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公書寫《紅樓夢》的前80回中,前後兩次提到了劉姥姥。很多人認為劉姥姥就是《紅樓夢》中最低卑的存在,她的生活無以為繼時,就會來賈府“打秋風”,而通過她這一次兩次的描述,來呈現賈府龐大開支的一部分,所以很多人,将劉姥姥看作是賈府的寄生蟲,是攀附者,是典型的底層沒有生存能力的一種存在者的代表,她的出現,是為了呈現賈府的富貴和高高在上,所以對劉姥姥的過度解讀,是一種不準确的表現,我個人覺得這種看法是不對的,為啥呢?請耐心等我細細說來——
先從作者曹雪芹晚年的生活說起。我們常常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從現如今考證的曹雪芹的早年生活,就像賈寶玉一樣,是身在富貴之中的,後因家族沒落,他晚年的生活非常的落魄,甚至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
一個人在順境時,是很難思考自己的得失的,而隻有在逆境時,才會安心下來思考自己的生命和人生。《紅樓夢》是曹公晚年寫就的作品,自然其中有很多反思,比如對窮苦人家的生活方式的一種理解和擔待。在秦可卿葬禮上,賈寶玉跟着王熙鳳的轎子,停在了一個農戶家中歇腳,這家裡有一個十七八歲的姑娘,這時候十二三歲的秦鐘看到了這位姑娘,就說了一句:“此卿大有意趣”。理解為今天的話語,則是“這小妞兒模樣不錯”之類的具有挑逗性的話語,而寶玉則阻止秦鐘這樣做,從這裡看,寶玉骨子裡有一種對生命的尊重,我個人的觀點是,這是作者晚年自省反思的産物。或許早年家族鼎盛時,他也曾像秦鐘一樣,對生命是不尊重,甚至對底層的生命有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态。
當家族沒落,所有依附于他們家族的門客門生或者原本在官場上相互依存的人家,現在因為他們的被抄家,就樹倒猢狲散,逃之夭夭,唯恐一點點牽連關系導緻自己災難臨頭。就像賈雨村之輩,原來是靠着賈府的力量東山再起的,但是他對甄士隐恩将仇報的态度,其實也預示着在賈府面臨危難時,他會站出來指出賈府的罪行,在倒下的賈府上再踏上一隻腳。所以對曹公而言,在他最落魄的時候,能夠給他一碗粥,或者一個饅頭幫他度過難關的,肯定不是這些人,而是像劉姥姥這樣的鄉下人。這也是他濃墨重彩的寫王熙鳳對劉姥姥實施一點點的恩惠,最終劉姥姥要傾盡家财也要救出王熙鳳的女兒巧兒的情節。其實擴大來講,在曹雪芹家族落魄之時,也是這些人幫助他們挨過歲月最難熬的一段歲月。
其二是曹公想要呈現的是賈府對待貧苦百姓的态度是謙遜的,是一種大家風範和貴族氣質。劉姥姥之流的普通百姓和賈府這樣的貴族人家相比,是廟堂和江湖的對比。純在廟堂和江湖之人,各有各的煩憂,各有各的相互豔羨。像賈府這樣的世代貴族,到了賈蓉這一代已經是第五代,可以講從賈源到賈代善、賈代化到賈赦、賈政、賈敬、賈敏至賈琏、賈珠、賈珍、賈寶玉再到賈蓉,賈薔,賈蘭等,五代人的富貴榮華,百餘年的興盛,其實在古代算是很稀奇了,常言道: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賈府能夠延續五代而興,是非常厲害的角色。
