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一章:猝死 讓人措手不及的傷痛
第二章:内皮損傷 心血管發病的第一環節
第三章:内皮受損引發心血管疾病
猝死對人們而言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突然之間就如此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真的是讓人觸手不及,你知道猝死的原因嗎?怎麼樣保健才能預防猝死呢?
猝死 讓人措手不及的傷痛
近年來,大家聽到過不少明星突然辭世的消息,馬季、謝晉、高秀敏、侯耀文、古月、陳逸飛……,他們都是因為心髒疾患導緻了猝死,這些悲劇的發生,不僅給家人和公衆帶來了措手不及的傷痛,同時也給大家敲響了警鐘。
猝死——最兇險的疾病
心髒性猝死,是心血管事件鍊中最兇險、最讓人傷痛的一環,是由各種心髒疾患引起的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目前醫學界對猝死尚無統一定義,通常認為從症狀出現到死亡小于等于一個小時的就被認定為猝死。猝死發生時,患者主要表現為意識喪失、驚厥、抽搐、心跳呼吸停止、皮膚出現紫绀、瞳孔散大、對光反應消失。
我國心髒性猝死患者居世界之首,每年發病人數超過50萬,并有逐年遞增的趨勢。專家指出,心髒性猝死的死亡率非常高,一旦發生,在場人員必須立即就地搶救,患者才有“起死回生”的希望。實施心肺複蘇術的時間是挽救生命的關鍵,1分鐘内正确實施心肺複蘇急救,搶救成功率是88%;4分鐘内施救,成功的機會是50%;8分鐘内施救成功率是15%;9分鐘内施救隻有6%的成功率;超過10分鐘就基本沒有機會了,成功幾率不到1%。
冠心病——猝死發生的最大“元兇”
冠心病是引發心髒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根據美國Framingham研究發現,男性占80%,女性占42%。但是專家指出,心髒性猝死和冠狀動脈病變的嚴重程度并不成正比,有些患者冠心病程度嚴重,但是經過積極治療,側支循環已經建立并運行良好,因此可以安享天年;有些患者雖然冠狀動脈硬化程度并不嚴重,但是患者對自身的健康狀況并不在意,沒有積極防禦,卻會因為某些誘因而導緻突然死亡。其中,不穩定型心絞痛、過度劇烈或持久的體力勞動導緻過度勞累、長時間腦力勞動、睡眠嚴重不足、周圍環境的強烈刺激、飽餐或大量飲酒、精神過度緊張、情緒過度激動等因素都會緻使冠心病患者病情突然惡化,引發猝死。因此,關注自身病情,積極進行防禦,避免以上誘因出現,可有效防止心髒性猝死的發生。
積極防禦——不給猝死“機會”
對于心髒性猝死的防禦,應該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是針對冠心病高危人群來說,要盡量減少或消除冠心病的危險因素,避免冠心病的發生,比如保持自身血壓、血糖、血脂的達标,将體重控制在正常範圍内,徹底戒煙,限制飲酒的量,平時加強運動鍛煉,心境開朗豁達,保持良好的情緒,定期進行體檢,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對疾病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另一方面是針對冠心病患者來說,應該積極進行治療,從藥物、飲食、運動等各方面入手,将病情控制在穩定狀态。近年來臨床中普遍應用的冠心病治療藥物通心絡膠囊可以清除血液中升高的脂質和凝集的血小闆,降低血液黏稠度,減少這些物質在血管壁的沉積,防止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能消融穩定血管内已經形成的粥樣硬化斑塊,疏通堵塞的冠狀動脈血管,改善心髒的血液供應,解除血管痙攣,有效治療冠心病,防止病情發展;還能保護微血管在缺血缺氧環境中的存活時間,保持微血管的結構完整,而且可以促進心肌缺血壞死區域的血管新生,為心肌細胞建立新的血流通路,能有效防止心血管意外的發生。
留意先兆——不讓悲劇發生
專家指出,雖然心髒性猝死發生突然,但是很多患者在發生心髒驟停前,往往有數天或數周甚至數月的前驅症狀。比如心絞痛、心跳不規律、頭暈、胸悶、極度疲乏感以及其他非特異性的不适症狀,患者及家屬應留意這些蛛絲馬迹,出現這些症狀後要高度重視,及時就醫,提早預防,不讓悲劇發生。
另外,還有幾種情況也要警惕心髒性猝死的發生。一是老年人出現不明原因的昏厥;二是心肌梗死後頻發心絞痛或心絞痛劇烈,梗死面積廣泛或前壁心梗伴有心衰、休克、嚴重心律失常的患者易發生猝死;三是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有16%會發生猝死;四是高血壓伴左心室肥厚出現無症狀心肌缺血的患者,應警惕心髒性猝死;五是老年心髒性猝死搶救成功者一年内複發率達30%~40%,應警惕再次猝死。
正确急救——讓患者“起死回生”
發生了心髒性猝死,患者身旁的人除了及時撥打120求救以外,如果還懂得正确的施救方法,那麼患者就有“起死回生”的希望。正确的急救措施就是心肺複蘇術,基本步驟有三個方面:氣道通暢、人工呼吸、人工循環。
首先,要保持患者的氣道通暢。将患者放在硬的平闆上,取仰卧位,救護者雙手将患者頭部後仰,托住下颌關節,清除口腔異物,使患者氣道保持通暢,使猝死時松弛的舌頭不至于後傾堵塞氣道。
第二,進行人工呼吸,維持患者的呼吸功能,以保證機體主要器官特别是大腦的有氧代謝,保護呼吸中樞功能,防止腦水腫。施救者一手捏緊患者鼻孔,深吸氣後将氣體口對口吹入患者口中,以每分鐘20次的速度進行。
