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餐後睡意跟大腦血供無關

餐後睡意跟大腦血供無關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4-30 09:32:23

  流言:《十萬個為什麼-為什麼飯後想睡覺》:吃飯後為了有利消化,消化系統的血流量會增加,相對的,大腦的血流量就會減少,所以人就會覺得想睡覺。

  真相:飯後犯困是全世界人民都好奇的事呀。愛在節日吃火雞的美國人,用“火雞裡含有更多的色氨酸”來解釋這個現象:讓我們昏昏欲睡的是火雞,火雞裡的色氨酸會在體内合成有催眠作用的褪黑素。

  但是,根據美國農業部的資料,火雞中含有的色氨酸和其他常用肉類,如雞肉、牛肉等相比,并沒有明顯差别。所以火雞大餐後特别困倦,顯然和色氨酸沒有太大關系。

  至于飯後大腦血供減少的說法更是靠不住。2004年的一篇綜述中指出,這種說法跟衆所周知的神經生理學準則相悖,即大腦作為全身最重要的器官,它的血液供應要優先保證,為了消化而減少大腦的血流量并不合理。另外,也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飯後大腦的血流量減少了,甚至有研究發現飯後大腦的血流量反而增加了。

  事實上,正常的機體也确實有獨特的機制讓大腦的供血保持平穩,即便其他器官的血液分配有所改變,也不會對大腦的供血造成影響。譬如我們運動時雖然肌肉的供血大幅度增加,但大腦的血供仍然保持穩定。

  雖然火雞、血液集中于胃腸道都不是飯後犯困的原因,但飯後犯困現象确實存在,科學家們也想知道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飯後犯困。

  吃得越rich,餐後睡意越濃

  聖馬泰奧醫學中心及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膽囊收縮素(Cholecystokinin,CCK;小腸分泌的一種肽類腦/腸激素,小腸和中樞神經系統都有豐富的含量,主要起激素和神經遞質的作用)可能與餐後的睡意有關。

  研究人員監測了受試者體内CCK的含量,發現在飯後2小時内有明顯升高,2小時後開始回落。而通過斯坦福睡意量表(Stanford Sleepiness Scale,SSS)對受試者睡意的調查顯示,睡意在飯後開始顯著增加,之後趨于平緩。

  研究人員對數據進行分析後認為,CCK的含量與餐後睡意兩者之間存在正相關的關系。而且,進食高脂肪餐單受試者的CKK水平更高,餐後睡意也更強烈。其他有關CKK與餐後睡意的同類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結論。

  血糖高——食欲素低——實驗鼠困了

  另外,也有研究提示,餐後血糖升高,食欲素含量下降,可能是犯困的另一原因。

  食欲素(Orexin),也叫下丘腦泌素(Hypocretin),是下丘腦分泌的一類激素,有食欲素-A和食欲素-B兩種(或叫下丘腦泌素-1和下丘腦泌素-2)。食欲素的含量與人類的饑餓感及睡眠有着直接的關系。當食欲素含量低下,人就會覺得昏昏欲睡和不想運動。而食欲素含量高地時候,情況則會截然相反,人會變得清醒且活躍。

  有研究發現,當血糖濃度高時,會抑制食欲素的分泌,食欲素含量下降,實驗鼠表現出困倦。而如果攝入更多的蛋白質,由此獲得的氨基酸能刺激食欲素的分泌,讓實驗鼠保持清醒。

  餐後的睡意,進化上的小法則

  既然吃飽後會産生睡意,可能是身體希望我們在吃飽後就乖乖呆着别動,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

  在生物學上,科學家并不确切地知道餐後睡意到底有多大的價值,為什麼會在進化的過程中保留下來。演化心理學方面的研究提示我們,這個機制可能具有進化上的意義:進食後減少運動,有利于能量的貯存,之後動物再次開始尋找食物時就有更多可以利用的能量。

  現在,我們進食時通常都比較安靜,而食物的刺激又會讓副交感神經相對亢奮。興奮的副交感神經除了會增強我們的消化功能、促進吸收營養物質及補充能量之外,還會讓我們血壓下降、心率減慢、體溫降低、呼吸減慢,而這些表現都容易引導我們進入睡眠。

  但是對現代人,特别是某些營養過剩的人來說,這餐後睡意的意義并不大。

  結論:謠言粉碎。 睡意常在飯後報到,但跟血流分布和色氨酸都沒有什麼關系。到目前為止,科學界還沒能就這一問題給出一個統一、确切的答案,這方面的研究也一直都在進行。不過,目前看來,激素與神經的調節導緻餐後睡意的機率更高一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