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自神農氏嘗百草的滋味、水泉的甘苦,開拓了我國遠古人找尋和認識藥物與食物長期實踐光輝的食養一頁。
中醫飲食養生之道
儒家自我國商代伊尹、西周食醫和孔孟倡導“食性”以來,曆代儒醫對食養多有所繼承和發展。
在五千年社會曆史變革的長河中,雖難免不受佛、道等宗教文化的某些影響,但也逐漸形成了儒家食養的若幹風格和原則,其特點大緻可概括為四點。
一、因後天之本,及早食養
祖國醫學一直認為,脾胃是人體的後天之本,故倡導養生特别是食養至遲也須從青、中年開始,經過飲食調理以保養脾胃實為養生延年之大法。如味甘淡薄也足以滋養五髒,故勸人盡量少吃生冷、燥熱、重滑、厚膩飲食,庶不緻損傷脾胃。如能長期做到顧護中氣(即脾胃生發的功能)而恰當地食養,則多可祛病長壽。
二、食養關鍵在于飲食有節
節制飲食的要點關鍵在于“簡、少、儉、謹、忌”五字。飲食品種宜恰當合理,進食量不宜過飽,每餐所進肉食不宜品類繁多,要十分注意良好的飲食習慣和講究衛生,宜做到先饑而食,食不過飽,未飽先止;先渴而飲,飲不過多,并慎戒夜飲等。此外,過多偏食、雜食也不相宜。
三、先食療、後藥餌
食療在卻病治疾方面有利于長期使用。此尤其對老年人,因多有五髒衰弱,氣血耗損,加之脾胃運化功能減退,故先以飲食調治更易取得用藥物所難獲及的功效,蓋此因大多數老年人患有程度不一的慢性病或身體虛弱,一則難堅持長期服藥,二則有的不太習慣,三則易發生不良反應,故先食療而後必要時用藥多較妥當。
四、多講究早食常宜早,晚食不宜遲,夜食反多損的原則
食宜細嚼緩咽,忌虎咽狼吞;宜善選食和節制飲食,對腐敗、膩油、葷腥、粘硬難消、香燥炙炒、濃醇厚味飲食更宜少進;淡食最宜人,以輕清甜淡食物為好;食宜暖,但暖亦不可太燙口,以熱不灼唇,冷不冰齒為宜;堅硬或筋韌、半熟之肉品多難消化,食宜熟軟,老人更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