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們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睡眠時間本來就是不足,但是有些人工作一天了到了改休息的時候反而睡不着了,那麼這到底怎麼回事呢?大家有沒有思考這個問題呢?為什麼這麼晚了會睡不早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解決這個晚上睡不着的問題,提醒大家晚上不要做得幾件事。
晚上千萬不要做這些事
晚上九點過後你還在幹什麼,是看電視還是忙着工作?專家提出:晚上九點後千萬别做這些事,當心危及自身生命。每天晚上,當我們抛去工作上的煩惱,卸掉一身的疲憊,回到家後,都渴望充分利用這段個人時間做很多的事情。但其實,有些看似平常的習慣,卻可能讓我們更加疲勞。專家提醒大家為了保證第二天精神飽滿,下面幾件事晚上9點以後最好不要再做了。
别玩手機
很多人會利用晚上的時間躺在床上玩手機遊戲、看新聞,或者和朋友煲個電話粥,這不僅不能令人放松,反而會導緻更加疲憊。美國《預防》雜志刊登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晚上9點後隻要人們使用20分鐘智能手機,就會明顯提高疲勞水平,甚至會影響第二天工作中注意力的集中程度。英國一項針對2000人的調查則發現,50%的人每晚上床後,至少有一個半小時用來上網,從而推遲了性愛和睡覺時間,減少了夫妻間的交流和溝通,夫妻感情有可能因此被破壞。因此,每天晚上9點後最好關掉手機,或者讓手機遠離卧室。
别看刺激的影視節目
晚上11點~早上6點是黃金睡眠時間,為了保證優質睡眠,最好在11點前上床睡覺。傳統中醫認為,先睡心,後睡目,也就是說要讓你的心先平靜下來,提前進入睡眠狀态,然後再閉上眼睛睡覺,這樣才能保證一夜好眠。所以,晚上9點後最好避免過于興奮,不要看情節緊張、激烈的影視劇、槍戰片,也不要進行卡拉OK、打麻将等讓大腦皮層比較活躍的活動,否則大腦的興奮點不能及時關掉,會導緻入睡困難,或者夜裡反複做夢,第二天起床後會感覺昏昏沉沉,沒有精神。臨睡前可以聽聽舒緩的音樂、看看書,有助于睡眠。
别吃鈣片維生素補充劑
很多人會在臨睡前吃鈣片、複合維生素等保健營養品,但這些也會給腸胃增加不必要的負擔,從而導緻休息不好。建議随三餐時服用。原則上來說,除非醫生囑咐要在晚上吃的治療用藥,其他藥物和保健品最好不要在晚上9點後服用。并且,當人睡覺的時候,身體的各項代謝功能也處于睡眠狀态,有些器官功能也開始“休息”了,并不利于營養成分的吸收。
别吃宵夜
傳統中醫認為“胃不和,則寐難安”。腸胃舒服、和順,才能保證優質睡眠。所以,睡前兩小時最好不要再吃東西,以免導緻胃酸分泌增加,給腸胃帶來更多負擔。如果臨睡前感覺特别餓,可以稍微吃一點清淡的飲食,比如吃一片全麥面包。另外,晚餐不要吃得太飽,七八成飽即可,也不要過燙,宜清淡,小米粥是不錯的選擇。少吃土豆、洋蔥、豆類、大白菜等易産生氣體的食物,也不要吃辣椒、大蒜等辛辣食物,以免造成腸胃不适,影響睡眠質量。
别大量飲水
臨睡前最好不要再大量飲水,尤其是容易起夜的人,否則半夜起來上廁所會幹擾睡眠。如果口渴,可以少量喝一口。很多人有晚上喝牛奶的習慣,為了避免起夜,可以提前一點兒喝,或者隻喝半杯牛奶。含咖啡因的食物會刺激神經系統,還有一定利尿作用,是導緻失眠的常見原因,所以晚上9點後最好不要喝咖啡。睡前飲酒曾經被很多人認為可以促進睡眠,但有研究證明,雖然它可以讓人很快入睡,卻讓睡眠狀況一直停留在淺睡期,很難進入深睡期。
别做劇烈運動
