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髒,是所有動物至關重要的組織器官。在水産上,魚蝦蟹得了任何疾病,都會造成肝髒的病變,甚至在治愈疾病後,肝髒遲遲不能恢複正常,從而影響水産動物的生長速度和養殖效益。
正常對面肝髒圖,大蝦剛過轉肝期,白膜已轉換顔色,稍顯腫大但不明顯(圖片來源水産前沿)
蝦消化腺是一個大型緻密的腺體,由于肝髒和胰髒還沒有完全分離,故統稱為肝胰髒。肝胰髒的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酶,消化和吸收營養物質。肝胰髒的正常與否,是對蝦身體健康的一個非常重要指标。
在白斑(WSSV)、桃拉(TSV)等病毒性疾病肆虐中國對蝦養殖業時,很少養殖戶會關注對蝦的肝胰髒問題。但近幾年來,由于肝胰髒腫大、萎縮、模糊、變色等病變進而引發的各種疾病對養殖戶造成了嚴重的損失,保肝護肝已經成為對蝦養殖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難題。
對蝦轉肝期開始,白膜形成
為什麼最近幾年對蝦肝胰髒如何脆弱,如此不堪一擊呢?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對蝦的選育。目前的對蝦選育片面追求對病毒性疾病抵抗力、生長速度,忽視了對消化系統強化、免疫力的提高。在能量守恒的條件下,一方面的增強必然會導緻其它方面的削弱。
2、養殖環境的惡化。目前中國農業廢水已經超過了工業廢水,這意味着整體農業,當然包括養殖業,在發展過程中是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而且,中國生态環境的惡化,已經到了觸目驚心的程度。
3、養殖密度的增大,配合飼料的廣泛使用,忽視或片面取代養殖過程中浮遊植物和浮遊動物對蝦和水體的積極作用。正是由于諸多客觀原因的存在,所以保肝護肝已經成為貫穿整個養殖全程的常規議題。
一、正常肝髒與異常肝髒的對比
正常白蝦肝髒一般呈黃褐色,很多時候也受食物的顔色影響,健康的肝髒下端有白色的薄膜,通過白膜與胃相連。非正常白蝦肝髒變紅、變白、腫大或者萎縮糜爛,組織柔軟,缺乏彈性。顯微鏡下觀察,病變肝髒細胞排列不均勻,部分或大部分脂肪化、油滴樣變性。
肝胰髒和腸道解剖圖,此為肝胰髒的正常形狀(圖片來源水産前沿)
肝髒病變的過程可以通過肉眼觀察,在顔色上通常表現為:黃褐色(正常)、淺紅色、深紅色(腫大,初期)、稍微發白(開始萎縮)、完全變白(糜爛,後期)。
發病初期該病可以進行有效的預防和治療,一旦進入後期,肝髒發白萎縮、糜爛,白蝦往往會繼發腸炎病、黃鰓病、黑鰓病、爛鰓病、紅體病、白斑病等疾病。特别是病毒性疾病,很難醫治,最好的情況也隻能将病情較輕和健康的對蝦保留下來,損失往往比較大。
發病對蝦,肝胰髒已明顯變色,萎縮變形,腸道與胃皆空
二、正确有效的保肝護肝流程
1、加強營養,為保肝護肝提供内在的物質基礎-添加膽汁酸
白蝦保肝,應該從蝦苗就開始做起。投苗第二天開始連續投喂蝦片或者酵母等營養價值較高的開口料,可保障蝦的營養需求,拌料添加膽汁酸有利于肝髒健康發育,為正常渡過轉肝期打下良好營養物質基礎。有了充足全面的營養,對蝦機體才可以合成肝髒發育所需要的物質。很多時候,營養的吸收是有相互促進作用的,比如部分維生素有利于礦物質元素的吸收,所以營養必須全面。
2、轉肝期—順利轉肝是養殖成功的關鍵
蝦的轉肝期通常指由攝食天然餌料變成攝食人工飼料的過程,因食性改變,肝髒負擔加劇,而此時肝髒同時又在快速的生長發育過程中。内服保肝産品膽汁酸有很好的效果,5-7天可以看到肝髒非常的清晰飽滿,腸道清晰,糞便成型,肝髒轉的好,長得好。
3、定期保肝—防止反複,健康肝髒需長期養護
對蝦轉肝後攝食量增加,肝髒雖然已經适應人工配合飼料,但因其承擔了消化、解毒、調節免疫等諸多重任,負擔依然很大,常易出現肝紅、厭食等不良症狀。
建議每隔10天(從轉肝期至賣蝦)外潑一次保肝藥物-膽汁酸,以預防肝髒發生反複性病變等問題,維護肝髒正常的生理功能,加強消化吸收和解毒能力。另外實踐證明,健康的肝髒通常不容易産生“白便”,因此預防對蝦“白便”應該從養護肝髒開始。
4、嚴格控料—減輕肝髒負擔,有利于肝髒的維護與穩定
很多養殖戶朋友在養殖過程中,有點急于求成,時常出現投料過多的情況,投料過多,大大加重了對蝦肝髒的負擔,且對池塘水質、底質形成污染,對蝦容易應激,甚至發病。這就是為什麼偷死的蝦塘經常先死的都是大蝦的原因。所以,嚴格控料,可以有效減輕對蝦肝髒負擔,對維護肝髒尤其重要。
5、環境改良—為肝髒的發育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基礎
白蝦的生長對環境的要求相對魚來說是很高的,甚至近乎苛刻,肝髒尤其如此。很多環境的變化,經常首先表現在蝦須、蝦尾部,以及肝髒上。良好的環境,是對蝦肝髒順利快速發育生長,成功轉肝的外在重要條件。所以要定期進行水質、底質環境改良,經常培水,使蝦塘一直處于良性的物質循環中,形成動态穩定的生态系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