第三,進行人工循環的急救,主要包括胸外心髒按壓、直流電除顫、靜脈或心腔内注射藥物3方面,家屬為患者進行院外急救主要以胸外心髒按壓為主。心髒按壓的方法要正确,施救者兩手掌重疊置于患者胸骨下部,兩乳頭連線的中點位置,保持主要按壓力放在胸骨上,減少肋骨骨折的發生,按壓時雙臂伸直,用力要平穩均勻,按壓力要足夠大,需壓低胸骨3~5厘米,然後突然放松,以60~70次/分的速率按壓,連續按壓不間斷。按壓有效後可觸到患者頸動脈或股動脈搏動,看到患者散大的瞳孔開始縮小。
其中,人工呼吸和胸外心髒按壓可以2/30的比例循環多次進行,并注意觀察患者的反應。
内皮損傷 心血管發病的第一環節
我們的血管内壁有一層單層扁平細胞,這層細胞被稱為血管内皮,它不僅僅是心腦健康的保護屏障,而且可以分泌多種血管活性物質,比如擴血管物質一氧化氮和縮血管物質内皮素,這兩者的平衡能維持血管的正常收縮和舒張,因此說血管内皮是人體内最重要的調節和保護器官之一,與我們的心腦健康有着密切的關系。
“三高”可造成内皮損傷
正常情況下,我們人體的血管内皮是光滑平整連貫的,但是在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因素的影響下極易造成損傷,變得坑坑窪窪,内皮細胞之間的連接也不再光滑平整連續。
臨床發現幾乎所有的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都有血管内皮的損傷,這說明高血壓會造成血管内皮的受損。研究發現,動脈的收縮和舒張在很大程度上受血管内皮功能的調節,而高血壓則會導緻血管内皮功能減退,使血管的舒張功能受損。高血壓可損傷血管内皮,相反内皮受損又可加重高血壓,二者之間互為影響,互為加重。
高血脂可損害動脈血管内皮功能,尤其是血液中增高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被氧化後可以誘導血管内皮的損傷,使内皮細胞變性、壞死和脫落,導緻血管内皮功能障礙。另外,增高的血脂還可通過影響血管内皮調節功能,間接影響動脈的彈性。
高血糖對血管内皮的損傷主要有三個方面:高血糖可增加血管内皮細胞通透性,導緻血管内皮的屏障作用降低;可使内皮細胞分泌擴血管物質一氧化氮減少,而合成縮血管物質内皮素增多,影響血管的舒張和收縮功能;會促進和增加膽固醇等脂質沉積于受損的内皮上,逐漸形成動脈粥樣硬化。
内皮受損引發心血管疾病
内皮受損是心血管疾病發生的初始環節,内皮受損以後,内皮下層組織暴露出來,血液中增高的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脂質就會通過受損的内皮進入到血管壁,沉積于血管内皮下,使血管内皮增厚、變硬。與此同時,在人體中發揮止血功能的血小闆也會迅速黏附、聚集于受損處,逐漸形成粥樣硬化斑塊,導緻血管狹窄甚至閉塞,緻使心肌供血不足或造成心肌完全缺血,引發冠心病。這種血管的病變,由于起病隐匿,進展緩慢,并且早期沒有臨床症狀,往往不被發現,早期如果得不到幹預,冠狀動脈内的粥樣硬化斑塊就會不斷增大,引起血管狹窄或阻塞,最終導緻患者出現明顯的症狀,如勞累後胸悶、心絞痛。如果斑塊在勞累、寒冷、情緒激動等因素的刺激下,發生破裂,斑塊内容物湧入血液中,就會形成血栓,堵塞住心血管就會發生心肌梗死等一系列心血管疾病。
另外,血管内皮受損以後,血管的彈性就會變差,在寒冷、激動等外界因素的刺激下容易出現血管痙攣,痙攣的血管同樣會影響血液的供應,導緻心肌缺血缺氧的發生,引發心血管疾病。而且有研究發現,血管内皮損傷在心衰的發病過程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心衰患者病情惡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可以說血管内皮損傷不僅是心血管疾病發生的第一環節,而且是心血管事件鍊這整個一系列心血管疾病發生過程中的中心環節,故而保護血管内皮則顯得尤為重要。
通絡中藥可保護内皮完好
近年來,通絡中藥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據臨床研究發現,通絡中藥可有效保護血管内皮,代表性藥物如通心絡膠囊。該藥不僅可以保護血管内皮免受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損害,還能修複已經受損的血管内皮,讓血管内皮變得光滑平整,粥樣硬化斑塊沒有可以形成的環境,同時還可以解除血管痙攣。血管内皮光滑平整,粥樣硬化斑塊無法形成,血液就可以順暢運行,心髒就不會發生缺血缺氧的狀況,心肌能得到足夠的血液供應,自然就不會出現冠心病、心絞痛、心梗、心律失常、心衰等心血管疾病。因此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這些容易出現血管内皮損傷的患者長期服用通心絡膠囊,就能避免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有效阻斷心血管事件鍊。
結語:想要健康的身體,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培養自己的好習慣!(文章原載于《中華養生保健》,刊期:2012 第5期,作者:淩霄/甯遠,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作文庫知識百科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将在第一時間删除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