适度運動有助于睡眠,但盡量在晚上9點前完成鍛煉。睡前1~2小時不要再做跑步、打球、跳舞等劇烈運動,否則會讓大腦處于興奮狀态,雖然感覺容易入睡,但會影響睡眠質量。臨睡前可以做些和緩的伸展運動,讓身心慢慢平靜下來,還可以揉揉肚子,搓搓腰,揉按湧泉穴、百會穴、内關穴等穴位來養生保健,尤其适合中老年人。搓腰是一項不錯的運動,先把雙手掌心相對,搓至發熱,然後隔着棉毛衫分别從左右兩側上下揉搓腰部,直至發熱,可以促進睡眠,具有養生保健的功能。
别想太多工作
不少人習慣在睡前回想一天的生活點滴,然後開始思考第二天的工作計劃,甚至有的人會反複提醒自己“明天還有重要的會議要開,今天一定要睡好”,結果卻往往事與願違,最終難以成眠。人的大腦認知也需要充分的休息,這樣才能為第二天的工作做好充分的準備,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要素就是前一晚要徹底與工作脫離,這也能幫助人們從心理上遠離工作壓力,有助于大腦區分工作和睡覺等身體恢複活動。睡覺時最好什麼都不想,如果要回顧今天、計劃明天,最好在9點前就把這些事情記錄下來,然後再上床睡覺。
睡覺前不要做的事情如下
一、忌睡前吃東西
人進入睡眠狀态後,機體部分活動節奏放慢,進入休息狀态。
如果臨睡前吃東西,腸胃等又要忙碌起來,這樣加重了它們的負擔,身體其他部分也無法得到良好休息,不但影響入睡,還有損健康。
二、忌睡前說話
因為說話太多容易使大腦興奮,思維活躍,從而使人難以入睡。
三、忌睡前過度用腦
晚上如有工作和學習的習慣,要把較傷腦筋的事先做完,臨睡前則做些較輕松的事,使腦子放松,這樣便容易入睡。否則,大腦處于興奮狀态,即使躺在床上也難以入睡,時間長了,還容易失眠。
四、忌睡前情緒激動
人的喜怒哀樂都容易引起神經中樞的興奮或紊亂,使人難以入睡,甚至造成失眠。因此,睡前要盡量避免大喜大怒或憂思惱怒,使情緒平穩。
五、忌睡前飲濃茶、喝咖啡
濃茶、咖啡屬刺激性飲料,含有能使人精神亢奮的咖啡因等物質,睡前喝了易造成入睡困難。
六、忌張口而睡
張口入睡,空氣中的病毒和細菌容易乘虛而入,造成“病從口入”,而且也容易使肺部和胃部受到冷空氣和灰塵的刺激,引起疾病。
七、忌蒙頭而睡
老人一般比較怕冷,所以有的老人喜歡蒙頭而睡。這樣,因大量吸入自己呼出的二氧化碳,而又缺乏必要的氧氣補充,對身體極為不利。
八、忌仰面而睡
睡的姿勢,以向右側身而卧為最好,這樣全身骨骼、肌肉都處于自然放松狀态,容易入睡,也容易消除疲勞。仰卧則使全身骨骼、肌肉仍處于緊張狀态,不利于消除疲勞,而且還容易造成因手搭胸部而産生噩夢,影響睡眠質量。
九、忌眼對燈光而睡
人睡着時,眼睛雖然閉着,但仍能感覺光亮。對着光亮而睡,容易使人心神不安,難以入睡,而且即使睡着也容易驚醒。
十、忌當風而睡
房間要保持空氣流通,但不要讓風直接吹到身上。因為人睡熟後,身體對外界環境的适應能力降低,如果當風而睡,時間長了,冷空氣就會侵入身體,引起感冒風寒等疾病。
睡前精神刺激
睡覺前如果精神處于太過興奮的狀态,同樣也容易導緻出現失眠。比如睡前玩電動、唱k、打麻将等都容易導緻大腦處于興奮狀态,及長時間不能平複,而出現失眠。
心理因素
生活中難免遭遇到瓶頸時期,這個時間段,往往精神也會不自覺的跟着焦慮、緊張或煩躁不安,而這些情緒都可能導緻出現失眠等症狀。長期如此焦慮下去還容易導緻身體肝火旺盛。
缺乏鍛煉
随着生活的進步,生活在這個年代的年輕人大多都缺乏健康的體育鍛煉。長期坐在辦公室裡,上樓梯有電梯,上班有公車,導緻多半人嚴重缺乏鍛煉,其實多鍛煉也能幫助改善睡眠與遠離失眠。
藥物影響
常見藥物容易導緻失眠的有興奮劑、鎮靜劑、甲狀腺素、避孕藥、抗心律失常藥等。都容易對睡眠造成影響,建議别濫用藥物已經太過依附藥物。
睡前兩件事讓你更長壽
熱水泡腳,行氣助血
腳是離人體心髒最遠的部分,不容易得到氧份與血液,加上現在是冬季,就更容易被寒冷刺激到血管,使血管收縮,供血艱難。
