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遷至孟店,即今縣政府駐地。

  莘縣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43)

  據考證,莘縣為龍山文化遺址,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晚期,從我縣地理位置上看,地處黃河故道,因草随水長,人依草生,古人類就對這塊沃土有所開拓,并形成了一個個聚落居地。這就孕育着莘縣地名的産生,從而直到有了語言、文字,才有了地名的産生和記載,可見,莘縣地域的曆史源遠流長。

  據《方輿紀要》載,秦始皇(赢攻)三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兼并六國、罷侯置守,分天下為三十六郡,莘縣屬東郡,時為陽平縣,距今2226年,曾幾度更名,秦時為陽平縣,南北朝北齊時改為樂平,北周改曰莘亭縣,隋朝又恢複陽平,曾改曰清邑,後又改曰莘縣,沿用至今。

  冠縣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44)

  冠縣始建于隋開皇6年(公元586年),時稱冠氏縣,因古“冠氏邑”得名。春秋“冠氏邑”在今東古城,冠氏邑的來曆、含義,傳說有二:一說,春秋時期,晉國有一官吏,專掌設計制作冠(帽子),他設計制作的“冠”既新穎美觀、舒适大方,又便于區分官階、貧富、貴賤、尊卑,甚為時尚,因此,得寵于晉侯,晉侯便賜之以姓,封之以地,其家族以職業為姓稱冠氏,其封地以姓為名稱冠氏邑。

  另一說,春秋時期,晉國有個制度,即對有戰功的武将,由晉侯親自授予飾有鳥翎的桂冠一頂,以旌表其英雄業績。該國時有一名武官,足智多謀,英勇善戰,屢建功勳,晉侯便授之以冠,并賜姓冠氏,後轉為文官,封為邑大夫,其封地則以姓為稱冠氏邑。

  以上兩說,是否屬實,沒有證據,誰是誰非更難分辨。

  菏澤市 原指菏澤縣(牡丹區),始于大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因南有菏山(菏山古代的山名,菏本義菔草,菔草古書上為蘿蔔的一種,遠古時期魯西南稱作窮桑又名空桑,少昊為窮桑氏都曲阜。桑即桑樹,窮即路的盡頭,意思長滿桑樹的地方,在長滿桑樹的地方有一片蘿蔔地,故名菏山、菏水。)北有雷澤(因附近經常電閃雷鳴故名雷夏澤,華胥氏在此遇到大腳印,因而懷伏羲)雍正帝賜名菏澤,至今280餘年。地區名始于1949年8月在菏澤成立的平原省,劃境西北為菏澤專區。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45)

  菏澤作行政區劃名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曹)州為府,而附郭設菏澤縣”,故菏澤是以水得名,三次改市仍沿用,至今二百六十多年。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46)

  牡丹區

  2000年,設立菏澤市牡丹區,以原縣級菏澤市的行政區域為牡丹區的行政區域,因境内牡丹園而名。

  經濟開發區

  1992 年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設立的省級經濟開發區,位于菏澤市區東部,和城區相連。

  定陶

  定陶之名緣于陶丘。《說文》"陶丘再成丘也,在濟陰",這裡有丘雙層,像陶竈,故名。春秋末期,範蠡助越滅吳後,出海至齊,輾轉至陶,并"以陶為天下之中,遂定居焉,故曰定陶"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47)

  單縣

  單縣古稱單父,由舜帝的老師單卷居住地而得名。明洪武元年(1368年)撤單父縣,其地直屬單州。次年7月,降單州為單縣,單縣由此定名,一直沿用至今。

  成武

  成武縣秦置成武縣,明洪武四年(1371年)曾将縣名"成"作"城"。1958年經國務院批準,将"城"改"成",複為成武縣。

  郓城

  郓城縣春秋魯成公四年(公元前587年),魯在此駐軍并築城名郓,郓城自此而得名。

  東明

  東明縣:東明縣建置于西漢建元元年(前140年),始稱“東昏”,公元九年反其義改為“東明”

  曹縣

  明洪武二年(1369年),曹州治因水患遷置楚丘縣盤石鎮,撤楚丘縣入曹州,洪武四年(1371年)降曹州為縣,始有曹縣,明正統十年(1445年)十二月,劃黃河以北的十八都複置曹州,曹縣應更名而未更,沿用至今。

  巨野

  巨野縣西漢始建巨野縣,因古有大野澤而得名。

  鄄城

  鄄城縣春秋時期為衛國鄄邑,秦時改鄄邑為鄄城,西漢初置鄄城縣,因境内鄄邑、鄄城而得名。

  萊蕪市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48)

  萊蕪

  萊蕪的來曆有六說

  一為荒蕪說。按字意解釋,萊俗稱灰菜,蕪是田野荒蕪,意即荒涼的地方,所以叫萊蕪。

  二為來無石說。萊城勝利路南端原有一太湖石,再是在萊城西南有一鐵石(一說是隕石)。百姓見兩石形狀怪異,不知從何而來,認為是空中落下來的。按老子的“有生于無”的觀點解釋,此石來于“無”,因此名“來無石”,借以名縣為萊蕪。

