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這本書很有意思,大家都知道是一本好書,但真正讀完、讀它懂的人少之又少。原因在于,大部分人在閱讀這本書時,都陷入了一些誤區。
很多人在讀《資治通鑒》時陷入一個誤區,那就是認為這本書要從頭到尾逐字逐句地去讀。全書294卷,300多萬字,這還是文言文的字數,翻譯成現代漢語更是不得了。
面對這樣的鴻篇巨制,如果不能理解要旨、掌握精髓,難免在細枝末節的泥潭中徒勞地耗費精力。如此以來,怎麼能不感到痛苦呢?所以大部分人往往抱着雄心壯心開始,結果卻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往往第一卷還沒有讀完就放棄了。
讀不完,往往是因為讀不懂,因為沒有掌握正确的方法。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裡說: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陶淵明讀書重在領會大意,而不在具體字句上耗費太多時間。所以他很容易有收獲,讀起書來也經常感到快樂。
陶淵明
東漢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英雄記鈔》裡說:
三人務于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
徐庶等人讀書讀得太精太專,反倒是諸葛亮把握主旨,後來輔佐劉備成就雄圖霸業,獲得最大的成就。
諸葛亮(唐國強 飾)
《資治通鑒》這樣的書,就特别适合陶淵明和諸葛亮的讀書方法。我們必須把握要旨,才能真正吃透這本書的精華,同時也會發現,要讀完這本書,其實并不難。
誤區二:當作一本曆史書來讀《資治通鑒》是什麼類型的書?很多人會說,當然是曆史書了。然後他們就拿《資治通鑒》去記去背,某年某月,發生了什麼事。這可真是暴殄天物,相當于把燕窩魚翅當白米飯吃了,把百年茅台當白開水喝了。
關于這本書的定位,司馬光本人是怎麼說的呢?司馬光兩次向皇帝上表獻書,分别說了這樣的話:
删取其要。
删削冗長,舉撮機要。
表面的意思是,删繁就簡,隻選取要點。
言外之意是,這本書是先有觀點,再選史料,内容篩選和呈現都服務于執政理念。
司馬光
誰的理念?司馬光的。為此,司馬光在編寫這本書的時候,甚至悄悄做了這三件事:
- 第一,調整原本的事件發生順序。
- 第二,通過猜測對不确定信息進行補充。
- 第三,直接在史料中融入個人的判斷。
全都是用現在的話說,這本書嚴重“夾帶私貨”,犯了修史的大忌!然而司馬光不但這樣做了,而且一切都在暗中進行,沒有附加任何說明。
所以《資治通鑒》跟一般的曆史書有根本的差别:
其他曆史書重在陳述事實,《資治通鑒》重在傳達觀點。換言之,與其說《資治通鑒》是史學著作,倒不如說它是司馬光集多年政治實踐之大成的、專門寫給領導者的管理學方法論。
誤區三:《資治通鑒》的思維已經過時了那麼,一部北宋政治家寫的書,放到今天是不是已經過時了呢?
意大利曆史哲學家克羅齊說過:
一切真曆史都是當代史。
曆史不是割裂的,過去發生的事情今天會以新的形式再次出現。曆史總是面向着時代的需要,《資治通鑒》常讀常新。
克羅齊
司馬光也說:
治亂之原,古今同體。
意思是,治亂興衰的原因,古往今來都是一樣的。《資治通鑒》不是要羅列曆史事件本身,而是要傳授治亂興衰背後的曆史深層邏輯。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利益沖突,有派系紛争。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資治通鑒》的經驗永遠也不會過時。
誤區四:一般人不需要《資治通鑒》還有一些人會認為,《資治通鑒》是帝王之書,是最高領導看的,一般人根本用不上。實際上,現代社會中,任何人都是潛在的領導者,每個人都要學習管理思維。
- 不光是高層領導要學會管理,中層領導也要學會管理。
西點軍校培訓師麥克斯維爾說:
99%的領導力來自中層而不是頂層。
每一層都需要領導力,隻要你擁有一定領導技巧,就能提升自己的影響力。
麥克斯維爾
- 你不但需要管理下屬,也需要管理上級。
星巴克日本區CEO岩田松雄說:
管理你的老闆。
如何向上級彙報工作,如何獲得上級的資源支持,如何成為上級心腹,這都些都将成為職場晉升的關鍵。
- 你不但要懂管理上下級,還要懂如何管理同級。
哈佛大學教授羅傑·費希爾說:
真正的領導者,不需要職位。
實現對團隊的橫向領導,才能主動把握自己的職場生涯。不需要擁有比同事更高的職位,就可以參與團隊建設,利用團隊的能量幫自己遊刃有餘地完成工作。
每個人都可以從《資治通鑒》中汲取營養,因為《資治通鑒》是關于權力、領導力和影響力的書,是關于如何穩固和提升自己地位的書。
仔細想想,《資治通鑒》講的并不是如何沖業績,而是講曆史上那些“幹掉”和“被幹掉”的事兒,那些沾滿鮮血的經驗和教訓:
- 1.作為有抱負的領導,如何識别、任用有能力的下屬,且不被他們幹掉;
- 2.作為有野心的下屬,如何幹掉你的領導或同級,獲得更高的地位;
- 3.作為忠誠的下屬,如何避免因領導猜忌或因同級排擠而被幹掉。
現在,你還不想快點掌握《資治通鑒》的智慧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