但是,足部又是人體穴位的又一集中區域,如果供血不足,會影響到肝髒、腎髒等多個部分的正常運作。所以,睡前用溫熱的水泡一泡腳,對促進身體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多有好處。
特别的是,可以在泡腳的水中加入中草藥,因為腳上筋脈穴道較多,可以很好的吸收水中的藥物成分。如果你想通過泡腳達到減緩腰腿冷痛,可以放入當歸、川芎;若是要減緩頭暈目眩,則可放入菊花、夏枯草;如果是要祛燥去腳氣,那就放入艾草等。
五指成梳留住秀發
我們知道,頭部集中了人身上好幾個重要的大穴,通過梳理過程中的刺激,可以起到按摩作用。
首先用梳子把頭發梳通,從前額開始,由上往下梳,力道适中。
再用手指,輕輕按摩着頭皮,用手指分别從耳根、頸部發根及前額發根部位向頭頂梳攏,再集中搓揉頭頂。如此反複30次以上,感到頭皮麻麻地為止。
這樣的動作可以幫助疏通大腦的血液,使腦部得到充足的氧份。從而達到提高記憶力、保護發根、鞏固毛囊、消除大腦疲勞等功效。
開燈睡覺惡習讓你身體亞健康
有些人因為怕黑,特别是女性朋友,特别喜歡開燈睡覺,覺得那樣比較有安全感。可是開燈睡覺對身體有很大的傷害,長期開燈睡覺,抵抗力會下降,而且容易惹上亞健康。
醫學專家經過研究發現,人在睡覺時開燈會抑制人體褪黑色素的分泌,使人體的免疫功能降低。當夜間人們進入睡眠狀态時,大腦會分泌出褪黑色素,這種色素在深夜11點至次日淩晨分泌最為旺盛,天亮之後便會停止。
褪黑色素的分泌可以抑制人體交感神經的興奮性,使血壓下降,心跳速度減慢,心髒得到休息,增強機體的免疫力,消除疲勞,甚至還可以起到殺死癌細胞的作用。
而開燈睡覺時,褪黑色素的分泌就會受到抑制,不僅影響睡眠質量,還會影響人體的免疫力,甚至導緻癌症的病發。
人的大腦中有個鮮為人知的内分泌器官叫松果體,科研證實,松果體的功能之一就是在夜間當人體進入睡眠狀态時,會分泌大量的褪黑激素。
褪黑激素的分泌,可抑制人體交感神經的興奮性,使血壓下降,心跳速率減慢,心髒得以喘息,使身體的免疫功能得到加強,身體恢複疲勞,甚至還有殺死癌細胞的效果。
但是,松果體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隻要眼球一見到光源,褪黑激素就會被抑制閘命令停止分泌。
我們知道,人的眼皮有部分遮住光源的效果,如果戴上眼罩睡覺,讓眼球夜間不接觸光,即使開燈入睡也不會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
但是,一旦燈光打開,加上夜間起夜頻繁,那麼褪黑激素的分泌,或多或少都會被抑制而間接影響人體免疫功能。
睡覺流口水不都是姿勢不當
睡覺的時候流口水,多數是睡覺姿勢不當引起的,如側卧睡覺時枕頭過高,對面部的壓力加大,刺激唾液腺産生過多口水。但另一種情況多見于老年人,因為老年人機體老化,咽喉部下咽功能減弱,導緻口水容易往外流。如果長期如此,則可能是健康狀況不良導緻的,需要引起注意。
前牙畸形牙齒畸形能引起睡覺時流口水,特别是凸面型牙齒畸形的病人,前牙向前凸出較明顯,常出現開唇露齒,睡覺時唇部很難完全覆蓋前牙面,上下唇常自然分開,就容易流口水。此類病人最好盡快矯正牙齒。
口腔感染口腔裡的溫度和濕度很适合細菌繁殖,牙縫和牙面上的食物殘渣或糖類物質的積存,容易發生齲齒、牙周病。口腔内的炎症會促進唾液分泌,如口腔潰瘍疼痛明顯時,就容易流口水。通過局部用藥促進其愈合後,流口水的情形會自動消失。
睡覺時流口水,有鹹味、枕巾上呈淡黃色,很可能是由于口腔衛生不良,積存食物殘渣引起的,時間長了,積聚的牙石較多,就會引發牙龈發炎,乃至牙龈少量出血。