富貴久了,好似身處雲霄的仙鶴,全然沒有了人間的煙火氣。所以如若整部《紅樓夢》都在寫世家大族生活,未免讓人生厭,所以作者寫道某一個場景,往往隻會仔細的寫一次,比如喪禮,最詳細的描寫是寫秦可卿的葬禮,那麼奢華排場那麼大。有人會因此推算說,作者連賈府的老太太的葬禮都沒有好好寫,反而把一個孫子輩份的人物的葬禮寫得那麼隆重,可見秦可卿身份不一般,并由此推出秦可卿可能與皇家有親戚關系。其實我們想象,秦可卿是《紅樓夢》開篇第一個死掉的,寫豪華的葬禮,一方面突出賈府的地位和影響力;二則是葬禮第一次出現,自然要濃墨重彩的寫一遭;三是考慮到《紅樓夢》整部内容的編排,前部分是烈火烹油般的豪華,後半部分就走向了沒落,這樣的對比可以讓我們看到賈府的地位變化。所以即便對賈母的去世,也沒有着重描述葬禮,原因就在這裡,一方面賈府地位下降,錢不夠了,二方面是再寫就真的重複了,所以從這一點來看,我覺得續紅樓夢把這一部分寫的還可以了。
為此,将劉姥姥引進來,一方面呈現賈府富貴之态。因為之前雖然經過黛玉進賈府已經描繪過賈府的氣派,經過元妃省親呈現了大觀園的氣派,但是還沒有一個全面立體的視角帶我們去看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钗、探春等人住過的房子,正好借助這位鄉村老妪的視角,帶我們看賈府當時的富貴氣派。二方面是将兩種不同生命姿态進行對比。劉姥姥第二次進賈府的時候,并不是來打秋風,而是來報恩的。因為第一次進賈府的時候,王熙鳳給了她二十兩銀子并幾吊錢,幫助她和一家人度過了饑荒,現在生活過的還可以了,她便帶着莊稼地裡收獲的頭一批莊稼帶到賈府裡來,讓他們嘗嘗鮮。在這裡賈母說了一句話,很能說明問題,她說,在外頭買的東西,沒有地裡種的有味道。其實我們知道,即便是買的,它也不是憑空跑出來的,也是土地裡長的,但人就是這樣一種奇怪的物種,偏生對那些自己認識的人,親手種出來的東西感到親切,賈母就是這樣,說饞那些瓜啊、果啊、青菜之類的東西了。她會覺得劉姥姥親手種的東西有味道,還讓劉姥姥常來,冬日裡再帶一些曬幹的豆角啊、茄子啊什麼的,冬日裡好炖肉吃。而劉姥姥呢,她是天天吃這些菜的,反而說天天饞肉,但是哪裡舍得吃?
這裡很像當下的一種生活姿态,當人們生活慢慢的變好之後,反而不會像生活困窘時那樣饞雞鴨鵝豬羊魚等大魚大肉的東西了,反而去鄉下吃一吃野菜,清一清腸,所以讀《紅樓夢》就有這樣一種反思,劉姥姥的出現,并不是一味的呈現她的低俗和沒有尊嚴,反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看到一種來自大地深處最具有生命力的部分,而呈現在一個人身上,就是她自身的韌性。
如果說,一個人人身上哪一種品質最可貴,我覺得是柔韌性。也就是說,生命最美的姿态是什麼?是大丈夫不為五鬥米折腰?還是顔面高于一切?就像劉姥姥的女婿狗兒一樣,怕丢臉,自己的妻兒和長輩在這裡挨餓,他都不會放下顔面去求生計。我覺得不是,生命中最可貴的,是有分寸的妥協,當生活艱難的走不下去的時候,一定要靜下來,去尋找新的突破口,而不是一直撞南牆,在尋找新的突破口時,或許會有暫時的委屈,或者暫時的放下尊嚴,這些都是生命柔韌性的一部分,所以對于那些一言不合就了結生命的心性比較烈的人,雖然看起來死的悲壯,對他整個生命來講,或者對整個社會來講,不見得是好事。
就像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每一個人都是構成整個國家和社會的有機體,隻有每一個人有着健康的心智和積極向上的姿态,有面對苦難時的柔韌心智,我覺得這樣的社會才有複蘇和複興的能力,如果每一個人都很決絕,或者都很一蹶不振,那這個社會的健康狀況就很堪憂的。心智成熟如劉姥姥者,是作者在《紅樓夢》中給劉姥姥這個任務最大的加持,也是作者對劉姥姥這個人物的極緻贊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