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作為中國的文化,一直以來都備受國人的喜歡,就連外國的友人也慕名而來了,那麼我們今天主要介紹一種養生茶,它是不同于我們平常所喝到的茶葉,因為這些養生茶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而且主要是五味的養生茶,所謂的五味主要是指甘、辛、酸、苦、鹹味,下面就跟着我們的腳步一起去詳細了解一下吧!
一。四氣五味,中藥的性質和滋味。中藥藥性理論的基本内容之一。藥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和味。性與味是藥物性能的一個方面。自古以來,各種中藥書籍都在每論述一藥物時首先标明其性味,這對于認識各種藥物的共性和個性,以及臨床用藥都有實際意義。藥性是根據實際療效反複驗證然後歸納起來的,是從性質上對藥物多種醫療作用的高度概括。至于藥味的确定,是由口嘗而得,從而發現各種藥物所具不同滋味與醫療作用之間的若幹規律性的聯系。因此,味的概念,不僅表示味覺感知的真實滋味,同時也反映藥物的實際性能。
中文名 四氣五味 四 氣 寒、熱、溫、涼 五 味 酸、苦、甘、辛、鹹 記 載《神農本草經》
五味編輯
是醫家在長期實踐過程中,以髒腑經絡理論為基礎,用五行學說總結歸納而成的。藥物的五味是通過長期的用藥實踐所獲得的療效而确定的。它不僅是藥物味道的真實反映,也是藥物作用的高度概括。《内經》認為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這是關于五味所代表的藥物作用最早的總結和概括。經後世醫家不斷補充和發展,五味所代表的藥物作用及主治病證日臻完善。
1.辛味。能散能行,有發散解表、行氣行血的作用。一般解表藥、行氣藥、活血藥多具辛味,故辛味藥多用治外感表證及氣滞血瘀等病證。
2.甘味。能補能和能緩,有滋補和中、調和藥性及緩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滋養補虛、調和藥性及制止疼痛的藥物多具甘味,故甘味藥多用治正氣虛弱、身體諸痛及調和藥性、中毒解救等。
3.酸味。能收能澀,有收斂固澀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固精縮尿、固崩止帶的藥物多具酸味,故酸藥多用治體虛多汗、肺虛久咳、久瀉久痢、遺精滑精、遺尿尿頻、月經過多、白帶不止等病證。
4.苦味。能洩能燥能堅,有清洩火熱、洩降逆氣、通洩大便、燥濕堅陰(瀉火存陰)等作用,一般清熱瀉火、降氣平喘、止嘔止呃、通利大便、清熱燥濕、祛寒燥濕、瀉火堅陰的藥物多具苦味,故苦味藥多用治熱證、火證、氣逆喘咳、嘔吐呃逆、大便秘結、濕熱蘊結、寒濕滞留等病證。
5.鹹味。能下能軟,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的作用。一般瀉下或潤下通便及軟化堅硬、消散結塊的藥物多具鹹味,故鹹味藥多用治大便燥結、瘰疬瘿瘤、症瘕痞塊等病證。鹹味藥多入腎經,有較強的補腎作用,用治腎虛證。還有些鹹味藥走血分,有清熱涼血作用,主治熱入營血的病證。
二.五味之外,還有淡味及澀味。淡味能滲能利,有滲濕利小便的作用,一些滲濕利尿藥多具有淡味。淡味藥多用治水腫、腳氣、小便不利等病證。由于《神農本草經》沒有提到淡味,後世醫藥學家多宗五味之說,不言六味。澀味與酸味藥作用相似,也有收斂固澀的作用,故本草文獻常以酸味代表澀味功效,或與酸味并列來标明藥性。
三.有關五味的現代研究發現,五味之别主要與所含化學成分、化學結構有關,如辛味藥多含揮發油、皂甙及生物堿、酚等;甘味藥多含糖類、甙類、氨基酸及蛋白質、脂肪等;酸味藥多含有機酸、鞣質等;苦味藥多含生物堿、苦味質、甙類等;鹹味藥多含無機鹽。
四.原指藥物的辛、甘、酸、苦、鹹五種味道,後擴展為體現藥物功能歸類的标志。
五.五味也有陰陽的分屬,即辛、甘、淡屬陽,酸、苦、鹹屬陰。五味對五髒各部位有一定的選擇性,《素問·宣明五氣論》中有:“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之說。其作用是辛味藥以散肺氣之郁,甘味藥以補脾氣之虛,苦味藥以瀉心火,酸味藥以斂肝陰,鹹味藥以補腎虛。
有些藥物具有淡味或澀味,實際上不止五種。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種滋味,所以仍然稱為五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藥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處。至于其陰陽屬性,則辛、甘、淡屬陽,酸、苦、鹹屬陰。綜合曆代用藥經驗。
以上是我們關于五味養生茶的詳細介紹,這些五味養生茶具有一定的養生保健作用,所以建議大家平時可以嘗試一些五味養生茶,可以起到明目,清肺,健脾、止痛等等的功效,所以對于這個一款藥效如此多的養生茶,各位朋友們,不要錯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