神經調節障礙除了上述口腔問題外,還有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引起睡覺時流口水。唾液分泌的調節完全是神經反射性的,所謂“望梅止渴”,就是日常生活中條件反射性唾液分泌的一個例子。所以神經調節發生障礙,也可産生睡覺時流口水的情況。一些神經官能症或其他可能引起植物神經紊亂的全身疾病患者,睡覺時可能出現副交感神經異常興奮的情況,會使大腦發出錯誤信号,引起唾液分泌增加。
輕度腦血栓如果大腦中出現微小的栓子,會導緻一側面部肌肉松弛,嘴角就會閉合不嚴,吞咽反射也會下降,分泌出的口水不能及時咽下,于是就從口角流出。這樣的老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口水容易進入氣管引起嗆咳,甚至嗆醒。因此,如果老年人經常流口水,并且患有容易誘發中風的基礎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等,一定要及時到醫院診治。
藥物因素像服用某些抗癫痫類藥物的副作用之一,就是流口水,選擇藥物時需要注意。
專家建議,老年人睡覺時經常流口水,應先到正規醫院檢查,并且養成飯後漱口、睡前刷牙等良好衛生習慣,以減少口腔内炎症的發生。另外,睡前不要做劇烈運動或過度用腦。還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飯後不要立即就寝,晚飯不要吃得過多或過量食用油膩、黏糯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如患有神經官能症、口腔炎症等應盡早治療。
睡覺10大養生禁忌
怎麼才能保證安然入睡?什麼原因會導緻失眠?很多人不知道睡覺也有很多講究,下面為您揭秘關于睡覺的十大禁忌,是你睡眠養生必須知道的。
一、忌睡前吃東西:
人進入睡眠狀态後,機體部分活動節奏放慢,進入休息狀态。
如果臨睡前吃東西,腸胃等又要忙碌起來,這樣加重了它們的負擔,身體其他部分也無法得到良好休息,不但影響入睡,還有損健康。
二、忌睡前說話:
因為說話太多容易使大腦興奮,思維活躍,從而使人難以入睡。
三、忌睡前過度用腦:
晚上如有工作和學習的習慣,要把較傷腦筋的事先做完,臨睡前則做些較輕松的事,使腦子放松,這樣便容易入睡。否則,大腦處于興奮狀态,即使躺在床上也難以入睡,時間長了,還容易失眠。
四、忌睡前情緒激動:
人的喜怒哀樂都容易引起神經中樞的興奮或紊亂,使人難以入睡,甚至造成失眠。因此,睡前要盡量避免大喜大怒或憂思惱怒,使情緒平穩。
五、忌睡前飲濃茶、喝咖啡:
濃茶、咖啡屬刺激性飲料,含有能使人精神亢奮的咖啡因等物質,睡前喝了易造成入睡困難。
六、忌張口而睡:
張口入睡,空氣中的病毒和細菌容易乘虛而入,造成“病從口入”,而且也容易使肺部和胃部受到冷空氣和灰塵的刺激,引起疾病。
七、忌蒙頭而睡:
老人一般比較怕冷,所以有的老人喜歡蒙頭而睡。這樣,因大量吸入自己呼出的二氧化碳,而又缺乏必要的氧氣補充,對身體極為不利。
八、忌仰面而睡:
睡的姿勢,以向右側身而卧為最好,這樣全身骨骼、肌肉都處于自然放松狀态,容易入睡,也容易消除疲勞。仰卧則使全身骨骼、肌肉仍處于緊張狀态,不利于消除疲勞,而且還容易造成因手搭胸部而産生噩夢,影響睡眠質量。
九、忌眼對燈光而睡:
人睡着時,眼睛雖然閉着,但仍能感覺光亮。對着光亮而睡,容易使人心神不安,難以入睡,而且即使睡着也容易驚醒。
十、忌當風而睡:
房間要保持空氣流通,但不要讓風直接吹到身上。因為人睡熟後,身體對外界環境的适應能力降低,如果當風而睡,時間長了,冷空氣就會侵入身體,引起感冒風寒等疾病。
睡覺時多夢打鼾警惕夜間突然休克
“盜夢”一詞近期點擊率急劇升溫。由好萊塢大片《盜夢空間》引發的夢境探讨,讓市民們開始關注自己的夢境。夢與現實,夢與健康成為當下最炙熱的話題。為此記者走訪了成醫院呼吸内科李凱醫生,為市民解釋“夢境”疑問。
人在何種睡眠狀态下産生夢?
