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湯普遍有越涮越鹹的特點,這是因為在煮的過程中肉類與蔬菜中的亞硝酸鹽都流失到火鍋湯中,進而大大增加火鍋湯中的亞硝酸鹽。在吃火鍋時應當少選酸菜和海鮮的湯底,如果一定想喝湯,那麼在開始吃之前先盛一碗,下入肉菜以後就不要再喝了。
“酸菜魚100%緻胃癌”的說法不靠譜
“酸菜魚100%緻胃癌”屬誤讀與誇大
最近,一則“餐桌上又少了一種魚——酸菜魚,因為它100%緻癌——南京醫生連續确診4例愛好酸菜魚的年輕胃癌患者。震驚的消息在微信圈子内瘋傳,一時間,人們對于酸菜魚的态度開始急轉直下,路人轉黑。然而,微信中的“南京醫生”、解放軍八一醫院腫瘤生物治療中心主任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明确表示:“這是對當初我們說法的加工和扭曲。”醫生介紹稱,當初他們科的确有四例胃癌患者有“喜歡吃酸菜魚”的共同特點,而他也向該媒體介紹過該案例,在猜測胃癌發病原因時曾認為酸菜魚中的亞硝酸鹽增加緻癌風險,“這充其量隻是誘因而非主因。微信中‘100%緻癌’的說法,不知是誰強加給我們的。”
醫生表示,包括胃癌在内的絕大多數惡性腫瘤,目前都不明病因,隻知道它是物理、生物、環境、身體、遺傳、心理、食物鍊等多因素長期作用的結果。判斷某種食品是否直接緻癌,不僅要看攝入量和持續時間,還要大量流行病學調查和循證醫學支撐。作為從醫30年的醫生,絕不會僅憑4個小樣本病例,就作出“酸菜魚緻胃癌”這一不靠譜的結論。
亞硝酸鹽緻癌?增加風險不代表确定事實
嚴格來說,亞硝酸鹽屬于一種有毒物質,而非直接緻癌物質,它的半緻死量為22mg/kg,對于體重60kg的人來說是1.32g,前兩天爆出的廣州小商販利用亞硝酸鹽加工鴨脖毒倒8人,正是由于亞硝酸鹽的毒性造成的。亞硝酸鹽的含量非常廣泛,也是各國許可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它廣泛存在于各種食材中,其中,綠葉蔬菜就是一個藏亞硝酸鹽的大戶,據調查,我國膳食中80%左右的亞硝酸鹽來自蔬菜。
亞硝酸鹽本身雖然不緻癌,但亞硝酸鹽與蛋白質分解産物在酸性條件下發生反應,易産生亞硝胺類緻癌物,胃的酸堿度恰巧适宜亞硝胺的形成。在胃酸不足的情況下,胃中細菌繁殖使食物中原本無毒的硝酸鹽還原成亞硝酸鹽,更會加大患胃癌的風險。按照國際緻癌物分類列表對亞硝胺的定義,它被歸類于“2a”類緻癌物,所謂“2a”類緻癌物,其定義是“對人類是很可能或可能緻癌物”,即“對人類的緻癌的證據有限,但有足夠的對動物緻癌的證據,未發現食用人群癌症發病率高于未食用人群”。也就是說,亞硝酸鹽對人體有一定的作用,過量攝入可能增大患胃癌的風險,但“增加風險”并不意味着“一定緻癌”。
遠離亞硝酸鹽,你要做的不止是少吃酸菜魚
酸菜魚之所以遭到诟病,其主要原因是作為重要配菜的酸菜屬于一種腌菜,在腌制過程中大量加鹽,含有較多亞硝酸鹽。但亞硝酸鹽離我們并不遠,人們的身邊到處都是亞硝酸鹽的身影,你該怎麼吃才能良好遠離亞硝酸鹽呢?
遠離顔色鮮紅的肉類
亞硝酸鹽本身是白色結晶,近似食鹽,但加入肉類之後,可以與肉中的血紅素結合形成粉紅色的亞硝基血紅素,從而讓肉制品在煮熟之後具有好看的粉紅色,肉越紅,煮熟後的褐色越重。在這個消費者普遍“看臉”的時代裡,為了讓肉類有更粉嫩漂亮的顔色,商家可能往裡面添加大量亞硝酸鹽達到粉嫩的色彩及水嫩的口感,多吃這種肉類可能損害健康。雞肉煮熟後應當是白色或灰白色的,豬肉應是灰白色或淺褐色的,而本來紅色的牛羊肉應當變成淺褐色至褐色。如果顔色是粉紅色的,而且這種粉紅色從裡到外都一樣,那麼一定是添加了亞硝酸鹽。
少吃剛腌好的腌菜
大家都知道腌制食品不利健康,除了鹽含量過高之外,亞硝酸鹽或亞硝胺含量高是主要原因。一般來說,腌制20天之後的腌菜中亞硝酸鹽含量已經明顯下降,一個月後是很安全的,因此剛腌好的酸菜、豆角等不要忙着吃,再放一個月再吃能夠有效減少亞硝酸鹽的含量。此外,在腌制的過程中添加鮮蒜、鮮姜、鮮辣椒、維生素c等均可降低亞硝酸鹽的含量。
少吃隔夜剩菜
所謂的“隔夜菜緻癌”和“隔夜茶緻癌”早已成為了網絡上的老生常談,隔夜菜由于放置時間較久,細菌滋生較多,因此可能産生較多亞硝酸鹽,尤其是綠葉蔬菜中的硝酸鹽較多,也更容易生成亞硝酸鹽。在烹饪葉菜之前最好先水焯一下,可讓大部分硝酸鹽流失到水中,如果一次性購買了太多吃不完,則應當在焯水後用容器密封放入冰箱後保存,減少亞硝酸鹽的生成。隔夜的菜最好馬上放入冰箱中保存,第二天全部吃完。
少喝火鍋湯
火鍋湯普遍有越涮越鹹的特點,這是因為在煮的過程中肉類與蔬菜中的亞硝酸鹽都流失到火鍋湯中,進而大大增加火鍋湯中的亞硝酸鹽。在吃火鍋時應當少選酸菜和海鮮的湯底,如果一定想喝湯,那麼在開始吃之前先盛一碗,下入肉菜以後就不要再喝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