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溫燙傷起了水泡
暖寶寶使用方便,但要預防低溫燙傷
本報記者 谷雨
中國江蘇網12月26日訊 晚上睡覺前,孩子拿了個小巧玲珑的暖手寶取暖。不料第二天一早,孩子的腿上竟然出現了一處大水泡。而更讓家長感到意外的是,到醫院一檢查,發現燙傷情況比預想的要嚴重得多。最近一段時間,蘇州市消防醫院裡每天都收治了被熱水袋、暖手寶等低溫燙傷的病人。專家提醒,低溫燙傷比大夥想象中要嚴重得多,而且往往容易被人忽視。随着寒潮還要陸續光顧,市民們一定要警惕“低溫燙傷”了。
一夜過後,孩子腿上被燙出個大水泡
“早知道如此,就不讓孩子用暖手寶了。”昨天,在蘇州市消防醫院裡,正陪同兒子進行治療的陶女士發出了這樣歎息。原來,前幾天,有朋友給小家夥送了一個暖手寶,是蛋形的造型。隻要把替換芯往裡面一裝,便能取暖,而且長達七八個小時。對于這個新玩意,小家夥特别喜歡。由于說明書上寫着最高溫度隻有60℃左右,于是陶女士也就放心地讓兒子使用了。前天晚上,小家夥入睡前,特意換了一個新的芯片。昨天早晨,當陶女士喊兒子起床時,突然小家夥發現左大腿上冒出了一個瓶蓋大小的水泡。想來想去,她覺得問題肯定出在暖手寶上。而小家夥也回憶說,睡覺前,他是将暖手寶放在了手中玩,後來玩着玩着就睡着了,天亮後,發現暖手寶在被窩裡。
見小家夥的腿部所起水泡較大,陶女士有點不放心,于是帶着兒子來到蘇州市消防醫院進行治療,結果卻被醫生告知,像她兒子這種情況,屬于低溫燙傷,情況比料想的要嚴重得多,基本達到了深二度或淺三度燙傷,最起碼要15—20天,才能康複。而同時陶女士從醫生那裡了解到,最近像類似的低溫燙傷還很多,幾乎每天都有。
暖手寶琳琅滿目,安全性如何要打問号
根據陶女士提供的線索,記者發現,他們家惹禍的是一款叫“皮皮猴”的暖手寶。在幹将路上的一家禮品店裡,正有該産品銷售。記者發現,這款暖手寶主要分成兩部分,外面是一個蛋殼,配上暖芯片,就可以使用了。根據說明,使用前先打開蛋殼,将芯片對折放入蛋殼中,然後關閉蛋殼,過幾分鐘就能取暖了。最高溫度可以達到63℃,持續取暖8小時。取暖芯片是一次性。根據包裝說明,取暖芯片裡的原料是鐵粉、活性炭、蛭石、鹽等,主要利用鐵氧化反應放熱的原理來發熱。記者發現,像這樣一款暖手寶,在網上,10片取暖芯加一個蛋殼,包郵價是9.9元。
走訪中記者發現,市面上熱賣的還有一種液體的暖手寶,裡面是結晶物,通過熱水煮的方式,将結晶融化成液體,然後輕按裡面的鐵片,便能取暖,可以反複利用,不過,取暖時間隻能持續半小時左右。其他一些,還有可以充電取暖的暖手寶。這些品類繁多的暖手寶,價格也從十幾元到幾十元不等。
業内人士指出,市面上暖手寶除了今年流行的蛋殼式外,還主要有電極式、電熱管式等。電極式暖手寶袋内含兩個金屬頭,即正、負兩個電極。電極通電後,裡面的溶液處于帶電狀态,電極式暖手寶正是用這種方法對溶液加熱。因為溶液處于帶電狀态,一旦發生漏液,便有觸電危險。
寒冷冬季取暖,“低溫燙傷”不能不防
蘇州市消防醫院主治燙傷燒傷的醫生莊恒亞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入冬以來,醫院的确接診了不少的燙傷病人,尤其是最近寒潮到來後,幾乎每天都有被暖手寶、熱水袋燙傷的病人,這些病人,有一個共同特點,那便都是低溫燙傷。何為低溫燙傷?莊恒亞指出,在人們印象中,常見的都是開水、熱油、火等超高溫的燙傷,而低溫燙傷,是指長時間接觸不太燙的熱源,結果導緻的燙傷。像暖手寶、熱水袋這些熱源,剛摸上去不會覺得很燙,“如果長時間接觸,那麼對皮膚和皮下組織都會造成傷害。”莊恒亞說,一般說來,當熱源溫度超過44℃,如果與皮膚長時間接觸,就可能導緻低溫燙傷。
莊恒亞說,根據平時門診接診情況來看,老人和孩子,是低溫燙傷比較集中的群體。而對很多市民來說,還有一個錯覺,那便是覺得,高溫燙傷比低溫燙傷的後果要嚴重。事實卻完全相反,因為人們在接觸超高溫物體後,人會有條件反射,迅速躲開,并采取涼水沖洗等急救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減輕傷害。而低溫燙傷由于接觸時間過長,熱源造成的傷害可以深入到皮下較深處的組織。此外,燙傷後,由于創傷不太明顯,疼痛感不強烈,人們往往會忽視,造成嚴重後果,甚至幾個月都難以痊愈。因此,一旦出現低溫燙傷,千萬不能輕視,如果皮膚出現水泡,不要撕破、挑破,要用幹淨的紗布覆蓋。不要用有顔色的藥水、不要用牙膏、醬油等偏方塗抹,最好及時就醫治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