睡眠5周期後兩周期夢境最少
睡眠占到了人一生中約三分之一的時間,而做夢又占到了這其中的60%。換言之,你一生的1/5時間在做夢。李凱說:“人的睡眠分為五個周期。1—4期睡眠稱為非快動眼睡眠,另一個周期稱為快動眼睡眠”。
其中1—2期睡眠為淺睡眠,也是人們剛剛入睡時的睡眠狀态,在這個狀态下人會産生夢境。而壓力大的人睡眠質量都不是很高,處于淺睡眠階段更易做夢。在 3—4期的深睡眠周期中,夢境不會出現,整個睡眠狀态最佳。其次在快動眼睡眠下也是産生夢境的時候,所以在睡眠時間中有60%的時間我們都在做夢,隻是有的夢我們能記起,有的夢我們沒有記憶。而過度疲勞的人一般多在快動眼睡眠階段多夢。”
做夢好還是不做夢好呢?夢中驚醒說明健康有問題?
做夢不是壞事多夢就是壞事
一些人都經曆過連環夢境,看過《盜夢空間》後,人們更思考自己能否進入四層的夢境?那麼如有四層夢境,會對健康有什麼樣影響呢?李凱笑了笑說,四層夢境是導演虛化出來的,夢中夢的兩層夢境倒是有。主要原因是人在從一個睡眠周期過度到另一個睡眠周期時會重合或者中斷,處于一個僞覺醒狀态,這樣就形成了連環的夢境。一般遇到這樣夢境的人,睡眠質量都不高,覺醒後都會覺得頭暈,疲勞。
“做夢好還是不做夢好呢?”記者将疑惑抛了出來。李凱解釋說:“做夢是一種生理需求,是人在休息放松時潛意識的釋放,但是多夢不是一件好事,最嚴重的是一個人多夢且鼾聲四起,一定要警惕是否患上了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
睡不好人易怒壓力大肥胖者居多
有的人常常會在半夜驚醒,甚至驚醒次數不止一次,還有的人甚至能在覺醒時察覺出自己在打鼾,伴有夢境,這是怎麼回事呢?李凱解釋說:“有這些表現的人,很可能患有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此類疾病的人多屬于工作壓力大的白領人群或者偏肥胖的中老年人群。随着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這類病人越來越年輕化。”
有些人睡眠時鼾聲四起,且鼾聲忽大忽小,高低起伏不均勻,時而暫停時而鼾聲又起,打鼾時不易被叫醒,自己常常被憋醒,進而快睡快夢。這類人憋醒的原因是因為肥胖使咽喉氣道坍塌,産生鼾聲,且大多數人患有三高病症或者代謝疾病。現在白領人群工作多壓力大,伏案工作時間長,患心腦血管的風險也急劇增高,睡眠不好情緒不穩定易怒,青年中産生此類疾病的人群主要集中在30歲左右,如不加以幹預,有緻命的可能。
打鼾的人要注意了,正常的鼾聲和病态的鼾聲都需要時時注意,如何預防打鼾呢?李凱說,改變生活方式,多運動,控制飲食,避免攝入高鹽高糖的食品,不要仰睡,要側睡,這樣會增大氣道的面積,保持呼吸的順暢,避免打鼾。有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患者,可以通過夜間鎮壓通氣治療和睡眠呼吸監測治療,改善睡眠質量,解除打鼾症狀,如嚴重者可通過耳喉鼻科或者口腔科的手術進行治療。
夏季頭朝哪個方向睡覺最健康
有沒有最省事的養生方式?不吃不動,閉上眼睛,一覺醒來就能達到養生效果,相信這對于怕麻煩的都市人非常吸引。其實,人的一生有1/3在睡眠中度過,正确的睡眠方式與良好的睡眠狀态,與養生關系密切。
中醫提倡“未病先防”與“上工治未病”,重視形體和精神的調養,主張“順四時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所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強調提高正氣與抗病能力為主的養生觀點。所謂“正氣存内,邪不可幹”,通過調節日常生活方式,可以養生防病。至于睡眠養生,中醫自然也有獨到秘笈。
