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最近聽到很多關于柴胡桂枝幹姜湯治療肝病的說法,那麼柴胡桂枝幹姜湯是否真的可以治療呢,它又有什麼實際功效呢?
柴胡桂枝幹姜湯
【藥物組成】
柴胡半斤 桂枝(去皮)三兩 幹姜二兩 栝蒌根四兩 黃芩三兩 牡蛎(熬)二兩 甘草(炙)二兩
【煎服法】
上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複服,汗出便愈。
【适應證】
(一)往來寒熱,胸脅滿微結,心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脈弦而緩,舌淡苔白。
(二)《金匮》治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服一劑如神。
【原文】
第147條:“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複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姜湯主之”。
【方義】
本方即小柴胡湯減半夏、人參、生姜、大棗,加桂枝、幹姜、牡蛎、栝蒌根而成。柴胡配黃芩,以和解少陽之邪;桂枝、幹姜、炙草補脾散寒,溫通陽氣;栝蒌根生津止渴,配牡蛎以軟堅開結。不嘔,故去半夏;因氣化受阻,故去參棗之滞,而加桂枝、幹姜之行。此方既解少陽之邪,又能溫寒通陽而行氣化。
【選注】
《醫宗金鑒》:“少陽表裡未解,故以柴胡桂枝合劑而主之,即小柴胡湯之變法也。去人參者,因其正氣不虛;減半夏者,以其不嘔,恐助燥也。加栝蒌根,以其能止渴兼生津液也;倍柴胡、加桂枝,以主少陽之表;加牡蛎,以軟少陽之結。幹姜佐桂枝,以散往來之寒;黃芩佐柴胡,以除往來之熱,且可制幹姜不益心煩也。諸藥寒溫不一,必需甘草以和之。初服微煩,藥力未及。複服汗出即愈者,可知此證非汗出不解也。”
【按語】
柴胡桂枝幹姜湯證,可續發于太陽病。如傷寒五六日,已發汗不愈,而又用攻下,以緻邪陷少陽,氣郁不舒,故胸脅滿微結;膽火上炎而灼津,故心煩、口渴;熱邪不得宣洩而上蒸,故但頭汗出;正邪紛争,故往來寒熱;無關于胃,故不嘔;三焦氣機阻滞,故小便不利;内傷脾寒,故見腹滿或大便溏瀉。此證為膽熱而脾寒,故應清少陽之熱,兼溫太陰之寒,則柴胡桂枝幹姜湯為宜。
本方為小柴胡湯加減而成。小柴胡湯有“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蒌實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蒌根四兩”的加減法。今見心煩、口渴而不嘔,故減去人參、半夏,加栝蒌根以滋津液而勝熱。“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蛎,”今脅下滿微結,即為痞硬之征,故去大棗加牡蛎。“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今雖小便不利,但心下不悸而見煩,說明是津少而有熱,并非内有蓄水,故仍留黃芩以清熱。因無水邪,故不加茯苓。以幹姜易生姜,并加桂枝,取其辛溫散結,溫中散寒以行氣津,故初服藥可見微煩。再服,表裡和、陽氣通、津液行,因而“汗出便愈”。
【方歌】
柴胡桂姜痛脅背,大便不實尿欠利;
陽邪向陰氣化衰,柴芩姜桂草粉蛎。
長沙方歌括:
八柴二草蛎幹姜,芩桂宜三栝四嘗,
不嘔渴煩頭汗出,少陽樞病要精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