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白領穿行在擁擠的地鐵裡,發愁買不起房子;大學生害怕畢業後找不到滿意的工作,甘願接受“零工資”的試用;老人們念叨退休待遇難以兌現、看病難上加難……随着經濟社會發展和競争加劇,焦慮不再是“弱勢群體”的專利,而漸成一種普遍心态。
從心理學上說,适當的焦慮,不是壞事,還是一種發展動力。可當焦慮情緒成為普遍性、大範圍、多行業的社會化情緒,就應該是一種提醒,“有尊嚴的發展”需要跟上。
什麼是“有尊嚴的發展”?溫家寶總理對尊嚴感進行過詳細解釋。“第一,無論是什麼人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第二,國家的發展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第三,要給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讓他們的聰明才智競相迸發”。
現在,每個人的焦慮都不盡相同,但社會群體的泛化焦慮,卻有着某種共性和相同的根源。
比如,社會公平問題日益引起不滿。“我爸是李剛”之類的特權無所不在、無孔不入,某些人存在“赢者通吃”、“霸王情結”的思維,剝奪了相當一部分人的公平感和公平信仰。在特權面前,人人都是弱勢群體,焦慮就會油然而生。
再如,社會保障不足。“看不起病”、“養老錢不夠體面”,甚至沒有養老錢,仍是很多人的無奈現實。有後顧之憂,自然就想多掙錢,多幹活,年紀輕輕就不得不為退休的事情考慮,增加焦慮心理。
這也焦慮,那也焦慮,最終就會帶來一種身份上的焦慮,那就是在這個看似繁華的社會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精神上無所依托,物質上缺乏保障,最終喪失的就是基本的安全感和歸屬感。沒有了安全感和歸屬感,又何談幸福?
這些年的發展進步有目共睹,可在“有尊嚴的發展” 落實方面,仍有不足。長期以來,雖然注重均衡、注重公平的科學發展觀,一直是各級政府的基本指導思想,但在一些地方和部門,經濟建設“硬”,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軟”的問題仍然存在。
因此,應該多強化“有尊嚴的發展”。在注重經濟發展的時候,也應增強社會管理意識、社會管理能力。通過法律保障社會的公平和正義;通過社會财富的合理分配、建立完善的社會福利、醫療、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體系,是消除社會群體性焦慮的必由之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