注重睡眠可養生
“眠食二者,為養生之要務。”良好的睡眠能補充能量、恢複精力,有“養陰培元”之效。所以,掌握睡眠養生要領,便可踏上簡單易行的養生之道。
“天人合一”的觀念全世界通用
中醫向來講究“天人合一”的整體觀,人體不僅要維持體内循環和諧,還要注意與自然界外部環境的和諧。廣東省中醫院傳統療法中心副主任陳秀華指出,随着春生、夏長、長夏化、秋收、冬藏四季的變化,人體必然與之相适應,故有“四時養生”之說。秋冬季節,自然界的陽氣漸趨收斂、閉藏,此時起居作息要更注意保養内守之陰氣,強調睡眠養生正當其時。“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是此時主要的睡眠養生之道。
具體睡眠時間,建議每晚:亥時(即9點-11點)休息,争取在子時(11點-1點)入睡。因為子時是陽氣最弱、陰氣最盛之時,此時睡覺,最能養陰,睡眠質量也最佳,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養生效果。
關于睡覺的方位,有不同的說法,令人困惑。有研究指出,由于地球磁場的影響,人睡覺時采取頭北腳南的方位,使磁力線平穩地穿過人體,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地球磁場的幹擾。而我國古代養生學家卻認為,人的睡覺方向應該随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而改變。唐代着名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到:“凡人卧,春夏向東,秋冬向西。”這就是考慮到“應四時所旺之氣而卧”的緣故,因中醫的五季與五方相應,有春東、夏南、長夏中、秋西、冬北之說,因此睡眠的方位也與當時節氣相應。
有沒有最省事的養生方式?不吃不動,閉上眼睛,一覺醒來就能達到養生效果,相信這對于怕麻煩的都市人非常吸引。其實,人的一生有1/3在睡眠中度過,正确的睡眠方式與良好的睡眠狀态,與養生關系密切。
中醫對睡眠的要求也很高
陳秀華副教授指出,盡管這些理論都有一定道理,但在實際生活中受房屋朝向和家居布局的影響,而存在一定局限性,市民其實不必太過拘泥于這些理論,而導緻不必要的擔心。反而建議大家,應注意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入睡前應“安神定志”、飲熱牛奶或蜂皇漿,或用溫水沐足,最好能輔以足底按摩等,以利“心腎相交”……這些措施對于提高睡眠質量有更明顯效果。
藥膳調理睡眠障礙
失眠、多夢、淺睡、易醒,相信是處于亞健康狀态的都市人最熟悉的困擾。這些睡眠障礙,屬于中醫理論“不寐”、“郁病”、“虛勞”、“心悸”等範疇,與多種疾病相關,會引起不同類型的睡眠障礙。如郁病多與西醫的抑郁症、焦慮症或更年期綜合征相關,年老體虛或久病重症而緻“虛勞”也會影響睡眠;因消化功能紊亂而造成的睡眠障礙,正與中醫“胃不和,則卧不安”相符;心血管疾病所帶來的心悸、氣促和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等也會影響睡眠。
午夜才睡覺的危害
心髒病可以說是人類健康的一大殺手。我們都知道抽煙、酗酒、缺乏體育鍛煉和肥胖會增加人們患上心髒病的可能性,但也有其他一些意想不到的緻病因素。西班牙學者最新發現:如果病人在早上六點到中午之間突發心髒病,相對于下午發病的患者來說,前者對心髒的損害作用要高出五分之一。有一些非常令人驚訝的原因也會導緻人們患上心髒病。
午夜之後才睡覺