  三為山名說。《左傳》曰,與之無山及萊柞是也。應邵雲,泰山萊蕪魯之萊柞邑,按此則萊蕪之名合兩山而言,舊志引萊民播流此谷者誤。

  四為萊民播流此谷說。《水經注·淄水》:“引舊說雲,齊靈公滅萊,萊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蕪,故日萊蕪。”此谷是指萊蕪谷。

  五為舞熬說。《炎黃氏族文化考略》,“釋來牟,小麥之種,相傳自天而來,故呼曰來。是最早種植小麥的部族,自稱萊族。大麥之種,其呼曰牟者,以原為牟族所播植,因以祖名大麥為麸。此兩族後混處山左各地,今之萊蕪,即來牟兩族合名。”

  六為牟蕪音轉說。《山東古國考》載:“萊蕪是因萊族與牟族雜居得名,古讀牟為重唇音,聲與蕪相似,轉寫為蕪。萊城有礦山,鋼城有鐵銅溝,苗山的銅山,大王莊的爐廠子。

  小編傾向于:齊靈公十五年(公元前567年),齊靈公滅萊子國,部分萊民流落于今淄川西南一帶,因此地荒蕪故名。

  萊城區——萊城區是1992年11月因縣級萊蕪市升為地級市而設立的縣級區。

  鋼城區——1992年11月,萊蕪由縣級市升格為地級市,設立鋼城區。因為境内有省大型鋼鐵聯合企業——萊鋼,故名。

  臨沂市 臨沂因瀕臨山東省第一大河沂河而得名,位于山東省東南部,是東夷文明和鳳凰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古稱琅琊、沂州。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49)

  臨沂是中國華東地區的特大城市,中國商貿物流之都,山水生态旅遊勝地,曆史上是著名的革命老區。2013年跻身新二線城市,并被聯合國确定為“綠色工業平台”。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50)

  1972年,因出土《孫子兵法》《孫膑兵法》聞名于世;是著名的曆史文化名城,中國書法名城。2011年,榮獲中國最高城市稱号“全國文明城市”,2012年,臨沂成為中國首個水生态文明城市,2013年臨沂市城市文明程度指數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均獲全國地級城市第一名。

  蘭山區

  始建于公元前492年,至今有2500多年的曆史,是山東省的重點曆史文化名城。因現境域曆史上屬蘭山縣而得名。1994年縣級臨沂市撤消設蘭山區。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51)

  羅莊區

  1994年設立羅莊區,以區政府駐地村得名。明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年)羅姓人在此定居 成村,因地面多泉,遂命村名為羅泉莊,後更為羅家莊,今簡稱羅莊。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52)

  河東區

  1994年12月設立縣級行政區,隸屬臨沂市。因位于沂河東岸故稱河東區。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53)

  沂南縣

  因在沂水縣之南而得名。1939年置南沂蒙縣,1940年改稱沂南縣。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54)

  水縣

  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東安縣為沂水縣,因沂河流經境内而得名。

  

  莒南縣

  1941年1月,析原莒縣南部地域成縣,故名莒南縣。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56)

  臨沭縣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縣,因轄區地跨沭河,故以瀕臨沭河而得名。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57)

  郯城縣

  郯城,因郯國都邑古城而得名。秦置郯縣,漢代因之。後并入臨沂,元末複置。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58)

  蘭陵縣(蒼山)

  1947年3月,趙博縣東部析置為縣,為紀念1933年中國共産黨員領導的“蒼山暴動”而得名。2013年12月27日,國務院批準蒼山縣更名為蘭陵縣。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59)

  費縣

  春秋時為魯國大夫季友的私邑,稱費邑。戰國初期,季孫氏不甘在魯國稱臣,遂據 自為國,稱為費國公元前201年建縣,故得名費縣。

  平邑縣

  1946年4月19日,費縣改稱平邑縣(溫河縣改稱費縣),因縣政府駐地平邑而得名。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60)

  蒙陰縣

  西漢初設蒙陰縣,因在蒙山之陰而得名。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61)

  臨沂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成立于1992年10月,2011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升級為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是全國105家國家高新區之一,也是全國革命老區中第一家國家高新區。總面積166平方公裡,下轄兩個鄉鎮(街道)、總人口16.8萬。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62)

  國家級臨沂經濟技術開發區

  于2003年6月經山東省政府批準啟動建設,2010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目前規劃控制面積223平方公裡,轄3個街道,23萬人口。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63)

  臨沂臨港經濟開發區

  位于山東省臨沂市最東部,轄4個鎮,共150個行政村,20萬人口,總面積365平方公裡。2010年10月,山東省政府正式批複設立“臨沂臨港經濟開發區”。

  山東各市名稱由來(山東各市及其區縣名稱來曆)(64)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