即使夜貓子每天能保證7個小時的睡眠,他們患上心髒病的可能性也會增加。日本相川健康診所的研究者發現,男性如果在午夜之後才睡覺,相對于在午夜之前睡覺的男性來說,前者動脈硬化的可能性明顯增高。這是因為習慣于晚睡的人生活工作壓力更大,習慣于開夜車工作,飲食習慣也不健康(如酗酒、抽煙和愛吃脂肪和糖分含量高的食物),這些因素都對心髒健康不利。
性生活不檢點
衆所周知,有規律的性生活對心髒健康有益。意大利佛羅倫薩大學的研究者發現,已婚男性如果出軌,那麼他們患上心髒病的可能性就會增加。其中的原因之一是有婚外戀的男性其家庭生活并不美滿,存在抑郁情緒,導緻了他們患上心髒病的可能性增加。相反的,如果家庭生活美滿幸福,會有助于男性免受心血管疾病的困擾。
喝水少
美國加州的研究者選取了2萬多名健康的男性和女性進行調查後發現,相對于每天隻喝2杯水的人來說,每天喝水超過5杯的人死于心髒病發作或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會大大降低。其中的機理在于:脫水會造成血液黏稠,從而增加了人們患上心髒病的可能性。這項研究的首席研究員認為:從本質上來說,喝水不足與抽煙、不進行體育鍛煉對心髒的危害作用相同。
更年期提前
美國亞拉巴馬大學的研究者發現,更年期提前的女性晚年心髒病發作的可能性會增倍。婦科專家認為女性更年期平均年齡為51歲,他們選取了2500名更年期提前的女性,發現她們更容易受到心髒病的困擾,其中的原因在于雌激素會對心髒病起到保護作用,而如果更年期提前,雌激素的水平就會降低。但醫學專家認為對心髒健康起到保護作用的雌激素僅限于自然形式,人工合成的激素替代療法無效。
耳垂折痕
《英國心髒病學期刊》上發表的一篇研究顯示:很多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其耳垂有明顯的折痕。瑞典的研究者也發現年齡在40歲以下的人如果患上了冠狀動脈疾病,其中80%多的人會有耳垂折痕。一種理論認為耳垂折痕是血管畸形造成的,導緻流向心髒的血液供應不足。
拒絕接受注射流感疫苗
每年的11月份到次年的1月份是心髒病的高發季節。在寒冷的冬季裡,由于抵抗力下降,人們容易患上各種疾病,體内的炎症增加。注射流感疫苗有助于降低心髒病發作的可能性。此外,由于冬季氣候寒冷,動脈血管會繃緊,血壓升高,引發心髒病。
沒有預防措施的性生活
加拿大學者進行的研究發現,一種同時會影響男性和女性的性傳播細菌(衣原體)會引發心髒病。科學家發現衣原體會導緻人體的免疫系統失靈,引發心髒的炎症,這種炎症進而會讓動脈血管硬化,導緻心髒病發作。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人體内的炎症會引發心髒病和癌症。
獨自居住
丹麥學者發現,相對于有配偶的人來說,獨居的人患上嚴重心髒病的可能性會增倍。科學家選取了13.8萬餘名的成年人數據資料進行分析後發現:超過60歲的女性和超過50歲的男性如果獨自居住,他們心髒病發作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其中的原因在于獨居的人生活習慣不夠良好,他們喜愛抽煙,飲食缺乏營養。
起床過快
如果你的心血管健康已經存在隐患,起床速度過快會讓你心髒病發作的可能性增加。特别是對于患有高血壓的人來說,頭一天服用的藥物會在早上失效。最佳建議就是:準備個鬧鐘,把鬧鈴設置為正式起床前的一個小時,鬧鈴響後服用藥物,然後接着睡個回籠覺。當真正準備起床時,藥物已經起效了,避免心髒病突然發作。
結語:聽了小編的特别介紹,你是不是受益匪淺呢?晚上睡覺前不要做得事情,你做了多少呢?看了小編的文章你是不是有所感悟呢?大家以後晚上盡量不要做小編以上講的事情,那麼你在晚上睡覺的時候就可以提高你的而睡眠質量了。對于明天的生活,明天的工作也是感覺倍有精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